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徐琴苗国 《群众》2017,(16):36-37
近年来,健康城市建设逐步引起高度重视。2016年国家爱卫办研发了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要求各地进行动态监测。通过对江苏13个设区市和21个县级市的实测数据的汇总测评以及各地健康城市建设实践与进展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江苏的健康城市建设目前总体水平位于全国各省前列,但着眼于未来,仍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必须加大力度,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实践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正>城市风险是作用城市范围、对城市的生命财产、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等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潜在威胁。进入新世纪,随着南京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南京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日俱增,既有自然灾害、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传统安全风险挑战,又有金融安全、生态环境、网络信息安全、群体性事件等非传统安全风险威胁,呈现出多样性、多领域、高频率发生态势,严重干扰城市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稳定,因此如何构建具有前瞻性的城市风险治理体系,切实保障今年青奥会期间城市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武汉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也累积了多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事故灾害、自然灾害,也可能危及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安全。在未来发展中,武汉还将面临经济金融、网络攻击等新型公共安全风险。当前,武汉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可控,但风险管理工作也存在资源比较分散、宏观层面综合性的风险管理不够、市民风险意识不强、城市设计、规划、建设、营运、服务等方面对风险防范考虑不周等问题。健全武汉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有必要建立正规化的、常设的风险管理机构;完善城市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和安全标准;加强风险预防及应对的规划与标准规范建设;建立全覆盖的城市风险管理网络;运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城市风险数字化管理加大对风险管理的支持保障;探索建立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市民积极参与的风险管理模式;培育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公共安全是研究城市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带来的各种公共事故灾害的风险。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范围包括城市工业危险源、城市公共场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自然灾害、城市道路交通、恐怖袭击与破坏和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七个方面。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系统是由若干中心组成的工作机构,负责城市公共风险预测和评价、应急计划的制定、应急救援行动的开展、事故应急培训和演习等事务。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系统研究的重点是针对城市公共安全研究范围的七个方面建立应急救援子系统以及制定应急专项计划。  相似文献   

5.
龚强  ;蒋涤非 《求索》2014,(5):178-182
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期,新城市空间开发建设始终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价值体系,诸多城市问题对营造良好的新城市空间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现代新城市空间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推动其发展演进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以城市设计思考的角度,分析讨论了营造良好城市形态的设计策略,旨在通过这些设计策略在新城市空间中形成富有活力且具有优质公共环境。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运行系统也愈发复杂。规模庞大的交通、通信、供水和供电等城市生命线相互交织在一起,其内生复杂性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相互作用使得城市生命线的复杂风险日益呈现出高度不确定性、复杂演化性和严重危害性等特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城市运行系统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同时也使得多领域、跨模态的数据采集和融合分析成为了可能,这为城市生命线复杂系统的全面感知、风险要素的融合分析、风险演化的精准预测以及风险情况的及时预警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和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在数据采集、数据融合和数据分析等方面也面临新的挑战。为此,要强化风险意识,通过完善城市生命线的复杂治理体系,构建跨领域跨模态一体化的综合预测预警平台和加强数据融合分析等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推进城市生命线复杂风险预测预警的智能化。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要点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依据风险理论对城市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对人类自身活动的安全作出时间和空间的安排,其研究范围包括城市工业危险源、城市公共场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自然灾害、城市道路交通、恐怖袭击与破坏和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七个方面。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要点包括:对可能发生的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灾害进行风险分析、确定规划目标、实施风险减缓对策措施、建立城市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建立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实施办法等。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是风险理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社区健康服务政策现状与核心争论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社区健康政策实施十周年历史时刻,城市社区健康服务政策是健康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战略举措,是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城市社区健康服务政策的历史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政策框架与服务体系、现实状况与政策评估、面临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基础性理论政策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角度,全面论述和批判分析中国社区健康服务政策框架、服务体系与政策效果,指明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9.
陈宇光在《齐鲁学刊》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人类面对来自自身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和挑战,无法回避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悖论,从城市空间架构的文化维度来审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传统文化的历史空间、城市现实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以及城市未来文化的伸展空间等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化城市构建中,“技术赋能”作为理解数字时代下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技术分析框架,日益难以解释在实践应用中所涌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聚焦电子数据的流动,有助于理解数字技术嵌入城市韧性建设的过程。基于“流动空间”理论框架,城市韧性数字化建设中的数据流动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数据支撑层、应用平台层和数字空间层。这些层面的交叠与循环展示了数据流动的复杂性。在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多维数据流动不仅增强城市系统对各种风险的快速响应能力,也促进跨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并且深化治理体系的参与程度。此外,数据流动通过数字技术为城市韧性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包括敏捷的透视能力、高效的协同整合能力以及深层次的参与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未来挑战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城市治理面临城市化本身的城市病顽疾,行政体系自身的碎片化以及突发性外部冲击的挑战,这三个挑战分别来自社会系统、行政系统及自然系统,此前一直困扰城市健康运行,是因为并未将其作为生命体来对待,采用了"人对物"的治理框架,而城市生命体对这些难题给出新的破解视角。城市生命体是对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城市的高级阶段,具有生态性、整体性、连接性和有限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的城市治理创新,要在体系上实现行政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高度融合;在目标上通过解决克服碎片化的障碍实现生命体的完整性;在治理路径上,进一步将适应单场景的单功能网络治理拓展为适应多场景的多功能网络。对于城市治理的实践,通过功能分层、多元共生和组织演化等制度性改革来实现面向生命体的城市治理。  相似文献   

12.
欧美城市公共空间思想经历了由古典到近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性演变.尽管每次演变都是为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但是解决城市问题的理念与方法却很不相同.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诞生,是欧美城市公共空间思想的第一次升华.后现代主义的突显人性化、关注多样性与多元化、重现宜居性社区为价值取向的城市公共空间思想,取代现代主义城市公共空间思想,是欧美城市公共空间思想的一次全面升华.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是重要的健康风险来源.在日常工作中,交巡警面临着车辆尾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振动污染等健康威胁.这些污染不仅会引起机体器官的器质性病变,甚至出现癌症等严重疾病,而且还可能引发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保障交巡警的职业健康,需要在政策安排、自身防护、工作制度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共同发力,通过积极预防来切实降低各种健康风险,保持交巡警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并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速度,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如能源紧张、环境恶化、通勤压力等,尤其是城市风险和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城市的高风险和脆弱性集中显现为:  相似文献   

15.
人口持续膨胀、生态压力沉重、资源土地逼仄,很多人仍纷纷涌进城市。上海快速发展了30多年,与世界许多地方一样,城市病聚沙成山。特别在功能提升、空间重构和深层变革的当下,伴随城市化和产业转型,水、电、交通等关键城市系统不堪重负,“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怎么应对?建“智慧城市”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治理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既要解决过去快速城市化所导致的城市文化缺位、公共设施布局不均、文化活动品质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又要符合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新要求。当前,空间治理问题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日益凸显,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治理对城市空间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构建作用,通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记忆传达、文化价值导向、文化活动参与三个维度建立精细化治理模式。基于此,要以丰富场所营建的形式表达重构文化符号空间;以完善文化设施的功能建设搭建公共文化空间;以引入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服务质量,重视城市精神文化管理塑造城市独特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保持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自有文化,在城市治理体系中充分发挥文化治理的作用,将文化的思维贯穿于公共空间治理政策的方方面面,用文化促进城市发展转型中经济、生态、科学技术、人文历史等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治理中形成“区域—城市—城区—社区”四个层面之间的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最终通过治理的顶层设计,对城市自身文化的挖掘、引导、运用和创新,促进城市完善自身核心定位,从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是文化引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蔡小慎  卢鹏展 《前沿》2007,(10):202-204
随着公共物品提供的多元化、公共治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整体利益的分化使得城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成为一种必要,城市内部的公民、第三部门、公共组织、企业以及城市外部的上级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都应该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然而,在多元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公众参与不足、缺乏制度基础、各方利益难以协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权力的分配、公众的参与、制度与文化建设以及各方利益协调等方面入手提出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风险社会中的不确定性特征构成了现代城市公共安全的主要威胁。风险的不可预测性、知识的不确定性、风险的蔓延性以及人为性成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机制的主要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应当在治理的理念下,从风险沟通、资源整合、应急决策、主体联动、安全管理等五个方面对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机制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分析了上海J区“一网统管”模式如何对接市民“12345”民情诉求热线,如何处置网格员通过政务APP以及传感器设备发现的城市治理问题,旨在揭示技术提升城市公共问题解决效率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这一过程主要通过算法化观测、算法化决策、算法化控制、算法化考核等四个环节得以实现。算法平台拟合出城市公共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并对行政过程进行标准化控制,促使行政过程按照“最优”方案执行,以此实现城市公共问题的高效解决。在此过程中,算法全面嵌入公共行政系统,挑战了传统公共行政中人—人交互的关系样态,构建了人—机互动的新样态,全方位重塑了传统公共行政中的权力关系、组织关系和运行过程。然而,受限于技术基础设施和制度等因素,技术提升城市公共问题解决效率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未来行政改革应注重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和制度配套,推动传统管理模式与数字治理模式的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