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的集聚经济与拥堵成本共同决定了最优城市规模,但学术界对于特大城市的人口控制仍存在较大争论。当前,中国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困难重重。由于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巨大的非户籍福利差距,以及特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巨大的公共资源差距,在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堰塞湖",阻挡了人口在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自由流动。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绝不能局限于该特大城市本身,而必须立足于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体系,既"瘦身",又"提质",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成效。  相似文献   

2.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10):63-63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说.“千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不能再发展了,对于一个人口上千万的城市,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地铁,交通是一场灾难。”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小城市,是指市区非农业人口为20至50万人以及20万人以下的设市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城市数量和城市化水平都有了较快的增长,据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设市城市已达668个,城市化水平达到30%。在全国设市城市中,中等城市203个,小城市384个,中小城市数量占全国城市总数的88%,中小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占58%,实现工业产值占60%,吸纳就业人口占70%。数字表明,中小城市在我国城市体系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我国的中小城市,大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撤县设市…  相似文献   

4.
邬剑刚 《世纪行》2011,(2):41-41
(一)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中小城市发展格局 一是要客观分析我省中小城市建设面临的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壮大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中心镇,不断优化空间布局。二是要立足于推进我省城乡一体化.着力发挥中小城市对城镇发展和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构建资源节约、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在中国与世界上奔涌而来,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相依的世界性潮流。当此之际,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城市迅速发展为特色的湖北城市化方兴未艾,超大城市武汉市市区人口已达382万,大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在湖北城市体系中曾一度出现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ic(y-H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断层”状况。针对这一省情,为了加快湖北的发展、促进湖北的振兴崛起,使湖北能以雄健的抢前争先的姿态进人ZI世纪,1995年,中共湖北省委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跨世纪的城市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尽快将黄石、荆州、襄樊、宜昌、十堰…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计委地区经济司、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共同举办的“中国城市化战略及其途径”研讨会上,与会的中日专家提出,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的发展应特别注意大城市圈的作用。  中日专家在研讨中指出,从世界各大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国民人口基本上都走过了从乡村到城市,再从分散的中小城市到大的中心城市集中的历程。21世纪是城市经济的世纪,大城市圈间的竞争和协作将决定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目前,中国一些发达地区已出现一些在亚洲、全球经济中具有竞争潜力的大城市圈,但中国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0%左…  相似文献   

7.
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农业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国峰 《求索》2007,(1):64-66
城乡一体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群的不断出现,依托并服务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群的城市农业应运而生。城市农业由低到高的三个发展阶段与城乡一体化的三个阶段存在相关性。城市农业既是城乡一体化的产物,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何乐 《群众》2023,(2):23-25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中国更宜多发展中小城市及城镇”。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需处理好产业发展、人口流动、城市建设、要素保障等县域发展所涉关键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此,本刊记者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卓贤。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的深化推进,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面临大城市人口持续膨胀与中小城市人口不断递增共同发生。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给城市带来诸如就业岗位供给、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事业配套等方面的较大压力。因此,为实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需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城市人口承载力,确保全国各地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建设部综合财务司发布的《2004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可知,截至2004年末,全国设市城市661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71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79个,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211个。城市(不含市辖县)人口3.41亿人,城镇人口5.24亿人,城镇化水平为40.53%。城市政府门户网站是市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的、面向社会各界发布本市政务信息、提供网上政务服务、反映市情民意以及接收社会监督的一类门户网站。城市政府门户网站是市政府系统网站群体的中心和枢纽,是透视政府工作和了解城市全貌的窗口,是城市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一、城市政…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一个发达国家已完成、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性现象。随着第一批城镇和城市出现,被称作“城市化”的社会过程就开始了。今天,我们要在一、两代人手里取得与西方好几代人同样的成果,有必要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城市———乡村化”。一  城市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通常指相互联系的社区发展过程:农村不断向城市靠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变传统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化的城市社会的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并流向城镇和城市,城镇与城市的数量增加,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处理好展示城市形象和展开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小城市尤为重要。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为城市发展注入生动而丰富的文化内容,已经成为现阶段最为重要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文化实践,是提升中小城市文化空间质量和效能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老龄化正加速发展,其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老龄化压力在东部大城市尤其严重,而劳动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舒缓了大城市的老龄化压力.伴随人口流动,大城市向农村和中西部人口输出省份反向输出了老龄化压力,同时,随着财富向大城市的转移,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可能加剧.对于这样一个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应持肯定态度,因其符合规律与现实.为舒缓老龄化进程与压力,立足有利于人口迁移及地区发展均衡,应改变人口生育政策;建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补偿机制;教育体制也应相应调整,并期待更多善待城市新移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西方国家城市发展实践表明,大城市人口总量呈现动态演化过程,其中,人口迁移是影响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的主导因素。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态势影响着城市公共政策的选择与制定。本文在基于中西方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的历史数据,以及人口迁移理论梳理基础上,探讨影响中国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的因素及机理,并思考其对新一轮城市发展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新一轮区域经济均衡化政策的实施,中国东部沿海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外部压力趋缓,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的吸引力仍然存在。中国特大城市人口总量增长将会逐渐进入平稳增长。中国人口有序流动迁移的大环境正在形成中,未来大城市人口调控有望转向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有效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途径是:深化改革;构建城市化的制度环境;在严格控制人口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把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好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16.
发展郊区城镇 服务大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将市区的发展动力扩展到郊区及周围地区,促进郊区城镇的发展——湖南省望城县探索出了“借城、为城、融城、拓城”的大城市郊区城镇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人口大流动出现流动规模大、流动频率快的特点;我国当代社会在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了新一轮规模庞大、流动频繁的人口流动浪潮。从伦理学视角看,二者在公平性、自由性、自我价值实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四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根本原因是社会背景、经济基础和价值观念不同。引导当代人口流动、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八五”期间,由于省委省政府重视城市基础建设,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建设,使我省城市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陈岱云 《求索》2014,(12):4-11
当前,人们关注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人口结构型流动,或者说主要是农民进城务工的流动,正是这种人口流动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促进了人口产业结构转型,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因而,在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理念下党和政府更加关注解决农民工问题和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使我国人口流动实现了从制度限制、排斥到政府引导、社会推动的转变,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充分体现了嬗变的制度对人口结构型流动的影响,促进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彰显了中国社会的重大进步。然而,在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受制于制度的突出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制度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