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劳动用工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某些企业用工主流方式.劳务派遣工的劳动权益维护也逐渐成为一项社会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界人士献计献策,需要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各级工会组织的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2.
《时代风采》2013,(16):26-27
热!热!热!七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出现35℃以上持续高温天气。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送水工……这些户外劳动者的高温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快速调整期,农民工权益容易遭受侵犯,工会在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广受社会关注。研究利用2014年原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扩展回归模型(ERM)和多元Logit模型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工会效应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工会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收入,降低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减少过度劳动问题,而且可以大幅度改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福利,提高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比率。因此,要维护农民工的基本劳动权益,工会部门优先要做的是下大力气提高农民工的入会率。  相似文献   

4.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新就业形 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包括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劳动条件权和劳动救济权 4 类,并可以细分为 13 项权利。 本研究以外卖骑手为代表,进一步分析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和劳动条件权中的社会保 障权的现状。研究发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和社会保障权相比该群体劳动者的平均 情况都得到了改善。研究认为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水平需要更复杂的策略行动,包括继续发 挥好市场作用、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平台企业协同治理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进行了几次调整,体现了国家对人口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认同,但是生育率未能得到有效提升,而女性在劳动力市场遭受歧视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研究认为,生育与工作家庭的冲突是我国生育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全面三孩"政策可能加剧这种冲突.研究建议:应以人口再生产与物质生产理论为基础,重新审视人口再生产在...  相似文献   

6.
实现体面劳动,最根本的是要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特别是要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收入,实现最大限度的劳动保障,提高生活质量,让广大劳动者更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刘玲 《工友》2015,(3):16-18
从90年代起,小莲和小兰在云艺一干就是十六七年,小芬也从14岁起,从事了近10年的模特工作。可去年,她们被云艺解聘了。虽说模特是个光鲜亮丽的职业,可曾在云南艺术学院(以下简称云艺)担任模特的小莲、小兰和小芬三人,却对她们的职业只字不提,因为他们担任的是美术学院的肖像模特和人体模特,应老师的安排需要脱光衣服供学生作画。从90年代起,小莲和小兰在云艺一干就是十六七年,小芬也从14岁起,从事了近10年的模特工作。可去  相似文献   

8.
论海外派遣劳动者保护立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派劳工作为全球化下一个新的劳工问题,具有跨国性特点.因诸多原因的影响,外派劳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其地位低下,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政治上不享有接受国国民的政治权利,特别是外派劳工无法成立自己的工会.因此,应当加强对外派劳工的立法保护,这既是当代国际劳工运动的新课题,也是国际国内劳工立法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9.
集体合同立法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更多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方面的需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集体合同制度对实现本单位职工劳动权益的整体维护,规范和妥善处理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协调稳定职工队伍起着重要作用,集体合同立法条件已经具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持续上升,这说明随着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人才的频繁流动,劳动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了。同时,也提醒我们应当认识到劳动者权益的实现不仅需要充分的法律保障,还需要先进劳动文化的推动。这就要求我们厘清劳动文化与劳动权益实现的关系,并提出发展劳动文化,促进劳动权益实现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共享用工在人力资源调配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但同时也暴露出苗头性的滥用问题和深层次的症结根源.本研究通过梳理分析共享用工的发展类型、差异比较、共性特点及未来趋势,剖析共享用工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实践中共享用工形式多样、法律关系含混复杂.因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其法律性质及劳动用工关系界定不...  相似文献   

12.
我国构建的和谐劳动关系,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最大经济效益与最优劳动权保障的平衡,这有其特殊的国情语境和三方劳动关系背景。在劳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劳动关系的机制建设已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目前如何在三方各司其职、分工配合并竞争妥协的基础上,建立起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调整机制,将是政府和工会的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任务,也是全社会都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3.
徐增鹏 《时代风采》2014,(16):32-32
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作为劳动法人,本文拟就地震中可能涉及到的与劳动法有关的问题做一简要分析,希望对在地震中受伤灾民劳动权益的法律救济,略尽绵薄之力。问题一:地震发生时.正在上班的劳动者,因地震受伤或者死亡,属于工伤吗?答: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三)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相似文献   

14.
王燕春 《工友》2014,(11):40-41
国有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方。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是否和谐,关系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影响到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发展大局。当前,国有企业处于大改革、大调整和市场化、国际化的关键时期,要保证国有企业改革健康顺利进行,就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高度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五个"着力于"。  相似文献   

15.
刚刚过去的2007年,由于《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三部法律的出台而被媒体誉为“劳动立法保护年”。随着这一部部法律的出台,社会公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欢呼雀跃,由此形成的社会主流看法是,《劳动合同法》是我国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结晶,它的颁布弥补了《劳动法》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社会劳动用工制度中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必将起到极大的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灵活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共享性强,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本研究基于 2020 年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的工作状态和职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 究发现,灵活就业人员对工作总体上呈现较为满意的状态,但面临着学历偏低、工资水平较低、工作时间较长、 权益保障不到位、晋升通道不通畅等问题。研究建议,政府和企业应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在职培训和重新 深造的机会;政府应高度重视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护,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发挥技能鉴定和职 称评定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激励作用,打通灵活就业人员的晋升通道。  相似文献   

17.
新型平台用工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构建劳动者劳动权益系统性保护的必要。从系统论视角审视,新型平台用工方式冲击了我国传统以劳动关系构建起的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系统,突出表现为劳动从属性弱化割裂系统整体性,多层嵌套性用工消解系统层次性,内外环境互动渠道受阻影响系统开放性。研究认为,借鉴系统论相关原理,我国平台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的基本逻辑应遵循三条路径展开:加强系统整体性,推动劳动从属性各要素的优化重组;扩容系统层次性,构筑劳动关系分层分类保护体系;提高系统内外环境开放性,构建政府、平台、工会、平台劳动者等多元协同治理场域。将平台劳动者纳入系统保护中,推动我国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系统迈向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其实施效果究竟如何,能否有效保障女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减少女性劳动者工作过程中的不平等待遇,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劳动合同签订对女性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合同签订能够显著提高女性劳动者工资水平,并且对工资的提升作用大于男性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能够有效降低女性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提高加班收入。因此,建议要继续完善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女性劳动权益保障政策,加大法律和政策的实施力度,采取措施提升女性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日本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既有法律层面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框架,也有政策层面以构建以理解和信任为基础的稳定劳资关系的各项措施。在法律与政策的合力之下,一方面,日本集体劳动争议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对于已发生的集体劳动争议,由于存在多层次的解决机制,降低了争议演化为罢工等集体行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张喜亮 《工友》2006,(5):4-7
多年来备受关注的《劳动合同法》其草案终于呼之欲出,业已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爵会公布于全社会讨论。这将是广大劳动者维护其劳动权益的叉一利剑,社会各界在给予充分好评的同时也指出了许多不足,并广泛建议。为此,本刊特邀部分劳动法专业人士以及广大包括普通职工在内的社会人士对此发表见解,希望能够为《劳动合同法》的最终出台提供可行性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