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从《论语》简短的语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个形象丰满的人物。其中学者形象是孔子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界对于孔子学者形象研究甚少,本文将从孔子是一个好学而勤奋的学者、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的研究、以及孔子特别重视教育学生三个方面论证孔子的学者形象。  相似文献   

2.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关系国家安全、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粮食安全化与政治化是国际政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鉴于此,重新发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的粮食安全思想,从粮食对国家安全、国家权力以及国家道义层次考察彼时粮食安全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生粟之国亡",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富国以粟",粮食是国家富强的保证;粮食关乎人心向背和国家道义。齐桓公为建立霸业实施了粮食外交与粮食战略,开创了现代粮食战争的先河。"不生粟之国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粮食安全思想的核心和根本,也是对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再发现的落脚点。基于此,当代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应立足于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保障国内粮食生产,积极开展粮食外交,实行粮食"走出去"战略,在全球化背景下确保实现国家粮食安全。这不仅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物质基石。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和《说苑》等古籍都有曾子处费的记载。时以“费”为名之地有三 :一为夏禹之后所建姒姓古国 ,位于鲁国的西南部 ;一滑国都城 ;一为鲁季孙氏食邑 ,位于鲁国的东南部。曾子所处之费是哪个 ?滑国都城之费离鲁国太远 ,肯定不是曾子所处之费。有人说是季孙氏之费 ,从而得出曾子故里为费之武城的结论。这一结论漏洞很多 ,曾子所处之费实为姒姓费国 ,曾子故里在姒姓费国附近的南武城。一、关于古费国古费国 ,起初为赢姓 ,虞舜所封。《史记·秦本纪》 :(周 )孝王曰 :“昔伯翳为舜主畜 ,畜多息 ,故有土 ,赐姓赢。”“有土”就是被封于方国…  相似文献   

4.
略论孔子德治思想体系中的经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义利观是其德治方略中经济主张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们的欲利和求富观念乃人性所在,但"利"应受"义"制约,应义主利从、重义轻利.孔子德治经济思想在实践上则主要表现为他的惠民、富民主张,他强调统治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认为均无贫、薄赋敛,去奢取俭,是安民之道.他重视发展农工商,建议废关卡,统一度量衡.孔子与柏拉图的治国经济主张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峨眉山的人文历史迄今约有4000余年,先民们为了生存练就的搏击术,是峨眉武术的最早表现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即"白猿祖师")是有史记载的峨眉武术第一人;南宋时期德源法师(即"白眉道长")编写的《峨眉拳术》一书,是有关峨眉武术的最早文字记载;南宋末年白云禅师创立的"峨眉临济气功"是峨眉武术的重要一支;明末清初湛然法师编著的《峨眉拳谱》一书,首次将峨眉派武术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6.
《左传》、《国语》是我国历史上两部重要的古史书,二者互有异同、互相表里而又互有补充,都是记载春秋之史实,与孔子《春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阐述孔子微言大义的价值导向也大致相同。两部书中所蕴含的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孝义皮影     
山西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戏曲数量居全国之首,而孝义又是山西省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县市。孝义人爱看戏,从事戏曲这一行的人很多,因此素有"无孝不成戏"、"无孝不成班"之说。据《史记》与孝义旧城碑文记载,公元前479年至前420年之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卜子夏利用"影乐"的形式"设教"于孝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众多,是孔子学术思想的核心。对"仁"的定义法可称为"孔子定义法"。有着自身特征:包容性、情感性、灵活性、非对立性等,这种定义法是逻辑思维和象思维混合的产物。受其影响,"仁"的定义产生了重大实际功用:使"仁"成为了传统伦理价值的总纲;提高了儒家学说的适应能力;推动了学说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记载纵横家策论的集成,其语言辩丽横肆,而论辩语言则是其精华所在,或气势磅礴,或敏锐巧妙,或词锋凌厉,内在气势非常充沛,表现着自信、才华、沉勇。因此,研究《战国策》的论辩技巧,对提高侦查人员讯问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战国策》中常见的论辩技巧有:分析论证、利害对比、类推和委婉语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10.
孔子思想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孔子的身世阅历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其思想内容来看,孔子思想起源于对周礼的继承与探究,《诗经》为孔子提供了研究周礼治下社会风俗的重要条件。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形成以及修身治国之道也从《诗经》之中汲取了基本精神、基本道德、道德框架模型等基础性因素。所以,《诗经》对孔子思想的形成发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记载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言行思想的一部书,思想极其丰富,其中的为政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哲学体系的思想家。长期以米,我国哲学界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就是认为孔子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椎的。我们知道,在春秋时期,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集中地表现在“天道观”上。凡是主张“天”是活灵活现的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它主宰着自然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就构成了唯心主义阵营;凡是否定上帝和鬼神的存在,主张“天道自然”的,就构成了唯物主义阵营。因此,我们要把握孔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就必须剖析一下孔子的“天道观”。根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天道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孔子家语》和《孔子世家》这两部著作是孔子形象演化过程中较早出现的作品,分别代表了"圣化"和"王化"的延伸,成为早期孔子形象演变和神化趋势发展的重要一环。其中,在"内圣"道路上的延伸被称之为圣化,即基于传统的儒家学者们对于道德品质的最高追求,孔子形象被塑造成在道德品质方面完美无缺的圣人形象;在"外王"道路上的延伸被称之为王化,即按照历代统治者们的统治需要,孔子成为维护王权、积极入世的政治家;同时,这两部著作也都大量保存了孔子本身的人性部分。近代中国,当封建统治宣告终结后,人们转而开始探究孔子人性一面的时候,这两部著作又成为孔子人性回归的重要参考,体现出其特有的两性一体的特点,对孔子形象的还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就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思想,并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一、孔子的和谐社会思想理论孔子的和谐思想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孔子在《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这里的“礼”指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大政方针,指的是周礼“;和”,不单纯是和气的和,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和谐之意,而是特指国家政权的和谐和社会形态的和谐。“贵”,为最好、最高之意。这一句话的意思通俗的讲,就是说国家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周礼(…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一生,奔走于列国之间,其目的是为了从政,求仕。但在孔子漫长的一生中,实际从政的时间只有四年多,这实在太短暂了。至于政绩,史籍上的记载又十分简略。因此,关于孔子的领导才能、领导艺术,我们无从了解。然而,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行程中,多半是和各国的诸侯打交道。孔子的学生中,有许多人后来也都走上了政治舞台。这些人曾一再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几乎是有问必答。因此,关于孔子的领导思想在其《论语》一书中,留下了很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加以探讨。本文试就愚见所及,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6.
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是联结《实践论》《矛盾论》两篇哲学名著的内在线索。两篇文章回答了以实践活动为中介,思维把握存在以及实现两者真正统一的可能性,并将这种思考放置于中国语境,这为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的"拱顶石"。  相似文献   

17.
孔子长期以来被称为"圣人",其实君子才是孔子所追求的且已经实现了的个人形象。孔子的君子形象主要表现在向学博学、学思并重、勇担道义与勤于实践四个方面。同时孔子又是一位食人间烟火,有喜怒哀乐,有血有肉,真实可爱,会同常人一样犯错误的"普通人",孔子是"君子"又是"普通人",这种"二元形象"既对立又统一,且对当代人的修身养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历史上的三皇五帝时代。正就是我们所提出的玉器时代,它又正是中华文明产生的时代。从文明探源视角来研究三皇文化,是文明探源问题上极为重要的课题。文章以司马贞《三皇本纪》为底本,就《伏羲传》、《女娲传》、《神农传》作文化考查。三皇文化,表现为中华文明产生的早熟性和初期国家形态的早期性诸特征。  相似文献   

19.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儒、道、墨各学派都把它奉为经典。历代儒家学者更推崇《易经》为“群经之首”。目前很多学者都认为《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作者已不可考。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开始进入奴隶社会,中经夏、商和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之交过渡到封建社会。法律和国家一样,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根据古籍记载,我国最早的成文法是公元前八世纪,即西周初期由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记》。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于1916年写成了富有哲理而又充满战斗激情,呼唤人们创造“青春中华”的檄文——《青春》,发表在《新青年》第2卷第一号上。这篇文章,连同它的姐妹篇《民彝与政治》,以及在此前后发表的《〈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孔子与宪法》、《真理》、《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真理之权威》、《辟伪调和》、《今》等一系列论著,汇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可称“青春”哲学。本文拟对李大钊早期哲学思想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