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乡村民众价值塑造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肩负民族复兴与时代进步的人民政党,从其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在历史演进中把握乡村现实所需,在契合时代脉搏中深化了乡村文化治理,既提高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水平,又改善了乡村社会的精神风貌,更培育了乡村...  相似文献   

2.
苏维埃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所建立的一种政权体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局部执政的一次重要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执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乡村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进行的重要建设。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社会建设是服务于革命的。湖南革命根据地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乡村教育、妇女解放以及移风易俗、医疗卫生、社会救济救助和社会管理等社会建设工作,对于巩固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建设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贯穿于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在国家权力机关、政府和司法机关、统一战线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中,实行真诚的民主合作,并把它确立为一项坚定不移的制度,在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心所向是推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民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政权的兴衰,是执政党群众基础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5,(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娼妓问题的成功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建社会秩序和新政权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它不仅废除了娼妓制度,成功改造了妓女,而且促进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使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但由于历史条件的诸多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娼妓问题的治理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娼妓问题的理论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对娼妓改造的实践操作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娼妓问题治理中取得的成效和不足的分析,既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生活史的一个回望,又能够为当今卖淫嫖娼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分析思路和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王甜慧 《长白学刊》2012,(2):142-146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工农群众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在广大区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革命文化理论指导着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促使我们反思和探究如何使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中国社会全体公民的福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中,尤其重视通过群团组织开展群众工作,为完成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而汇聚力量。这是党的一大创举,也是党的一大优势。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群团、发展群团为党积聚革命力量,成为夺取全国性胜利的重要基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壮大群团、依靠群团来巩固人民政权,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群团、开发群团,完善其应有功能,架构起多元治理主体之间沟通与协商的桥梁,成为执政党推进事业发展、巩固执政基础的有力抓手。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群团改革,正本清源,重塑形象,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洪流中。  相似文献   

9.
<正>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革命是依靠群众的革命,不是依靠大山,更不是依靠船坚炮利,就像冯白驹指出的那样"建立民主政权要靠群众的抗日热情与党的基础,单靠大山是靠不住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亦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琼崖革命取胜的法宝亦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纵观琼崖党组织成立、建设、发展历程,能在孤岛上创造23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就在于充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0.
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工农群众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在广大区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革命文化理论指导着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促使我们反思和探究如何使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中国社会全体公民的福祉。  相似文献   

11.
代金铭   《甘肃理论学刊》2008,(3):112-116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政权管理的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建构新的基层管理模式来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合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乡村治理结构变迁的历史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乡村治理结构——强县政、精乡镇、村合作。新的乡村基层治理结构更符合维护农村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家基层治理结构的改革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理念。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升级版",蕴含着社会建设理念的创新与升华。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念从管理到治理,治理理论的发展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总结我国社会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所得出来的重要理论成果、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建设问题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理念创新,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相似文献   

13.
党的群众工作事关党的生存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党群关系基本理论内容很丰富。核心的观点包含四个方面。做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势.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党形成了群众工作的一系列经验。在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条件与党自身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做好群众工作.一方面要坚持传统的有效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健全制度.改进群众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段颖惠 《人民论坛》2013,(8):200-20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动员和教育群众,提高乡村社会思想政治觉悟,一些省区举办了土改展览会。土改展览会以直观的形式、对照展示的方式,不仅使广大群众受到了反封建教育,并且为新政权的巩固与乡村的生产合作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这些举措起到了鼓舞人民群众,稳定社会生产,推动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社会中,乡村女性实现自身社会流动的机会是比较渺茫的.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共政权迅速地在冀中乡村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通过对党政工作、学校教育、创造模范、培训骨干、新式富农、一技之长等社会流动途径的改造、发明及继承,有力地推动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乡村女性社会流动机制的良性运行.这种乡村女性社会流动机制的良性运行深刻地影响了中共革命的进程,也重新塑造了政权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更表现出了政治外力主导、运行均衡化、微风气明显三方面的特征.可以说,女性社会流动的顺畅和广泛是实现国家政权与乡村女性之间良性互动与互惠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这一结论无疑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乡村治理经历了众多变迁,变化背后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地方精英。追溯乡村治理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发现地方精英是乡村良性治理结构的能动主体。完全代表个人利益的精英与完全体制化的精英都不能使乡村治理有效运转起来。既能代表地方社会,又能沟通国家政权意志的地方精英是乡村有效治理结构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7.
侯选明  李青 《人大研究》2006,(11):41-44
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内的分权通过市场经济而迅速扩展开来,为我国政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使我国的政治形态[2]和治理机制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迁,国家与社会出现了新的互动[3],社会公共力量在逐步成长。本文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试对当前基层人大建设存在的问题予以讨论。一、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基层人大:困境与转变1.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与难题纵观近现代以来乡村社会治理的变迁[4],可以发现:我国的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治理,主要是通过国家(基层)政权建设、依靠国家权力的强化和向下延伸来进行的,其结果是…  相似文献   

18.
党的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与乡村关系是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命题,有两种实践进路:一种是国家与乡村之间的"现代—传统"关系,表现为通过现代城镇及社区取代传统乡村,通过"资源下乡"和升级达标任务改造传统乡村,通过现代认证和个人权利保障解构传统乡村;另外一种是国家与乡村之间的"政权—社会"关系,人民公社时期的国家政权建设完成了组织载体层面的建设,但现代治理规则层面的建设还没有彻底完成。后税费时代的当下,国家进一步对政权建设的组织载体进行强化,并不断将现代治理规则嵌入到乡村社会之中。在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既需要对支撑"发展主义"的"锦标赛"体制进行反思,也需对行政体系推动国家政权建设的趋势进行反思。解决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起联结国家与乡村的"中间层",夯实国家权力与乡村权利的平等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20.
郑一明 《人民论坛》2022,(13):92-95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年来,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既是社会革命的战略武器,也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和现代化的推动力量。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统一战线工作新的使命,作出了创新性贡献,让统一战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