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以重庆“嘉陵帆影”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为例,从消防设计方针、防火分区、人员疏散、烟气控制和消防设施等方面,探讨超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本文认为,性能化消防设计方法将在未来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中起核心主导作用;电梯疏散将成为超高层人员疏散的重要辅助途径.因此,开展超高层建筑疏散电梯设计及人员疏散的组织引导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对超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高层建筑消防严峻形势及火灾威胁的现实问题,分析了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以及高层建筑产生火灾的原因,探讨了自防自救、严格执法、消防设计、日常消防管理、安全疏散、逃生训练与演习对于超高层建筑火灾防控的重要性和难点。结合高层建筑火灾成因,提出从加强消防监督管理,增强消防设施建设及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立火灾防控安全体系,实战演练,建立火灾应急体系及大力发展火灾科学基础研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着手,立足自助互救,以减少伤亡损失。  相似文献   

3.
地下商业区是一类典型的建筑形式,同时具有地上商业建筑和地下建筑的特点,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重大损失,其消防安全性甚为重要.本文选取某典型地下商业区,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进行消防性能化验证.5个火灾场景的计算结果表明,防火分区L的疏散宽度不足会导致人员疏散不及时,建议采用镂空吊顶提高该分区的集烟能力,增加可用疏散时间,确保发生火灾时所有人员能够及时安全疏散.  相似文献   

4.
王毅 《法制与社会》2011,(24):165-166
高层建筑与工作,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由于高层建筑自身的特点,在消防管理、防火等级.消防扑救、疏散逃生等方面比普通建筑的要求更高,上海11.15火灾发生后给予我们警醒,应从消防管理、消防设施、消防扑救等方面增强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指数。  相似文献   

5.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日渐密集及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增大,地下工程、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迅猛增加,在客观上给我国城市消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为适应现代城市和社会公共安全发展的需要,加强消防信息化管控能力,本文提出了将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作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结合近几年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范及系列标准的颁布和执行,从技术层面上对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功能、组成结构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城市历史空间段落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单元承载着"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功能。南京民国建筑与街区脱胎于带有分散主义倾向的《首都计划》,但是它们并没有成为现代城市集中发展的阻碍,而是以有机疏散的空间角色推动城市的有机集中发展,并承担着延续和发展城市文化的双重任务。地方政府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使它们逐渐成为一个振兴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机整体,更加系统地推动南京城市的有机集中发展。  相似文献   

7.
做好公路隧道的消防设计和安全防控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分析公路隧道消防安全事故的成因和特点,从隧道建筑结构、消防设施、安全防控措施等方面,对公路隧道的安全防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建筑物性能化设计中人群安全疏散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物发生火灾时影响人群安全疏散的因素,包括火场中人员状况对安全疏散的影响、建筑物结构对人群安全疏散的影响以及人群安全疏散的基本条件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满足人群安全疏散需要的建筑物性能化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雷逸 《法制与社会》2016,(5):208-20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超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等新建筑形式的出现,监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给消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现有的消防监督执法体制,也呈现出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本文通过笔者的工作实践,结合当前消防工作的特点,对现行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了分析,并就消防监督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柳妍 《刑警与科技》2008,51(1):30-33
本论文针对突发事件,结合城市人口密集场所的特点,提出城市人口密集场所的安全容纳量概念,从疏散时间和疏散速度两方面分析了安全容纳量的计算和参考方法,得出可以通过调节场所人员密度的大小来控制场所的容纳量,使其保持在安全范围之内,以预防突发紧急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安全疏散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灾是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多发性灾害之一。研究建筑结构火灾中人员的安全疏散,解明建筑火灾中人在决定逃生之前的行为规律,逃生过程的行动规律,对于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建筑防火交全逃生管理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内外火灾研究学者关于建筑结构物安全疏散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进行综合评述,对我国今后开展此项研究的课题做出预测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应急疏散措施的优劣是评价大型公用建筑安全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大型公用建筑应急疏散措施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参照相关法规及大型公用建筑应急疏散时各指标因素的层次,建立了大型公用建筑应急疏散评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到某高校图书馆的应急疏散评价过程中,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为建筑物火灾人员应急安全疏散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的消防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层面上也不断完善消防预警机制,一旦发生火灾最大限度保证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因为商业及经营的需要,往往会产生人员密集区域,这对于消防工作的开展是不小的挑战,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大火蔓延迅速,人员疏散缓慢,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做好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隐患分析,制定相应的对抗政策是十分重要与紧迫的。本文针对人员密集场所这一特殊区域进行消防安全隐患的分析,积极制定相关对策,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都市应急疏散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如近日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工业事故以及潜在的恐怖袭击等严重威胁都市人民的生命安全。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性事件,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安全地进行大规模紧急疏散高密集人群。实施科学的应急救灾策略,是减少灾害(事故)后果严重性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提出了基于时变动态流的网络优化模型,该模型以最短疏散时间为目标函数,同时对疏散路径、疏散目的地以及疏散开始时间进行优化。并以此优化模型为基础,初步建立了基于GIS的大规模应急疏散系统。该系统可以模拟优化各种灾害条件下最优应急疏散策略,为政府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防灾规划中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系统可用于城市应急规划设计和实时应急管理指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建筑火灾问题日趋严重,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建筑消防设计是建筑消防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消防设计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建筑消防加压设备很难匹配、消防泵泄压装置安置不合理等.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现阶段建筑消防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建筑消防布局、火灾警报系统、消防电源、防火卷帘等方面,以提高建筑消防效果,希望为建筑消防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校校园建筑物众多,大部分建筑都有消防控制室.消防控制室是建筑物内消防设施的中心枢纽,是火灾防范与控制的心脏.本文指出高校消防控制室管理存在工作人员无证上岗、脱岗或只有一人上岗、值班记录不详实、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等问题,剖析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对消防控制室管理监督不到位、物业管理部门对消防控制室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及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因,提出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各个消防控制室联网,建立总消防控制中心,构建高校消防控制室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下商业建筑与日俱增,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后果严重.本文分析了地下商业建筑火灾的特点,从防火分区,防排烟、火灾报警与灭火、安全疏散等方面讨论了地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  相似文献   

18.
奚学东 《法制与经济》2010,(16):123-124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隧道不断修建,隧道防灾成为日益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从隧道火灾的主要因素、特点与危害及隧道防灾技术两个方面对国内外长大交通隧道防灾研究与设计进行评述,并从安全疏散、固定消防、通风排烟、火灾监测及灾害时的车流疏导、区域交通管理系统等方面系统总结在隧道防灾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公交车由于其人员流动性大、载客量大、属密闭空间且所处交通环境复杂多变,若发生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相对困难。运用Building Exodus软件对某城市典型公交车发生火灾时进行人员疏散过程模拟,分析疏散出口位置的不同对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车内发生火灾时,在现有疏散情况下,增设车厢后排窗口和接近前排挡风玻璃的窗口,共计面积为6.76m2作为疏散出口,其疏散时间为47.9s和39.8s,节约了13.5s和21.6s。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公交车人员疏散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高层住宅建筑消防管理、消防设施运行状况、消防设施维修费用、业主消防意识等方面分析了高层住宅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共性问题,剖析了高层住宅法律监管在消防备案、执法程序、物业管理、逃生设施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针对具体的问题从法律、法规和现实状况的层面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