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佩 《协商论坛》2016,(3):18-19
近期,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郑大一附院春节后迎来患者井喷,堪比春运火车站,一天内300多位医生看了约两万名病人.一位医生网友更爆料:“加床加到医生办公室,最大医院医生叫苦不迭.今日手术量突破600台,同事们真是拿生命在加班!” 尽管日接待人次超过2万人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尽管挂号难,不少患者还是选择到大医院就医.  相似文献   

2.
“病人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医生,医生应该是病人的亲人。”他视病人为亲人,为了使每个病人能够健康生活,他倾注了满腔的热忱和毕生的心血。40余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呼吸临床一线,与患者呼吸与共,用他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守护着众多呼吸道患者的健康,用他的精深造诣,拯救了数以万计危重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据《南京晨报》报道:重庆一名男子因为见义勇为被歹徒踢伤下身,成了性功能障碍患者。为了治病,他和妻子找到了成都一家有名的大医院,经过一段时间医治却不见效果。后来,这家医院的医生竟然给他开出这样的“偏方”:让他的妻子给他“找两个漂亮小姐来试试”。原因是小姐们年轻漂亮,“这种女人的挑逗和勾引,很容易激起男人的兴趣”。"作为一名医生,竟然给病人开出这样的“药方”,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报道说,这名患者的妻子虽然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偏方”,但是为了治好丈夫,她最终还是无奈地给这名医生一笔钱,委托医生全权代理。"更令人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4.
开心乐园     
海绵患者甲:手术时医生忘记取出一块儿海绵,现在还在我肚子里!患者乙:疼吗?患者甲:疼倒是不大疼,就是总口渴。病人已经死了急诊室来了一个病人,护士把病人安放在病床上,叫来了医生。医生扒开病人的眼睛,用手电筒照了照,对护士说道:“病人已经死了。”这时,从病床传来微弱的声音:“医生,您再照一下我的右眼,我的左眼是假的。”孩子归谁有一对夫妇要离婚,可是他们有一个孩子,俩人都想要,所以就告到了法院。太太对丈夫说:“孩子是我生的,我生孩子的时候你在旁边。所以孩子应该归我。”法官想了想,说:“嗯,你对,孩子是你…  相似文献   

5.
患者是否享有隐私权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的身体不经患者允许就可以让实习医生随意观摩吗 ?患者有没有隐私权呢 ?是培养医科大学生重要,还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更重要,这一直是医学界和法学界讨论的问题。   患者认为:“我来医院就是为了看病,花钱买服务,我的身体被治病以外的人看,这不是侵犯我的隐私吗 ?”医院方则表明:“我们是教学医院,除了给病人看病之外还得培养未来的医生,没有这种观摩实践,没有患者的无私奉献就不会有优秀的医生和不断创新的医疗手段。”医患双方的这种争论不解决好,医科大学的大学生实习难了,医院当被告多了,病人更会担心自己的身体隐…  相似文献   

6.
樊雨良当医生时,是个患者信任的医生,他不仅拒收“红包”,还多次给病人送“红包”。一次,医院收治了一位外地的18岁特困病人。她母亲早逝,姐姐毕业待岗,全家只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上高二时她开始长期发烧,被迫休学。父亲带她跑遍了当地的医院,仍高烧不退。迫不得已,全家来到上海。为了治病,她家中早已负债累累,樊雨良得知了这个情况,发动医护人员捐款。当1000元的救命钱交到病家手中时,他们感激得不能自己。近年来,樊雨良为特困病人先后捐款7000余元,这在医药费居高,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风气中,无疑是一股温馨的清风。樊雨良作为医院…  相似文献   

7.
文艺广场     
战争和政治有个行伍出身的人参加议员竞选,经过一番的唇枪舌剑之后,终于落选败北了。“真是可惜。”有人替他抱不平。“我已竭尽全力,没有什么后悔的。”他回答说“战争和政治比起来,战争更难吧?”那人又问。“不,战争比政治容易多了。”他回答道,“在上,你只要看服装,就能知道是友军还是敌人。”近视“我看不清太远的东西,医生。”病人对眼科医生说。“请跟我来。”医生把病人带到外面,用手指着天上的太阳,问道,“你看那是什么?”“太阳。”病人回答。“那你还想看多远?”医生生气地问。宣传63道德规范进万家系列漫画策划…  相似文献   

8.
近日,笔者听一位朋友讲了这样一件事,某精神病医院里一个精神病人趁医护人员不注意,手拿一把雨伞跑出了病房,蹲在某个角落,撑起雨伞,嘴里念念有词:“我是蘑菇,我是蘑菇……”护士不能把病人弄回病房,就叫来了心理医生,说明了情况。心理医生也撑起了同样的一把雨伞,蹲在病人旁边。病人问:“你是谁?”医生答:“我是蘑菇。”病人答:“我也是蘑菇。”相互交谈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这时医生开始移动,病人就问:“蘑菇还会走?”医生答:“会走。”病人也学医生移动,就这样一问一答,一前一后,病人就随心理医生回到了病房。  相似文献   

9.
曹琪 《今日上海》2008,(6):26-27
现在,每一位从闸北区宝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房出院的病人,都会从主管医生手中拿到一只由医院发放的“友情联络袋”,在这只联络袋中有主管医生的联络方式、为病人提供便民服务的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上门访视的记录表、友情联络反馈意见书、免费体格检肖表等等内容。小小的一只“友情联络袋”给每一位出院病人带去了一份大大的惊喜和感动,病人们无不感慨地说:“社区卫生中心越来越为病人着想了,即便是出了院,医生还跟着病人服务,围着病人转。”  相似文献   

10.
小幽默:     
拔牙之前 牙医对病人说:“你不要害怕,来来,喝一杯酒镇静镇静。”等病人喝下酒后,过了一会儿,医生问:“你现在觉得如何?”“看谁还敢拔我的牙?”病人红着眼恶狠狠地对医生说。  相似文献   

11.
曾听说过古代一则轶事:“病人上门,医生道歉”。为什么有病人上门求医,这位医生还要鞠躬道歉呢?原来这位中医认为,中医的根本思想是“不使人生病”,认为人原本是能够健康生存的。据此,他才产生“病人上门,医生道歉”的想法。因为自己指导不够,才使人们得病,这是医生的责任,当然要道歉。且不说这位中医的境界如何,如果医生发现病人有什么病症,不仅要“治病”,还要开出“今后怎样做才能少生病或者不生病”的方子。可见,医生如果教给人们如何健康地生活,将会使多少人“不生病”、“少生病”或者“带病长寿”。  相似文献   

12.
阿颖 《民主与法制》2010,(18):60-62
从医26年,王争艳没拿过一分钱回扣,她开出的处方最高不超过100元,最低只有2毛7分,平均55元,被病人誉为“小处方医生”。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称赞她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医生”。王争艳用一张张廉价的“小处方”,不仅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更将那个清贫的小家经营得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3.
从尝遍百草的神农氏到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医生自古以来就是受人尊敬的职业。采访完顾倬云,我们对医生又多了一份崇敬。这不仅是由于她那精湛完美的医术,更始于她内心深处所体现出来的医德,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的仁爱。这才是真正的“医生”——医治生命的天使!  相似文献   

14.
益闽  守勤 《福建通讯》2000,(11):19-22
跨入2000年以后,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上不断传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消息:组建医疗集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行药品招标采购,甚至还有更新鲜的“病人选择医生”、“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  相似文献   

15.
在这次监督工作中,“全科医生”是一个聚集了众多目光的名词。所谓“全科医生”,是对个人、家庭、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与健康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或管理的医生。自去年实行“三医联动”综合改革以来,上海的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陆续组成了若干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全科服务团队”。通过开展各种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贫困居民的“下站点、进家门”的主动服务,  相似文献   

16.
在不少医生习惯于给病人开动辄几百元上千元的大处方,有些医生明里暗里通过处方拿“提成”的当下,王争艳却经常开出小得不能再小的“两毛钱处方”,她的选择似乎显得特别地不合“时宜”,然而又特别地契合了社会公众对白衣天使和良好医疗服务的由衷期待。王争艳用她的“两毛钱处方”,以她对患者的殷殷关怀之情和堪比“父母心”的深切体谅,完美地诠释了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报载,青岛市南区红十字会“呼叫医生”门诊部不久前挂牌服务。“呼叫医生”门诊部”由20多位离退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10多位训练有素的主管护师组成,患者只要拨通电话,医生便上门送医,患者还可打义务咨询电话,获取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知识。读此,不由信笔写上几句。现在,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改进,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医疗部门纷纷推出便民措施,人民群众求医难治病难的问题已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可是,仍有一些人尤其是老弱妇幼和重病号,患病时难以迅速到医院诊治、抢救,有时虽能够立即把病人送往医院,但因护理不当…  相似文献   

18.
小幽默     
肚子痛上眼药 一个人向医生诉说他肚子痛。医生问他吃了什么东西,这个人回答“吃了点野果子”。医生马上拿来眼药水给病人点眼。“我肚子痛你怎么给我上眼药?”医生回答:“为了让你下  相似文献   

19.
急诊室效应     
《时事报告》2013,(2):55-55
当一位危重病人被送到急诊室时,医生们往往会形成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必须马上给病人做手术,因为病情太严重了,如果不动手术这个病人就会死亡;另一派的意见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病人太虚弱、抵抗力太差,不能动大手术,一动手术他肯定活不了。动手术会死、不动手术也会死,两派不同的观点在病人的最终结果上却达成了共识。第一派我们叫激进派医生,第二派叫保守派医生。尽管两种意见都不错,却是一对悖论。激进派和保守派都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但都无法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困境,被称作“急诊室效应”。  相似文献   

20.
对于医生收取病人的“红包”,卫生部曾明文予以禁止。然而,参加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吴博威发出了不同声音:不必将红包概念负面化,很多病人在术后是出于对医生的感谢才送红包的,红包可看做医患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有利于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应被社会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