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洁  石彤 《青年研究》2012,(3):11-20,94
本文以"新时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之"女大学生群体调查"的数据为样本,采用了结构方程的方法,探究了男女大学生在成功评价标准上的社会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当评价对象为男性时,男性应答者更多地强调生活富足、身居要职等"物质主义"因子;而当评价对象为女性时,女性更多地强调"社会联系"和"生命意义"因子;研究继而通过引入"社会支持"因子和"社会性别观"因子作为控制变量来说明:这一性别差异并非"本质主义"的,而是在社会处境与性别观念的影响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CFPS在2010年的初访调查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男女教育获得的平等化趋势及其在不同家庭之间的异质性。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获得中的性别差异总体而言在缩小,但缩小的速度在城乡之间,在不同家庭背景和兄弟姐妹数量的家庭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家庭背景较差和子女众多的农村家庭,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下降缓慢且至今依然存在。所以在中国,男女在教育获得上的差异并未彻底消失,只是它的存在范围与以往相比大为缩小。青年是接受教育的主要阶段,深入细致地研究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及其变迁趋势对理解不同社会出身的青年男女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初浩楠  廖建桥 《青年研究》2007,11(11):43-250
在中国人的社会网络中存在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差序格局"。本文运用情景实验的方法,从信任程度和动态信任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探究青年人信任"自己人"和外人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信任自己人且信任提升速度更快;男性比女性更信任外人且信任提升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性别差异的关注越来越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性别差异更是其中不容忽视的环节.立足高中英语教育教学,以"性别差异就是男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差别"为出发点,从性别差异在英语学习中的种种表现入手,特别是分析男女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环境影响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英语学习风格的性别差异、记忆和智力的性别差异、学习动机和观念的性别差异以及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的性别差异等方面,提出差异教学、因性施教等教学对策,以达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性别差异对外语学习的消极影响之目的,改善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检验了夫妻双方客观阶层地位对已婚女性和男性主观阶层认同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主观阶层认同的地位决定论适用于解释已婚男性的阶层认同,但并不适用解释已婚女性阶层认同的形成;多数已婚者的阶层认同呈现出"妻凭夫贵、夫靠自己"的性别差异,女性阶层认同的从属依附心理不仅是传统性别意识的表现,更是性别不平等的体现;已婚女性阶层认同借贷型较多,即配偶的客观阶层地位比本人的客观阶层地位更重要。已婚男性阶层认同则独立型较多,即本人的客观阶层地位比配偶的客观阶层地位更重要。由此可见,我国性别平等意识的推进依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小学男教师紧缺,男性师范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对小学教育专业男师范生的实践技能素养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除计算机基本技术与水平以外,无论从软件设施还是硬件设施,男性师范生的实践技能水平都低于同专业女生.有效提高男性师范生的实践技能素养有如下措施:实行特定的"奖惩机制"激发男生的学习动机;借助合作小组为运作解决男生边缘化问题;展现特长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幽默感和豁达大度的心态,增加人格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女性劳动力就业:特征、问题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的就业歧视,有其客观性.从劳动力参与的生命周期看,女性劳动参与率呈M型;家庭中男性户主就业,对妻子就业有很大的影响;男女劳动效率也存在差异.而男女性别差异、女性所承担的生养责任、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等现实,使中国女性在经济转轨中面对市场的冲击更大.促进女性的公平就业,可以通过法律保证市场公平竞争,使女性有公平的就业机会;健全女性社会保障,提高女性的生活水平;鼓励各种就业方式,使女性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企业及社会公众平等就业教育.  相似文献   

8.
论文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研究高等教育对中国青年初婚的影响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更可能处于未婚状态;初婚年龄更晚。高等教育对青年结婚可能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其对青年初婚年龄的影响性别间并无显著不同。接受过高等教育不利于30岁以上青年女性进入婚姻,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混合婚配模式下的大龄女性婚姻挤压"假说,认为高等教育对中国青年女性结婚的可能性不仅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婚姻市场和社会性别观念发挥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9.
《青年研究》2021,440(5):51-63
家庭教育投资是影响子女教育获得的直接原因,家庭对不同性别子女投资的差异是造成教育性别差异的重要机制。以往针对教育投资的研究主要探讨家庭间的投资差异,对家庭内部不同性别子女间的差异缺乏关注。使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多子女家庭中教育投资的性别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不同家庭之间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农业户口家庭的教育资源分配显著向男孩倾斜,而非农业户口家庭的教育资源分配则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家庭中的女孩反而获得更多的教育投资;农业户口家庭之间的教育投资性别差异存在异质性,对男孩的教育投资倾斜主要发生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性别观念更传统的家庭中。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与性别观念平等化,由家庭产生的子女教育投资的性别差异将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4000多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来分析农民工权益保护状况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受侵害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农民工权益受侵害情况要比男性农民工少。婚姻状况以及受教育年限、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和行业亦为农民工劳动权益受侵害状况的性别差异提供了部分解释。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6)
我国女性人口迁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中对女性迁移的影响和价值存在低估。本文将基于女性主义迁移理论的分析框架,关注迁移流动的性别差异,聚焦女性迁移模式的变迁,对于理解和梳理当代中国女性人口迁移模式提供理论借鉴,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发现:在迁移倾向上性别结构区域均等化;在迁移性质上,女性人口迁移性质由被动转向主动,预示着我国流动人口进入了新阶段;女性迁移转变将引发综合效应,也为我们看待当代女性迁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传统社会讲究"男女有别"而又有合作,基本上"男主外,女主内",故而男女不存在职业之竞争。现代社会一方面忽视女性生而为女之自然乃至心理差别,另一方面缘于现代社会的平等权利,女性因此享有了男性化的教育机会。而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的职业配置基本是以男性劳动力为标准,结果自然招致女性受教育者的就业歧视。化解之道在于重估家庭价值以及教育以及社会职业配置,以重建其应有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数据,本文考察了中国儿童及青少年的职业期望及其性别差异的总体状况和基本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的职业期望存在显著的性别分化;女孩的职业期望十分集中,男孩的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女孩职业期望的平均社会经济地位和声望水平高于男孩;相对来讲,女孩的职业期望趋向女性化,男孩的职业期望偏向男性化;在职业兴趣上,女孩比男孩更看重一份工作是否受人尊重以及助人、为社会服务的作用,赚钱是男孩更加在意的一点。职业期望的性别差异体现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和两性分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变革中的学术职业"调查数据,对我国高校男性与女性青年教师收入差异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邓肯隔离指数"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收入差异并非源于入职前的职业隔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指出,在控制个人背景、工作努力程度等变量后,女性青年教师收入水平依旧明显低于男性,这说明我国学术职业领域确实存在"工作内收入歧视"。这些结论反映出的学术职业领域性别歧视问题应该在今后高校行政体制改革中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叶烨  侯杰 《学理论》2010,(26):109-110
中国古代男权至上的社会形态,使得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神灵世界中亦同样存在性别差异。神灵自古以男性居多,但湄洲岛的妈祖从诸多神灵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天后",不仅在地位上超越了男性神灵,而且不论男女信众皆顶礼膜拜。这对男权社会而言似乎有违常理,但妈祖作为女神确实也融合了古代社会男女在性别地位上的差距。信仰的统一将减少性别带来的社会摩擦。不同性别在宗教中获取的诉求及充当的传播载体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性别和快乐模型的关系指出:在持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女性和男性体验到的快乐是没有性别差异的;产生快乐的条件是相同的,是没有性别差异的;虽然信息子代表的内容可以存在性别差异,但是信息子是没有性别差异的;虽然产生神经信号(动作电位)的器官可以存在性别差异,但是产生的神经信号(动作电位)是没有性别差异的;在完全理想的条件下,女性可以建立所有男性都可以建立的信息子,男性也可以建立所有女性都可以建立的信息子。最后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达到自由的心理状态,那么它就应该坚持性别平等原则;与没有坚持性别平等原则的社会性别文化相比,坚持性别平等原则的性别文化更有可能使我们达到自由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北京2004-2012年的婚姻登记数据为基础,对外来初婚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其婚配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迁移人口和辗转到北京的流动人口在教育水平和职业序列上普遍分布在较高层级,与当地人的婚配比重不高且多为"强强结合"的婚配模式;一次流动人口则对本地的弱势人群婚配形成一定补充。在婚姻与迁移的决策中,女性并未显著表现为追随的一方;男性流动人口亦为数不少,并有越来越多的男性辗转流动到北京。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全国百村个人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机会和婚姻策略。分析发现,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机会不容乐观,单身状态持续时间更长;已婚者婚姻的"同类匹配"程度降低;为了增加结婚机会,未婚者被迫降低择偶标准,采取婚娶有婚史女性、实施入赘婚姻和婚娶残疾女性的婚姻策略。研究有利于从婚姻挤压角度认识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困境。  相似文献   

19.
李原 《青年研究》2020,(5):24-34
基于目标内容理论,运用2017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分析个人目标追求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发现,个人不同的目标追求显著影响婚姻满意度。看重人际联结和利他公益目标追求的个体,其婚姻满意度更高;而看重物质财富和经济成功的个体,其婚姻满意度则更低。不同目标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效果与程度存在性别差异。看重自我发展、注重外在形象的目标追求,显著负向影响女性的婚姻满意度,但对男性无明显影响。与男性相比,财富追求对女性婚姻满意度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强,利他公益对女性婚姻满意的正向影响程度更强。从目标追求角度探讨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对个人目标的引导、健康的婚姻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启发意义,也能为改善婚姻环境、提高婚姻质量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甘士艳 《学理论》2013,(3):157-158
文章分别从男性和女性两个角度分析并揭露了女主人公康妮的悲剧成因。结果发现,康妮的悲剧既来自于男性对女性的忽视和压制,也来自于其他女性的排挤和女性角色自身的被动。文章将为从女性群体自身的弱点来寻找女性悲剧的动因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