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斯科见闻     
日本《世界周报》1983年12月13日刊登了该刊驻莫斯科特派记者重城康三的一篇文章,摘译如下。“和过去相比莫斯科的女性时髦多了”,这是隔了十年重访莫斯科日本妇女得到的第一个印象。的确,在莫斯科很难从游客中区别苏联人和西欧人。有个苏联人告诉我一方法:“看鞋子能区分”。晚上,穿着皮夹克的青  相似文献   

2.
电影剧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发表于1977年,1980年拍成电影上映,受到苏联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苏联评论界对这部电影议论纷纷,指出其成功原因之一是女主人公卡佳·季霍米罗娃的形象特别能吸引苏联观众。为什么呢?我们就想根据这个问题介绍一些背景材料,把《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与所谓“家庭生活小说”作一次对比。  相似文献   

3.
一、一支举足轻重的生力军和后备队苏联有多少青少年?由于年龄划分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也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数字。据统计14~28岁的青少年占苏联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约有七千万人。《共青团生活》1986年第4期在一篇文章中说,苏联当代的青年是历史上青少年人数最多的一代人。苏联青年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各条战线举足轻重的生力军,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中更是少不了年轻人。目前,在西伯利亚的大工地上、在北方和远东的工地上,共有五十万青年志愿者在工作。1986年又将有十二万青年志愿者到六十二项工  相似文献   

4.
莫斯科似乎是个青年人的城市,无论何时,在大街上、商店里或在主要的旅游点,活动者绝大多数是年青人,特别是15—20岁左右的大、中学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占城市人口的大多数,而是因为其他年龄段的人,主要是成年人需要更多地工作,更多地挣钱。对于那些尚未自立的年青人来说,生活的重负似乎与他们没什么关系。无论国家的危机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些“不懂事”的青年还是舞照跳,街照逛。  相似文献   

5.
关于苏联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问题,大家议论纷纷。市场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市场是包罗万象的,既包括生活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既表现为货物的买卖,也表现为服务、证券以及某些具有商品价值的权利的交易。现在(指1991年9月)在苏联用卢布可以买到些什么?可以买到多少?价格如何?形形色色的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又如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比较全面地了解各类商品在苏联国内市场上的实际价格。为此我们把苏联的“中介服务”经记人公司于1991年9月初公布的一部分信息列举如下。(该经记人公司是俄罗斯商品-原料交易所、苏尔古特商品-原料交易所、莫斯科商品交易所、中央证券交易所、丘明商品证券交易所及全俄不动产交易所的成员。)  相似文献   

6.
苏联改革国内制度的意图和苏联外交和安全政策中方向的变化反映出莫斯科的“新政治思维”。伴随而来的还有共产党体系的深远变革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其成员中一场艰难的改革进程。莫斯科继续断定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存在,甚至认为自己是积极分子之一。然而,戈尔巴乔夫在27大上强调,共产主义运动已进入“不同性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争取共同目标的斗争与“一致性”、“等级制”或“一党拥有垄断真理的主张”毫无共同之处。戈  相似文献   

7.
苏联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正加速向市场过渡,正加速价格的开放、社会的社会分化的加剧和失业现象等。人民如何对待新的经济现实?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苏联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在三个国家企业(沙德林斯克自动联机动厂、坦波夫“电气仪表”厂和莫斯科“钍”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对716名工人和专家进行了询问。被询问的是靠工资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工业领域广大工作人员的利益、要求和情绪。在讨论苏联可能的发展方案时,所有被询问的人划分成四个组。 30.5%的被询问者拥护沿着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向自由企业家活动的社会变动(进展)。他们当中多数是男人、青年、熟练技术工人、  相似文献   

8.
如果1987—1989年在苏联兴起并壮大的政治浪潮还继续发展的话,那么苏联对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侵占将会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结束。尽管莫斯科似乎接受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可能的独立。但是克里姆林宫对操之过急的独立是无法接受的。领导人和群众需要时间对帝国的衰落进行心理调整。但是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确实能够观察到莫斯科的某些动向。不仅波罗的海国家的独立问题不再是不宜提出的,而且要求独立的呼声也没有遭到绝对的“否决”,更确切地说,今年夏天莫斯科以单方面的论点对波罗的海共和国的要求作了消极的回答。下一阶段将可能是对这个问题的赞成与否进行合乎情理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希望和支柱》由于其内容配合了苏联食品纲要的贯彻,塑造了一个“新型”的农业领导者的形象并提出了改革等问题,因而得到苏联官方和舆论界的重视,成为最近苏联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去年十月“全苏农业工作人员日”时,《希望和支柱》举行首映式,全国有1241家影院放映这部影片,一天之内观众达一百万人,反应甚为热烈。一位读者写信到《苏联银幕》杂志说,他在莫斯科《十月》电影院观看这部  相似文献   

10.
一、六、七十年代的青年文化在过去30年里,苏联青年文化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苏联历史上的各种政治、社会变迁和矛盾伴随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向。第一个明显的独立的青年文化现象出现在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主义时代。这是一个充满起伏不定的紧张时代,尝试性的民主化伴随着担忧和挫折。既有政治控制的放松,为各种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11.
莫斯科10月事件,是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地区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大事,这一事件表明俄罗斯社会政治结构出现了一个质的变化,也表明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法定继承国今后可能出现的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从以下8个方面展开此题。  相似文献   

12.
由于宗教在苏联有传统的强大影响,苏联历来重视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无神论教育,把这作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占苏联人口的半数以上,占苏联职工的三分之一左右,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对整个社会有重大意义。考虑到这个因素,苏联把青年作为科学无神论教育的重点对象。六十多年来,苏联的青年无神论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创造了不少教育的方法和形式。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卡廷事件在世界近代史上似乎是一个谜。1988年波兰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莫斯科时,戈尔巴乔夫告诉他,1939年苏联占领波兰部分领土时所俘获的15000名波兰军人是根据斯大林命令被处决的。1990年4月初,卡廷事件牺牲者家属联合会在苏联驻华沙使馆面前组织了一次示威,要求了解卡廷事件的真相,并向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出一封公开信,呼吁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东欧关于托洛茨基研究的国际讨论会在俄罗斯召开莫斯科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研讨会综述斯大林论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中苏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吗? ——兼谈《避免了一场核战争>冷战开始后苏联加强集团内部统一的举措勃列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从苏联哲学的演变看苏联东欧剧变的深层原因 ——<苏联哲学的演变(1919—1953"一1991>一书概述苏联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富农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语言改革与苏联的解体剧变前夕苏共基层组织的涣散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独联体各国共产党对社…  相似文献   

15.
如同伟大的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红旗落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在为莫斯科上空的易帜欣喜若狂之时,世界共产党和进步力量也在为之惋惜并苦苦地思索: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染红的旗帜,成千上万的劳动者用汗水和生命保卫的旗帜,在经历了七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为什么会悄然落地?世界社会主义者和共产党人应该从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以便积聚力量,早日振兴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这篇文章刊登在82年11月24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上。作者,马克·格林菲尔德,摘要如下:在莫斯科“列宁大街”上有一片简陋的住宅区。它是赫鲁晓夫时期为解决住房紧张而建造的,人们称之为“赫鲁晓夫式”住宅或经济公寓。格林菲尔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1979至1981年作为编辑在苏“新闻社”工作,曾在那里  相似文献   

17.
1983年25期《经济报》刊文介绍了“苏联国际中心”。“苏联国际中心”是棣属于苏联工商总局的全苏联合企业。它的宗旨是促进苏方与外商的业务联系。工作地点设在莫斯科国际贸易与对外科技联络中心(简称“国际贸易中心”)  相似文献   

18.
东欧的政治制度实质上就是苏联的政治制度,它是二战以后即十月革命三十余年之后通过苏联的军队、苏联的代理人、或苏联政治制度的副产品移植过来的。东欧第一代领导人就是副产品。他们中许多人在莫斯科度过了若干年甚至几十年,而某些人,如季米特洛夫,甚至成为苏联政治工具的一部分。东欧党派政治制度的所有特征都源于苏联并被成功地移植到  相似文献   

19.
西班牙最大的一家私人广播公司驻莫斯科记者拉·曼萨诺对比当年西班牙与今日苏联改革局势。苏联目前局势与弗朗哥以后的西班牙的雷同是专制体制的灭亡。但差别显著:首先,专政时期的西班牙市场已经存在;其次,弗朗哥在位时,拥有庞大分支机构的各地下政党已经展开活动,为专政结束后上朝作准备;第三,西班牙经济与欧洲一体化的程度甚于苏联,这大大减轻了过渡时期的痛苦。西班牙在过渡时期所遇障碍少于苏联。相当重要的是,专政年代的旧干部和政权机构积  相似文献   

20.
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是美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左翼学者,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其著作特别是关于苏联解体的著作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4年11月23日,大卫·科兹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了有关苏联解体的教训的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如下:13年前,苏联体制完全崩溃,迄今其原因还是争论不休。苏联解体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事件。1989-1991年,苏联突然分裂。他们的社会主义体制被一帮人试图用资本主义体制代替,这发生在十月革命75周年之后。从这件事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苏联会走到社会主义体制的尽头?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是有争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