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年3月11日,是55岁的冯君堂退休的日子.由于申请报告依然在审批,现在的他仍像往常一样来天福号上班.回忆起自己与这家百年老店的往昔,他侃侃而谈.那双大而粗糙的手,在讲话时有节奏地挥舞,印证着他与天福号三十余年的岁月积淀. 初入天福号夏天一身汗冬天冻得直哆嗦 冯君堂3岁时,父亲去世.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让这个男孩儿过早成熟,也把冯君堂锻炼成了一个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孩子,这也为他在天福号苦心坚守的日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父亲一辈子痴迷戏曲,尤其是上演在农村田间地头的那些乡村戏,每一腔每一板都让他欲罢不能。几十年来父亲爱听戏,也自得其乐地爱唱上几句,那些婉转的曲调,铿锵的锣鼓,早已悄悄地融入到父亲的血液之中。父亲小时候物质生活非常贫乏,精神生活也同样不够丰富,所以每年农闲时候,那些三里五村上演的乡村戏就成了父亲他最陶醉最丰富的精神世界。为了去听戏,父亲怀里揣上几块红薯步行几十里去临近的乡镇赶场。时间长  相似文献   

3.
正他说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很朴素,觉得医生是神圣的职业,所以下定决心要学医;他说谁不想进三甲医院,但是选择丰盛是最正确的选择,就想扎在这儿了,一辈子不后悔;他说钱多少算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梦想,要知道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他还说——"有一天,某个理想会因我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参加一个家长会,一位家长问了笔者一个问题。 那位家长说他是一个特别爱儿子的父亲,是十分重视儿子教育的父亲,也是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的父亲。可是.随着儿子一天一天长大,他感到原来常用的训斥儿子的办法不灵了,儿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儿子越不听话,他便越提高训斥的音量。他感到,训斥的音量越大,自己越累,儿子越不当一回事。  相似文献   

5.
正21岁的郭世俊家住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椿树镇,今年以理科442分的成绩考入皖西学院。此前的2012年,郭世俊62岁的父亲郭益山因意外事故造成高位截瘫,当时小郭正在读高一。从那时起,他就带上父亲,在离老家20多公里外的学校旁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边读书、边照看父亲的生活。考上大学后,郭世俊在大学校园边上的小区内租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陪伴瘫痪的父亲。目前,郭世俊家的经济来源就是他和父亲每月200多元的低保金。地方政府为他提供部分助学资金;学校和社会各界爱  相似文献   

6.
腐败进行时     
王文学一开始是想利用合法的生意手段赚钱的,虽然他认为的“合法的生意手段”未必真合法。“尽管现在犯了罪,我还是真心拥护党,爱我一生中倾注了心血的农电事业。”王文学在狱中忏悔书中写道。他的如意算盘是:由于身份关系,自己不好直接出面运作生意,就需要找一个信得过的、有能力的人代替自己操作,并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人要很精明,做事要很隐秘,必要时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他想到了一个相识已久的年轻人——王亚星。“国家安全机关特工”王亚星的父亲是王文学的老同事,两个人一起在陕西省府谷县电力局工作过,住过一个家属院,两家关系很…  相似文献   

7.
<正>从1995年至今,段连和已经在天坛公园工会干了20年了,算得上是一位资深工会人。尽管段连和对于工会工作门儿清,但是他对工会工作却没有丝毫的厌倦。段连和是一个爱琢磨的人,平时工作中总是善于捕捉到新的信息,"其实职工们时刻都在变,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会工作也要时时刻刻跟着变,否则的话工会就离职工越来越远了。聊起工会的工作,满头华发的段连和笑着眯起眼睛说:"在天坛公园干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干够呢。工会是我一辈子的岗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对下一代的爱,在世界上是数得着的。多少人一辈子含辛茹苦,做牛做马,就是为了把孩子供出来。有人说,这爱也不那么纯粹,养儿防老嘛,既然没有西方那样的福利体系,当然只好自己救自己,拼命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投资啦。这话不能说全错,但如果把这当作惟一原因来解释中国人对下一代的爱,则又过于绝对。至少对我个人不适用。我相信自己垂垂老矣之时,经济上大致是可以自立的,不至于过多依赖孩子。  相似文献   

9.
三十九岁的意大利裔美国人弗兰克·塞诺,每星期有十回须在洗衣机前洗濯脏衣物。墙上那张彩色肖像里,她妻子的祖父母似乎正以鄙夷的眼光盯着他。说实在的,就连他自己的父亲(一位远居故国的意大利人),也不会对他表示同意的。塞诺自己也说:“我父亲会说,‘你还像个什么样的男人?’他会责怪我让自己被老婆管起来了。”本来,塞诺原是按照老传统的方式生活的。他在履带拖拉机公司里当制图员,八年来一直都把家务活全交给他那三十五岁的妻子南希去  相似文献   

10.
我曾有一个女友,虽然兰质慧心,可年过而立仍是单身--我是说,不只是没有结婚.原因全在她的父亲:女友从14岁她的母亲去世那天起,就和父亲相依为命,发誓要一直守在他身边,直到他的百年。她父亲精神有点问题,作为孝女,她不放心把他送进精神病院,也不放心把他交给训练有素的保姆,甚至她都不放心买个相对独立的两代居,让他离开一会儿自己的视线--她自己照顾他,下班之后永远形影不离。她父亲的症状是这样的:打开电视,一看见男女拉手、接吻、上床,他  相似文献   

11.
印记     
连载一前言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清晰看到自己生命终点的人留下的文字,那样从容淡定,沉静悠远,没有一丝慌乱——这就是傅彪。生命最后只留给他5000字的时间,然而这些文字,如同他演过的每一个角色,都传达着朴实无华的真诚厚道与无所不包的大爱。直到终于无法继续的时候,傅彪嘱托妻子:余下的就由你来写吧。张秋芳将她纷繁交织的全部情感倾泻而下——太多的幸福与欢快;太深的爱与被爱;太痛的离别与眷恋;笑声与泪水,大喜与大悲,无不令人动容。15岁的聪聪,失父之痛让他一夜长大。他的文字令妈妈无比惊讶,超越年龄的心智,淡淡的忧伤,隐约显露出父亲的影子。于是,这感人至深的书有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印记》。  相似文献   

12.
<正>24年前,齐士方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情,他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了公交集团技校一名"灵魂工程师"。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他就给自己定下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准则,用满腔热血谱写自己人生的精彩乐章。育人者必先育己齐士方常说一句话:"欲要给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他在学校担任汽车维修课程的教学任务,随着新科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汽车维修知识  相似文献   

13.
正父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可我对他的思念从未停止过,时不时地还常在梦中与父亲相见。令人称奇的是,每次与父亲相见他都不言语,多半是看见父亲的背影,每次要和父亲说话,父亲立马就消失了。为了能与父亲多呆会儿,我只好忍着涌上心头的千言万语,默默地看着父亲。他也不看我,总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的,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任凭我百般呼唤父亲就是不回来。父亲走了,像是刚走,又像是出了趟远门,好久没回来了。  相似文献   

14.
李晓宏18岁高中毕业后,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祖传的修脚技术.在帮助父亲一起为客人修脚的过程中,他扎实的功底、热情的服务得到客人的信赖,并给父亲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他感觉到自己所掌握的“北派”技能存在一些缺点,为此,他不顾父亲的劝阻,毅然离家跑到扬州拜师学艺.经过潜心学习,他领悟到了南北修脚技艺的真谛,掌握了独特的治疗灰指甲、甲沟炎等脚病的用刀技巧,提高了自身修脚技艺的含金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父亲总要烧点好菜,喝点小酒。我知道,父亲在庆祝自己的节日,我总是静静陪着他,听他说工厂的故事。父亲23岁进了一家棉织厂,成为一名学徒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奶     
父亲退休快二十多年了.至今自己也不舍得买袋牛奶喝. 问他为什么.他不会说,就会骂人:资产阶级思想!又他妈不是婴幼儿,喝哪门子奶! 弄得姐们二弟兄很不好意思:算了吧,买上,放着,看他喝不喝. 没想到,牛奶放坏了,父亲硬是没动一下.姐姐当着父亲的面,一袋一袋打开倒进花盆里.父亲不干了:败家子!白花花的牛奶喂了花花草草,太腐败了!  相似文献   

17.
正儿时我对父亲最早的深刻记忆,是他那件有着很重烟味的狗皮大衣;至今我每逢喝咖啡时,总会隐隐约约地觉得有点血腥味。1992年7月的一天,我到外面办事,跑了一天非常累,回到自己的小家倒在床上就睡着了,这年我33岁,父亲73岁。那时,我的小家还未装电话,睡得正香的时候,有人敲门,我很不情愿地开门,看见文化馆的同事站在门  相似文献   

18.
人贵有志     
拿破仑幼年时生活十分清苦,他的父亲虽出身于科西嘉贵族,但后来家境中落,贫困潦倒。可是他的孤高自傲的性格没改变,他筹借了一笔费用,送拿破仑到布林市的贵族学校求学,为的是维护自己家门的尊严。拿破仑进了那个学校后,同学都是家境优裕的贵族子弟,自己则衣衫破烂,身无分文,因而饱受那些公子哥儿的欺负嘲笑。他忍无可忍,便写信给他的父亲。信上说:“就因为贫穷,我受尽了同学们的嘲弄,我真不知应该怎样对付这些妄自尊大的同学,其实他们只不过  相似文献   

19.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下慢慢成长的。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一样,都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人们常说:母爱是水,柔情而绵长,她总在身后默默关注着我们;父爱如山,庄严而伟岸,他总是为我们遮风避雨。如今,我们已经长大了,身为儿女,我们感恩为养育我们操劳一生或者仍在为我们操劳的父母。  相似文献   

20.
鲁老汉 鲁老汉蹲在门前的银杏树下,一锅接一锅地抽着自家种的旱烟.这种旱烟他种了一辈子,也抽了一辈子,孙子们买的高档香烟就扔在屋角的柜子里,他连动都不动,他说,那玩意儿抽不惯,还是自家地里种的烟好,味儿足,劲儿大. 头晌,那个女移民干部又上门来了,老伴儿心疼这个远道而来的女娃,迎出来,扯个凳子让娃坐. 鲁老汉却头也不抬,眯着眼兀自抽自己的烟,那幽蓝幽蓝的烟从烟锅里慢慢地飘出来,像老汉的思绪随风飘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