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地位与人际网络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两类社会性因素,但何种因素起主导作用,至今尚无定论。本研究认为,虽然上述两类因素均显著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但人际网络的影响要高于家庭地位。基于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运用系数集束化统计分析方法,本文对二者的影响强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结果支持理论假设。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生命历程演进与空间隔离差异,以年级与人口流动状态为切入点,结合Oaxaca分解方法,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群体中两种效应相对强度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人际网络的心理健康效应始终占主导地位。因而,相较于改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优化青少年的人际网络环境,是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更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居住区的特征会对青少年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是否存在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还缺乏基于中国数据的检验和呈现。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的数据,发现不同类型社区影响城镇青少年成长的邻里效应:单位社区的集体社会化程度高于街坊型社区;商品房社区的社会控制水平高于街坊型社区;这些会导致青少年在自我教育期望和同伴上进程度上产生差异,进而影响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研究发现揭示了青少年教育中的社区情境属性,对理解和推动转型期中国青少年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9)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高校应对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有效措施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以国际通用的BMI作为体重测量指数,分析班级同伴网络对青少年体重的影响。研究发现,班级同学的平均BMI越高,个体的BMI和超重几率也会随之提高,说明同伴网络的影响确实存在;班级中同性别学生的相互影响大于不同性别学生的相互影响,多数成员的相互影响大于少数成员的相互影响,说明班级同伴网络的影响具有非均等性;班级学生的平均BMI越高,个体越少感知到自我肥胖,说明群体体重规范是同伴影响的潜在机制。这些研究发现对肥胖流行的社会干预提供了相应的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感知到的社会支持量表"、"亲子交流量表"及自编问卷,本研究抽取中国南方一所大学的68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取了有关大学生专业及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相关信息。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求助的对象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师、父母及同伴;男生比女生更多求助于专业心理健康人士;亲子交流与感知到的家庭支持对大学生的专业求助(求助于咨询师)及非专业求助(求助于父母与同伴)都有显著影响;高水平的家庭支持会预测更多求助于父母的行为;当家庭支持不足时,学生会更多转向求助于同伴。研究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求助于非专业人士(家庭和同伴);家庭在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汶川地震灾区的追踪数据,本文研究社会资本对灾区民众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在灾后初期缓解了灾难对民众心理健康的冲击,社会网络规模对民众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影响;在重建初期,强关系表意性功能显著,随后网络差异所带来的信息和资源的机制作用显著;城市经理层对改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经济富裕阶层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资源机制和社会网络相对地位所带来的"相对剥夺"可对此提供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7.
京港青少年心理健康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运用普通精神健康问卷 (GHQ)及自尊量表 (SES) ,分别调查了北京 ( 1 92 2人 )和香港 ( 1 1 49人 )初一和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自尊水平 ,并对两地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自尊水平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比较 ,并从北京与香港两项调查中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各抽取 6名 ,共 2 4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好于香港青少年 ,两地男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均好于女生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均好于初中生。深入访谈发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同伴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上海青少年发展状况"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90后"一代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90后"青少年总体发展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青少年的身体状况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水平居中,学校生活方面发展水平较低。年龄、学校类型和城乡差异是影响"90后"青少年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时下对"90后"青少年的"标签化"论断,本文认为,应该将青少年研究视角从"问题"取向转为"发展"取向,将青少年看作有待开发的积极个体。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在我国迅猛发展,近年来,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与日俱增。而青少年阶段是处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里,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影响着青少年还尚未完全形成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青少年上网的利弊问题也随之凸显,试图通过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并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出发挥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的基本思路,并就克服网络对青少年消极影响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旨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健康茁长成长。  相似文献   

10.
亲社会行为干预是实现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人格培育的有效方式。现有亲社会行为干预的理念重视在学校背景下提升青少年的同伴交往能力和群体适应能力,干预目标主要指向社交上的利他品质和人际能力,干预方法的内核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内的团体辅导技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干预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整合。干预理念要由"亲社交"向"亲环境"拓展,在同伴群体社交技能和公共生态行动上整合干预内容;干预手段要由团体心理辅导向小组社会工作拓展,在学校教育和社区服务上整合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进行的"百村性别失衡与社会稳定调查"数据,基于性别视角分析社会支持对中国农村居民社会安全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三种社会支持中,实际支持对中国农村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影响作用显著,表现为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越丰富,获得的实际帮助越多时,个体的社会安全感越高。对比不同性别状况的农村居民发现:丰富的实际支持资源能够有效地提升男性的社会安全感,不同性别农村居民的社会支持对其社会安全感的影响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的基线调查数据,研究住房环境和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房环境和社区环境的恶化显著危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就身体健康而言,住房环境对城市青少年的影响更大,而社区环境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更大;就心理健康而言,住房环境和社区环境对城市青少年的影响更大。通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分析,研究结论获得进一步支持。建议要重视青少年的居住环境问题,避免因住房不平等造成青少年健康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4)
从老年社会心理健康、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网络社会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重病患社会心理健康等四个方面考量当下主要关注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指出在传统人本主义取向和积极心理学取向下,针对不同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刍论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以其难以抵挡的魅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分析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尤其是探索网络文化对未成年入思想品德产生消极影响的对策,对于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提升专业地位是社会工作界的核心议题,也关系到能否吸引更多的青年投身社会工作专业以促进青年与专业的共同发展。使用合法性概念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提升机制,通过参与观察以及对关键人物的访谈发现,合法律性具体化、价值性扩展和正当性补缺是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三种机制。基于这三种机制,我们可从推动政策支持的具体化、加强专业化与专业间协作、寻求实践中互补的正当性三个方面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疫情后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提升能否持续,有待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16.
李静  王丹丹 《学理论》2011,(23):51-52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的发展既可能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构建和谐的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在如何处理好网络人际关系上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普遍重视。为此,家庭教育是重点、学校教育是根本、社会教育是保障,大学生更应兴利除弊,为构建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付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25)
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传统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包括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际关系、人格特点等;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包括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韧性和积极品质等;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成人依恋等对其心理特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蔡洋洋 《学理论》2012,(35):258-259
"90后"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个性独立,但是由于从小生活条件好,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对网络的依赖也比较强。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和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外,还应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根据"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特征,我们要积极迎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挑战,开展行之有效的"90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的基线数据,研究家庭贫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关家庭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家庭贫困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家庭贫困的中学生具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家庭贫困降低了亲子沟通频率、破坏了父母间关系、削弱了父母对孩子未来的信心,进而增加了中学生的负面情绪。研究结论有助于发现青少年潜在的心理问题及风险,辨别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作用的机制,以便尽早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0.
董方光 《学理论》2010,(10):120-121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影响了许多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的心理后果进行探究,分析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带来的负面后果,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