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位名叫郑板桥(1693-1765)的人,在清朝中叶,他做过两任县官,世人记住他,更多的是他的诗与画。他在今山东做县官时,写过一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中用竹子枝叶比喻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切望为官者体察民情于细微之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郑板桥的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并强调每一个干部都应该关心群众疾苦,把这首诗当作镜子来照一照。市人大代表建议,大多是"一枝一叶"的具体事,一个路口的交通标识、一张小小的敬老卡、一根烟民手中的香烟等等。代表建议,大多还是政府应管的事,居民用水用电、弱势群体社会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等等。  相似文献   

3.
《群众》2021,(19)
正兴化先贤郑板桥关心民间疾苦,时刻为百姓着想。他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多次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告诫全体党员干部永葆为民情怀。兴化市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民生领域重点项目,积极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大力弘扬"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努力实现"坐到群众板凳上、想到群众心坎里、干到群众家门口"。  相似文献   

4.
<正>什么是为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什么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怎么样为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相似文献   

5.
于晨 《创造》2009,(6):47-48
清代,官不是做得很大却为后世执政者留下大量警策之言的郑板桥,有一首诗脍炙人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此,一枝一叶总关情,便成了从政者必须体察民情、体恤民困的格言。前不久到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调研,真切感受到作为一级政府是如何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忧民之心去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同的。  相似文献   

6.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身为民政局长的胡章甫,他想的总是群众疾苦,关心的总是群众冷暖,为的总是群众利益。  相似文献   

7.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赠项斯》这是一首有名的赠友诗.现在流行的"说项"典故,是由诗中"到处逢人说项斯"一句衍化来的.诗人杨敬之,唐代中叶人,他留存的诗不多,《全唐诗》仅二首.他的诗名、政绩都不大.因这诗写得感情深挚,独具特色,使他在灿若星汉的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清朝著名诗画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时,在一幅以竹子为题材的画上题了4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似文献   

9.
彭劲 《楚天主人》2010,(7):33-34
4年前,当武汉市首个机械化立体车库拔地而起时,作为"吃螃蟹者"的曾庆喜,曾毫不掩饰心中的自信:"这绝对是一个有着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新兴项目。"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车库建成后,难题接踵而至——运营许可批不了、交通占道进不  相似文献   

10.
阿勒得尔图 《前沿》2007,(4):226-227
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发表词作<沁园春·雪>.在这首词中他评点历史人物时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在承认成吉思汗是"天之骄子"的同时,又认为成吉思汗目不识丁,没有文化.1964年,他在听取湖南省领导汇报时又在肯定大老粗能办大事的前提下说"成吉思汗是不识字的老粗".  相似文献   

11.
《时代潮》2001,(14)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在《跟着共产党走》这厚重、粗犷,蒙山一样巍峨,充满着阳刚之气的壮美的旋律中,我们与其说是在欣赏一首著名经典革命历史歌曲,不如说是在听历史长河的惊涛拍  相似文献   

12.
岂止一首     
作家带着他盛装的妻子去参加一个宴会。女主人夸赞她的服饰之美:“美极了,真像一首诗!”“岂止一首!”作家连忙声明,“总共是16首诗,5篇散文,3个短篇小说,外加1个长篇连载。”岂止一首  相似文献   

13.
过头话一例     
古语云,过犹不及。西谚亦云,真理过一步即成谬误。事实也的确如此,茶水斟满了要溢出来,肥皂泡吹大了会破,给人看相也只能恭维他红光满面,决不能说红得发紫。过头话便是说得太"过"了的话。何谓过?一是超过了事物本来的实际程度,亩产几百斤说是几千斤,写几首诗说可得诺贝尔奖;二是越过  相似文献   

14.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也是一个民族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的忧思不仅是他的戏剧,也是他的诗歌中的重要主题。在挪威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发展经济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失衡在其具有象征品质的诗作"绒鸭"、"鸟与捕鸟人"和"一朵玫瑰"三首诗中得以反映。通过解读这三首诗中的自然意象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内涵,我们可以了解诗人超越其时代的生态思想:返回人与自然万物的原初关系,即二者和谐相处,共生共存。这种观点正是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15.
姚建 《黄埔》2023,(1):72-74
<正>不堪回首六十年,世事沧桑自作愆。少壮迷途失东隅,收之桑榆未为晚。60岁生日这天,黄埔军校4期生、陆军大学9期生、国民党原第38军军长、四川省政协委员姚国俊写下这首题为《六十述怀》的诗。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的一首诗。诗中的“东隅”和“桑榆”来自《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即过去的时光无法挽回,但在未来可以去获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过往的感叹、愧疚和对未来的期许。  相似文献   

16.
史海一勺     
《乡音》2010,(5)
二小放牛郎是哪里人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里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这首传唱了60多年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影响了几代人。但多年来对  相似文献   

17.
崔美华 《创造》2007,(6):118-118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代画家郑板桥当知县时,有此感怀.从这诗句,人们感受到的,首先是一个真字,无对百姓的真情,莫说一枝一叶,就是千门万户揭不开锅,也是可以无动于衷的.  相似文献   

18.
苏北阜宁县委书记沈德林有句口头禅:"为官最怕群众不满意",这句话他逢会必讲,于是成了县委一班人的"工作准则"。在这个"准则"指导下,阜宁县由穷变富,成为苏北的首富县。沈德林因"怕"而时刻想着群众,殚精竭虑地为群众服务。这种"怕"是一种情操,一种品德,也是一种监督,一种动力。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为官者都  相似文献   

19.
<正>回到为之而战的祖国,再没能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再没能见"老兵不老,军魂永恒,青春不再,依然血性,不后悔岁月的匆匆,甘愿奉献无悔今生;老兵不老,军魂永恒,铮铮铁骨,一世豪情,不埋怨今天的无名,只因祖国在我心中……"一首《参战老兵之歌》,唱出了多少老兵的军营情结与家国情怀。《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关系家国与民族的生死存亡;战争是炼狱,战场是熔炉,而老兵则是一群向死而生的人,是苦  相似文献   

20.
赵海军 《人民论坛》2011,(8):216-217
在文化视域中,价值观的"一"与"多"问题和秩序、危机与冲突、自我与他者等研究不可避免的相遇。由于自我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同在,价值观的"一"与"多"冲突是必然的。如果承诺这是一种合理性冲突,那么在"一"与"多"之间就有一种秩序等级的构建,价值观的凝聚焦点与多元光线就可以谱写和谐,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