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中国物质文化的一块瑰宝。而茶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则远不止于此,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世界各国无论是茶物质文化还是茶精神文化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中国。一、茶是中国浓茶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陆羽的《茶经》出现之后。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可以看做是茶的发展的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茶文化在唐代进入了繁荣  相似文献   

2.
畅销书速递     
《文人与茶》,陈瑜著,华文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中国文人饮茶之全书,整个中国之茶史、茶文化尽在其中。全书分四部分讲述,一是茶史,二是文人与茶事,从茶与诗人、茶与书画家、茶与僧道、茶与帝王中引出不少趣闻轶事、典故。三是品茗艺术,讲了十大名茶、茶与水、茶具、斗茶、功夫茶等。四是茶与艺术创作。书中茶已远远超出了其物质属性,成为文人寄托心性的精神象征。《自白》,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著名作家梁晓声近几年来所创作的优秀随笔散文集。作家以人们所熟悉的风格和笔调,大胆地揭示了世态炎凉、人生坎坷,描绘了许多既普通又真实的感人故事。这些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人生道理,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时间舵手》,[美]尤金·葛里斯曼编著,时事出版社出版。作者是IBM公司《创意》杂志的编辑及许多大型  相似文献   

3.
西方逻辑学的传入大概开始于明清,其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传教士和教徒进行的翻译工作;二是国人译介欧美著作,其中徐光启的《几何原本》、李之藻的《名理探》、严复的《穆勒名学》《名学浅说》与王国维的《辨学》贡献最为突出;三是国人译介日文著作及编写逻辑著作。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列强传播科学文化是为了侵占中国的领土和中国人的思想;国人传播逻辑学是为了发展科学、富国强民;西方逻辑学的传播速度慢主要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西方逻辑学本身和翻译上的原因造成的;无论如何,西方逻辑学的传入对中国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综合运用多种路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包括:构建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报刊传播阵地;发表《马克思学说》等重要文章予以正面传播;组织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等多种马克思主义著作;通过展开《社会主义批评》等著名演讲进行大众传播;在与三大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进行批判传播;结合创建中国共产党和领导党的初期革命活动进行组织传播。这些传播路径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及其重要观念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影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恩格斯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经典著作,它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大致包括三方面:第一,新中国成立前《起源》的翻译出版;第二,《起源》中重要观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第三,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被翻译、介绍、传播到世界各地。它不仅影响了欧美现代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甚至也关系到现代物理学等相关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迄今为止,《道德经》的翻译语种已经超过了50种,《道德经》的再版热成为新世纪以来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文化是祖先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从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茶和茶文化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养性健身功能等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对中国茶产业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白童 《台声》2004,(5):84-87
饮茶,雅称“品(?)”,是东方民族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俗习惯之一。茶艺,则是千百年来我们聪明的祖先在饮茶实践中结合社会形态、社交礼仪以及时代背景等逐渐探索形成的一种文化瑰宝。早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就对与茶有关的文化内涵和基本常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而在古代文献上第一次出现“茶”与“茶  相似文献   

9.
茶是西藏不可缺少之物,茶文化是西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西藏茶叶形态主要包括传统社会中输入西藏的茶叶种类,紧压茶与散茶输入的数量关系以及《甘露之海》中记录的茶叶种类,也包含了茶叶的储存与包装文化。体现了茶叶在西藏传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西藏茶文化与内地茶文化之间的密不可分性。  相似文献   

10.
茶之源     
尚道 《台声》2008,(11)
中国是茶的故多。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 纪的神农时代,唐代茶人陆羽所著《茶经》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所述的荼经考证即为今丑的茶。与祖国大陆的茶史相比,台湾茶史虽短,却也有200余年。台湾诗人吴德亮在《台湾找茶》一书中写遒,早在300多年前(1645年)台湾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不过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制造,则是近200年前由先民自大陆福建所引进,包括茶种及种植技术等。民间常言遒: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早已深入民间的日常生活。小小的茶叶饱含着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在品茶的过程中,茶人追求着一茶一人生的哲理境界,享受的是茶所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相似文献   

11.
熊素玲 《传承》2014,(3):114-116
悠悠茶史,茶润人和。"和"作为中国茶文化与审美思想的重要范畴,主要表现为茶人与自然的天人之和、茶人与社会的人人之和以及自我的身心之和。"和"为茶之魂,自有焕发生机、绵延不息的生命力,也赋予了中国茶文化典型的东方民族特色与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品读台湾茶     
尚道 《台声》2008,(11):87-96
中国是茶的故多。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唐代茶人陆羽所著《茶经》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其中所述的“茶”经考证即为今日的茶。与祖国大陆的茶史相比,台湾茶史虽短,却也有200余年。台湾诗人吴德亮在《台湾找茶》一书写道,“早在300多年前(1645年)台湾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不过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制造,则是近200年前由先民自大陆福建所引进,包括茶种及种植技术等。”民间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早已深入民间的日常生活。小小的茶叶饱含着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在品茶的过程中,茶人追求着一茶一人生的哲理境界,享受的是茶所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相似文献   

13.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是"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翻译出版西书、传教士传播、留学归国人员传播为主要形式,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秦柳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资本论》虽然在19世纪后半期已经出版和印行,开始向世界传播,但它向全世界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则是在20世纪。马克思著、考茨基编的《剩余价值学说史》(即《资本论》第4卷)是在1905—19...  相似文献   

15.
宝鼎茶闲烟尚绿──《红楼梦》的茶文化氛围胡晓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园的国家。茶早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并形成了以名茶、茶水、茶具、茶俗、茶诗文等为代表的茶文化体系。这些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内容,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茶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是这一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的茶文化相比,无论是茶的种类,茶的制作,还是饮茶习俗和茶的功能,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是充满生机,极富个性的茶文化。一、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起源与传播1、起源据一些学者考证,我国首先利用和生产茶叶的,不是中原的华夏族,而是南方少数民族。陈祖梁、朱自报先生考证了神农氏发现茶叶的传说,认为“神农”是被称为“三苗”、“九黎”的一个生活在南方的氏族或部落,神农氏族或部落最早…  相似文献   

17.
汉学家康儒博对葛洪《神仙传》的翻译译本在欧美汉学界产生了积极的互动和影响,全方位、立体式传播模式对译本的跨语际旅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康译本在借助传统纸质媒介的基础上,结合学术书评、网络书评、广告书评所打造的公共空间,并积极借助社交媒体、著作互文、学术论坛等手段,推动译本在学术圈内、外产生影响。《神仙传》在他乡的译介与传播启示我们在关注翻译产品的同时,要积极借助多个译介行动者的力量,拓宽传播媒介,提升学术类翻译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汤志华 《长白学刊》2013,(2):128-132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中国的研究传播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和总结的新情况。包括:《简明教程》编撰缘起和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简明教程》对中共党史学科的影响,《简明教程》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等方面。对这部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有深远影响的著作,还有必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29年出版的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这本叙述辛亥革命前后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演变史的薄薄的著作里,翻译文学作为该书的重要一章而占有相当篇幅。之后,在三十年代陆续出版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王哲甫著)和《中国小说史》(郭箴一著)这两部著作里,翻译  相似文献   

20.
<正>一叶茶扬名一座城,信阳毛尖茶之于信阳便是如此——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市乃“中国毛尖之都”,茶与城相映生辉。在新时代的前行路上,二者更当同频共振。如何更好地保护信阳毛尖品牌、推动信阳毛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2月1日,《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从品牌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法律责任等多个维度出发,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做好”的重要论述、助推茶乡信阳实现绿色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