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是农民工就业质量低的重要原因,而职业培训是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构建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数的基础上,采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通过建立培训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内生处理效应模型,估计技能培训对低收入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处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影响农民工技能培训选择的不可观测因素,同时影响其就业质量,不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将导致对技能培训处理效应的低估。消除培训选择内生性后研究发现,技能培训显著提高了低收入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获得技能证书在技能培训对就业质量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研究建议,政府部门不仅应扩大技能培训的覆盖范围,使更多的农民工获得技能培训机会,而且应为农民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通过对企业或个体给予补贴等促进技能培训的开展,进而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背景下,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提升机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研 究基于资本和职业流动视角,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多重考察和检验不同劳动力市场影响劳 动者就业质量提升的因素。研究发现:首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的知识人力资本、弱关系型社会资本、干部职位 政治资本对提升就业质量有积极作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提升知识人力资本、技术人力资本、弱关系 型社会资本、干部职位政治资本提升就业质量;首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主动、自愿的职业流动实现就业质 量的提升,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增加职业流动次数有效提升就业质量;资本因素对首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者通过职业流动提升就业质量不具有抑制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职业流动提升 就业质量的作用。因此,要充分了解劳动者的诉求与真实就业状况,帮助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增加资本 ( 人力 资本、社会资本、政治资本 ) 的投入和积累,以提升其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 2013 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政府培训对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研究结果 表明农民工群体的过度劳动问题严重;政府培训有助于降低农民工群体过度劳动的概率;政府培训通过提升工 资和增加就业机会降低男性农民工过度劳动的概率,而主要通过提升工资来降低女性农民工过度劳动的概率; 政府培训明显降低了农民工群体过度劳动的程度,且对过度劳动越严重的农民工作用越明显。因而,政府部门 一方面应增加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培训数量,并提升对女性农民工群体培训的专业性,以降低农民工群体过度劳 动的概率;另一方面针对过度劳动较严重的农民工群体,可以采取更加优惠的培训政策,以增加其接受培训的 机会,降低其过度劳动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基于 2002-2016 年的全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互联网普及程度对非正 规就业的影响,发现互联网普及程度对非正规就业比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互联网的普及提高了社会整体的就 业质量。进一步使用滞后一期互联网普及程度作为工具变量,两阶归结果表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此外,为了 排除《劳动合同法》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的样本进行检验,发现互联网普 及程度对非正规就业比例的负向影响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就业数量、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也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北京市97家企业的调查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目前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大于破坏效应,并且创造效应在应用型企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人工智能使就业岗位、技能、人力资本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但对就业年龄结构的影响较小;人工智能在提高整体劳动报酬的同时也会造成工资两极分化的倾向,并因此提出了技能导向的技术培训新要求;目前人工智能正处于导入期,对就业数量、结构以及技能的影响初步显现,但影响还较小。  相似文献   

6.
基于460份来自广东、江西、安徽和上海等地高校部分2014-2016届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数据,以风险容忍度高低为分类标准对大学生的风险容忍、行为偏好及其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风险容忍度较低的大学生自我感知就业能力总体较低,风险容忍度高的大学生自我感知就业能力总体较高。个人的行为偏好在风险容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但随着风险容忍度的提高,其影响方向会发生改变。必须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其风险容忍水平,适时抉择;关注心理健康,帮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形成合理就业偏好;实施差异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适宜的职业期望,确保工作搜寻适度。  相似文献   

7.
促进产业工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是保障新时期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的重要举措。本文构建了基于主客观相结合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对济南市产业工人的就业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产业工人对工作安全保护满意程度较高,但工作收入有待提升,工作福利保障程度较低,工作稳定性还不强,不同群体的产业工人就业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产业工人整体就业质量不高。因此,要提升产业工人就业质量,需要加大对劳动法律法规执法监督,推动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完善工会保障产业工人权益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以及人口红利逐步消减,调动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1],劳动是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因此合理发挥社会保障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以中国31个省1998-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分组回归,并以人均GDP为门槛变量,运用双重门槛模型,实证研究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非对称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正向促进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辽宁省21所高校的1912份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个体因素中,个体的传记特征(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户口所在地、是否本省生源、就读高校类型、所学专业)、创业环境认知和创业心态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家庭因素中,父亲职业、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的影响显著;社会因素中,社会舆论导向和就业压力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意愿有正向影响,而高校创业引导与创业政策宣传的影响不显著。因而,建议从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发展创业教育、改善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舆论宣传等方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热情和创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系统考察女性劳动者选择非正规就业的因素,不仅对揭示其非正规就业选择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权益保护也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分析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因素,并考察影响非正规就业女性选择不同就业身份和职业类型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女性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户籍等个体特...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从高校 的视角来看,人力资本、杜会资本对大学生的求职过程、职业稳定与职业发展以及就业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大学生和高校可通过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投资和积累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下行压力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的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行为能否提升其就业质量及促进职业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值得探究。本研究基于9个省份23所高校2019、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网上调研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分析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始时间、长远程度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稳健性。研究发现,总体而言,职业生涯规划越早、越长远,大学生就业质量越高。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研究建议:各级学校需要构建需求驱动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明晰辅导员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专职定位,父母应重视对子女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化工产业重组中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案例研究.首先,本文结合宏观数据和访谈结论,对重组中就业总教应进行了初步判断.接下来,与以往采用大样本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不同,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策略分析访谈记录,归纳得出重组中就业效应的四个影响因素,以期更细致的描述因素作用的内部机理.最后,本文结合文献和实证结果对研究结论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4.
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过程中,工作贫困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推动和实现工作贫困群体的更高质量就业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利用2017年北京市职工队伍调查数据,分析了工作贫困者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结果 显示:劳动报酬因素对工作贫困者就业质量的总体作用相对薄弱;工作时间因素对工作贫困者就业质量的解释力度较弱;职业发展因素和职业尊...  相似文献   

15.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系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本文分析了全球化对中美制造业就业的影响。以新的方法核算了中国制造业就业数据,阐释中美贸易争端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如果目前美国的贸易威胁生效,中国出口的减少将导致中国制造业岗位减少20万以上。相对于每年中国新增100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这种影响是可控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广东金融学院2014届部分毕业生的调查数据,以Logit模型实证分析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新规对高校毕业生劳务派遣用工方式接受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同工同酬"的新规正向影响大学生接受度;大学生的"劳务派遣用工接受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政策制定与执行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触及了其决策制定的关键因素。促进劳务派遣用工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真正密切关注"同工同酬"的内容规定细化、劳务派遣工的归属感和权益保护问题等劳务派遣用工决策中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夯实政策制定基础,同时引导高校毕业生及时调整自身的职业期望,理性决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上海某高校2010-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数据和历年访谈资料为基础,以就业不困难大学生群体为对照组,以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为实验组,从就业目标、就业准备和就业能力等方面分析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从劳动力市场机制、教育体制、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学生个体特征等方面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网络平台就业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机制与实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高效配置信息,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形成网络平台劳动力市场。在经典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工作场所分割理论来解释网络平台就业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机制,并借助中国和美国对网络平台就业的调查结果,从就业收入(小时工资)、工作时间以及就业满意度等方面分析网络平台就业的劳动关系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平台劳动力市场突破了工作场所劳动力市场岗位创造的局限性,两类劳动力市场具有互补性。平衡网络平台就业的灵活性和劳动关系的稳定性是分享经济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这依赖于强化行业工会治理能力,以对新型劳动关系的广覆盖重塑工会对劳方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CLDS数据定量检验了非正规就业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居民从事非正规就业,那么他们的健康状况会显著降低。非正规就业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即非正规就业对女性居民、户外工作者以及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状况损失更为严重。受教育年限变量对女性居民和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影响显著大于男性居民和东中部地区居民,这表明女性和西部地区居民增加自身受教育年限可以显著提升健康状况。因此,政府应该努力促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使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走向正规岗位,同时做好居民健康保护工作,抓好教育公平,努力提升中国居民身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工作时间质量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明确了工作时间质量的3个评价维度(工作时长、工作时点和工作时间自主性)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工作时间质量对员工影响的基础路径模型",揭示了工作时长、工作时点和工作时间自主性对员工产生影响时,三者的基础路径关系。该模型指出,工作时长、工作时点和工作时间自主性均能对员工个体层面的结果变量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工作时间自主性能够显著调节工作时长、工作时点的影响程度。研究还利用"2018年中国工作环境研究"的数据,以"工作时间满意度"作为结果变量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支持了理论模型的假设:(1)员工超时工作程度和工作时点非标准化程度越高,对工作时间感到满意的可能性越低;(2)工作时间自主性和工作时间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工作时间自主性负向调节超时工作和非标准化工作时点对员工工作时间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