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是调整、影响国际关系的两种不同形式, 并随国际环境条件变 化交互作用, 服务于国家利益。地缘经济学是地缘政治学的向前发展。冷战后, 地缘经济安全在国 家安全利益中地位不断上升, 已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
回望西域:地缘政治变化与中国的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冷战结束之后地缘政治的急剧变动和全球化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速度的同时加快,西域越来越成为对中国有着重大战略利益的地区.我们还来不及对所有与西域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只是强烈关注西域在安全、能源等领域对中国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坚信,制定一项考虑周全的西域战略应该进入政策研究者和决策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印度洋安全治理制度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既创建了新的制度,也有一些旧的制度被改建或者重建。例如,在海盗问题治理领域,就形成了一系列"多层次、多主体"的新制度安排。尽管这些层次不同、范围各异的制度安排大多是非正式的,但新制度安排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印度洋安全治理方式的演变。印度洋安全治理制度的发展变迁受到多重因素驱动,包括外部环境变迁、制度学习和不同制度间的竞争、重要的利益攸关国家对制度建设的重视与推动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积极参与相关治理实践等。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制度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境。未来,相关治理主体在制度发展与重构过程中应该继续发挥能动性,在参与治理实践过程中从观念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不断推动制度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持续动荡,以地区金融安全合作为导向的金融区域主义逐步兴起,且成为一种显著的地缘政治经济现象。金融区域主义对地缘安全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区金融安全,地区金融主义有助于构筑地区金融安全网络,推动地缘经济整合;二是地缘政治安全,地区金融主义会扩大地区大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增加地区排斥外围国家干涉本地事务的能力。金融区域主义产生的这些地缘安全影响对不同的行为主体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首先,东盟作为地区性的经济共同体,会极力反对东亚大国利用金融区域主义将东盟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下,威胁东盟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其次,作为最大出资方,中日对地区货币金融领导权的争夺变得日趋激烈,且形成了持续的冲突性关系,从而削弱了东亚金融安全合作的政治前景。最后,东亚作为美元回流机制中的关键一环,如果将美国排斥在外,无疑会增加东亚地区与美国的地缘政治矛盾。因而,东亚金融区域主义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其稳定地区货币金融秩序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其有可能制造地缘政治安全问题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从最初寻求生存的领土安全,到扩大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扩张战略,再到确保其独特欧亚大国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因素已经渗透到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领域中。地缘政治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脉络,对于我国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国家安全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鲁慧 《东北亚论坛》2007,16(3):43-49,56
从地缘政治角度研究国家安全环境问题是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民族国家永恒的主题,也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问题。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是否有利,首先取决于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地缘安全环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关,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崛起是不可遏止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极为艰难复杂的过程,大国崛起必然也面临着“崛起困境”。哪些地缘政治关系和安全环境构成了“崛起的困境”,就成为东北亚安全环境中中国崛起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北极航线地缘安全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盖加速融化,北极航线的全线开通预期逐渐临近,以北极航线为对象的资源争夺和地缘政治斗争将成为新的发展形势,北极航线地缘安全问题也将愈加重要。北极航线地缘安全扩大了北极地区地缘安全的范围,能够为北极地区地缘安全提供保障,是其他大北极国家参与北极地区地缘安全的切入点,也是北极地区地缘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极航线地缘安全主要是指与北极航线有地缘关系的世界各国在争取北极航线权益过程中涉及和带来的安全问题。在北极航线地缘安全中,政治军事安全是重点。并且,北极航线地缘安全关系到全球地缘政治安全和全球地缘经济安全,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前沿,如果处理不好,其危害程度较大。北极航线地缘安全在国际协调机制、现有国际法律、大国行为和北极航线的可利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将形成多集团相互博弈的格局,为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规范和协调机制。现有的关于北极航线的相关协调机制不足以应对北极航线地缘安全状况,文章提出应该建立"大北极机制"以协调处理北极航线问题。"大北极机制"符合北极航线地缘安全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北极航线地缘安全和稳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缅甸政府与民族地方武装频发军事冲突,中缅边境安全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中缅两国因经贸往来、基础设施等合作,已在边境地区形成了一种安全相互依赖的格局。对中缅边境而言,安全不再是一个单维度概念。厘清其不安全的扩散机制,需从安全复合体角度审视中缅边境。在中缅边境这一跨境安全复合体中,军事、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各安全领域通过各自的发展互动形成了消极的安全外部性,并透过中缅边境向两国扩散了跨境的安全影响。目前,缅甸全国民主联盟虽已开始执政并加速民族和解进程,但尚有民族地方武装尚未签署全国停火协议。当军事、政治冲突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应对中缅边境在经济、社会及环境方面的安全影响就显得极为重要。中缅边境现存的边境联络官办公室机制,不仅在治理领域整合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元议题,更取得了不俗的治理效果。随着未来边境安全问题的复杂化,中缅边境亟须治理领域更广、制度框架多边、治理主体多元的治理机制来应对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创新与超越:新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地理关系谋划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的本来使命.以扩张、对抗和谋霸为核心的传统地缘政治存在逻辑缺陷,不能合理解释当代国际政治现实,也无法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为此,需要创新并超越传统地缘政治思维,以新地缘政治观来重新审视和谋划国家安全.中国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与实践,表明新地缘政治具有相当的发展空间和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地缘重心与世界政治的支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0 0年前地缘政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强调国家的权力增长与空间扩张的关系、海权与陆权的对抗。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 ,尽管这种支撑强权政治的理论仍对一些国家的战略选择产生影响 ,但它对现实国际政治的解释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文章尝试着从一个新的地缘政治视角 :“地缘重心论” ,来分析现实国际关系 ,强调地缘重心国是区域一体化的引擎 ,是世界政治的支点。同时认为可以从地缘重心的角度分析当前国际关系地缘板块结构中发生国际冲突的脉络。文章主张各个地缘重心国之间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协调与合作 ,建构一个稳定的世界秩序 ,维持人类的长久和平与繁荣  相似文献   

11.
略论巴基斯坦的地缘安全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基斯坦独立后地缘安全结构随其与印度、中国、阿富汗、伊朗、苏联(俄罗斯与中亚)以及美国等关键要素之关系的演变组合而发展演化。从独立到21世纪初风风雨雨,时紧时松,其后逐渐形成了较为安定的相对有利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亚是中国国家安全环境与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中国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严重恶化,屡遭俄日等侵犯,也多次被迫进行反侵略战争.21世纪初,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出“一超主导、三强并存”的特点.美国采取强化东北亚地区霸权政策,联合日韩,拉拢蒙古,遏制中国,打压朝鲜,中国崛起的东北亚地缘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分析中国的东北亚地缘安全环境,科学界定中国的东北亚地缘安全利益,制定恰当的东北亚地缘安全战略,对中国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崛起与全球安全治理转型是21世纪初国际关系领域两个备受瞩目的全球性现象。文章以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中的安全制度安排和安全规范设定为主要分析路径,以全球政治安全治理和全球经济安全治理为主要分析单元。一方面,自二战结束以来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可分为"单边全球主义"和"全球单边主义"两个阶段,并且每一阶段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均可分解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政治规范和经济规范四个领域;另一方面,运用比较研究法,对各个时期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在上述四个领域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进行剖析,可以发现,这种差异性集中表现为正在进行中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转型,崛起的中国在此次转型过程中开始发挥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作用。在传统全球安全治理体系陷入危机之时,中国崛起在相关领域所带来的制度效应和规范效应正在逐渐潜移默化地嵌入到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中,中国的政策和实践也将相应日益形成规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北极的气温升高和海冰融化,北极资源的规模化开采和北极航道的商业运营逐渐进入操作阶段。这些变化促使北极国家进一步重视北极,进而引发对北极的争夺。北极地区因此成为当今国际政治中的热点之一。在北极地区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基础上,受冷战后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影响,众多国际政治行为体积极参与北极事务,致使北极地缘政治关系日趋纷繁复杂,北极地缘政治竞争兼具传统性与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当前,阿富汗正在经历重大变局.阿富汗塔利班(阿塔)成功卷土重来,并且完成临时政府组建.尽管仍有多重挑战,但阿塔执政已不存在根本性威胁.这引发阿富汗地缘政治格局和地区安全形势的深度调整.在地缘政治格局方面,整体呈现"美国西方影响力下降,地区国家影响力上升"这一"东升西降"趋势.美国正在从"局内人"变为"局外人",但仍将发...  相似文献   

16.
陆海复合是中国地缘政治现实最大的特点。陆海复合国家既有其地缘优势又有其 地缘劣势。陆海双重易受伤害性和战略选择两难性等陆海复合国家地缘劣势在中国陆权与海权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关于中国是否应该采取发展海权的地缘战略, 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 意见。笔者认为, 从安全形势、现实利益和历史经验等几个方面出发, 发展海权对于目前处于崛起 阶段的中国来说是必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各种力量关系正在经历着新的变化。由于东亚是中、美、日、俄、澳、印及东盟各种力量政治经济利益的交汇点,这种变化必然受到各种力量的制衡。东亚总体趋势是朝着有利于国际局势的均衡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亚地缘政治变化与地区安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中亚地区各国已获得独立20年。在这不算短的时间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致力于巩固新生主权和社会发展。在经历了世界和地区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同时,中亚各国也成功地推动着独立建国进程和参与国际社会新秩序建设,并以不同的方式与定位确立了各自在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尽管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渐进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产生的影响已使中亚当今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地区安全结构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地缘科技学与国家安全:中国北极科考的战略深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冰洋航道的开通将推动中国国际海运布局的重心北移。利用国际法赋予中国的权益进行北极科学考察,成为中国了解北极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亦是支撑中国北极战略施行的关键。科技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发挥着首位基础性作用,因此地缘科技学为北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地缘科技学是以民族国家为研究主体,以地缘因素为基础,通过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科学技术与政治经济的互动作用来谋求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现有的北极问题研究成果涉及了科技因素,但对非北极国家与北极国家的北极科技竞争态势重视不够。文章以地缘科技学为理论依据,梳理了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竞争格局演变过程,阐释了北极科考队中国护持北极权益的重要作用,剖析了中国参与北极科技竞争的时代背景与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中国参与北极科技博弈的困境破解与应对理路。中国进行北极科考的战略深意为:审视北极科技竞争关系的攻守态势,积极推动与国家整体战略利益相关的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本国在北极地缘科技安全格局中的位势。对于科技竞争实力总体偏弱的中国来说,应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科技关系零和博弈的结构性特征,要高度重视北极地缘科技竞争的国家利益属性和国家安全属性,加强与北极国家的科技合作。  相似文献   

20.
非传统安全研究反对国家中心主义与国际关系中的零和思维,与强调国家间竞争甚至对抗关系的地缘政治具有难以调和的内在张力。然而,当前世界正处于自冷战结束以来地缘政治回归且不断强化的时期:美国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并在“印太战略”名义下采取广泛的对华遏制措施,俄乌冲突成为冷战结束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地区战争,世界还见证了新一轮巴以冲突的突然爆发。地缘政治的回归对非传统安全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来更多强调合作与非零和关系的国际贸易、环境保护、科技合作、能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议题,越来越被传统安全逻辑所影响、扭曲甚至控制,非传统安全议题成为大国博弈工具,非传统安全合作举步维艰。通过检视自2014年以来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少量成果意识到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传统安全化”,但多数研究仍然对非传统安全概念与范式抱有过度乐观的期待,对地缘政治的回归重视不够,对非传统安全及其研究所受到的影响估计不足。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要求,未来的非传统安全研究必须更具现实感和针对性,通过重新发现安全事实和完善分析框架,强化对地缘政治变量的重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