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分析了"老漂族"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问题,揭示了"老漂族"社会适应的本质和问题,以及"老漂族"自身如何在客观环境下能动地策略性地实现社会适应。迁居所导致的空间变动,给"老漂族"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多重影响,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断裂导致了"老漂族"的社会区隔,对原空间的依恋使得"老漂族"容易在精神上出现孤独、排斥、焦虑和无助等消极情感,严重影响了"老漂族"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无法返乡的"老漂族"为实现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依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再生产一个精神空间是其可能途径。由于"老漂族"社会适应能力有限,只有通过社会、政府和家庭的通力合作,才能帮助"老漂族"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流动和老年赡养脱离的常态化,"老漂族"的出现具有某种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老漂族"也面临诸多风险以及挑战。其中,漂族老人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突出一面是精神养老问题,无论是安养、乐活还是善终,理想养老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对精神养老的关注和考量。应着力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指引下,构建"自我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辅"的多支柱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3.
何惠亭 《前沿》2014,(17):157-161
本研究立足个案研究,对老漂族的城市适应进行代际关系视角下的考察。研究发现,老漂族的城市适应主要在角色适应、日常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心理适应四个层面,其中心理适应最难完成。老漂族的代际关系体现为为高团结—低冲突,代际矛盾主要体现在消费和孙辈的教育问题上。代际冲突对老漂族的城市适应轨迹有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减缓适应进程;第二,调整适应策略;第三,中断适应进程。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7,(3)
正"老漂族"跟着儿女漂泊异乡,他们一面享受天伦之乐,一面承受着孤独与烦恼,时刻畏惧于城市生活的陌生。语言不通、习惯各异、医疗保障不足、难以融入新环境等,都让这个群体的晚年无处安放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他们的父母也纷纷跟着儿女漂泊异乡,这些老人被称为"老漂族"。他们起早贪黑,悉心照顾新生的婴儿;他们往返奔波,接送孙辈上学;他们  相似文献   

5.
校漂族群体规模日益庞大,其构成类型的多元化与形成原因的复杂化需要社会持续的注意。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群体,校漂族与其他相关主体存有社会距离,分别是经济距离、信息距离与情感距离。社会距离的长期存在不利于该群体成员的生存与发展。应实现校漂族的"大融入"与"小融入",以应对校漂族的社会距离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洪江区社会管理及管理方式的演进洪江区是怀化市的老工业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进入了社区。目前,全区总人口7.6万,其中城市人口6.1万,而社区人口占到了城市人口的80%以上,其中下岗职工高达万余人,社会公共事务急剧增  相似文献   

7.
对"校漂族"的"成本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学校周围成为"校漂族",其成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校漂族"在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情感成本等方面都将付出一定的代价.要加强对"校漂族"的引导以至减少"校漂族",需要高校、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对"校漂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在高校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大学毕业了,却仍留恋学校,迟迟不 能离去,他们住在高校及其附近地区,经常到教室听课、学习,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到 食堂用餐等,从表面上看,他们俨然是高校中的一员,然而实际上他们已经走上社会,与学 校并无隶属关系,这部分人被称为"校漂族"。"校漂族"作为"漂一代"的特殊群落最早出 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但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还是在2003年,"大学生毕业不离校"、"学校已 经成为学士后流动站"、"'校漂族'在扩军"等一些消息纷纷见诸报端、网络。 "校漂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为何在短短的几年里迅速发展壮大,他们的 生活是精彩,还是无奈,让我们走近"校漂族",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生活。  相似文献   

9.
近年,在媒体上常见"北漂"、"南漂"、"沪漂"、"洋漂"等等名目繁多的"漂泊一族"。按网上"互动百科"的解释:"所谓‘漂族’,就是他(她)们就业的地方不是家庭所在地,也不是大学所在地,这就是网络热词中所称的蚁族或者是弱势就业大学生等。低收入就业漂族集中于中国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最多。"  相似文献   

10.
正"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是四川省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工程将城市作为全龄人口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着眼于"全龄共享、友善公益"城市诉求,以全龄阶段居民多层次需求为导向,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个环节,通过统筹融合,营造不同群体友好交互的城市氛围。以"一老一小"为重点,打造社区综合体提高生活便捷度。一是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为枢纽,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来说,社会公共服务是把"双刃剑",有序发展给城市带来无限活力,盲目扩张会造成难以克服的"城市病"。北京社会公共服务应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发,从布局、供给、标准和政策入手,打造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成华区作为成都市曾经的工业发展"老基地"、城市发展"老城区",在产业调迁、旧城改造过程中遗留下不少"老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需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十分迫切。从社会治理看,"三社联动"是适应社区治理格局变革的顺势所为;从城市发展看,"三社联动"是发挥现代城市社区功  相似文献   

13.
人口因素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也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当前,北京处在难得的经济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处于人口问题的矛盾凸显期。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制定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导向性的北京市"十一五"人口规划,不仅为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北京市社  相似文献   

14.
观点     
▲专家呼吁拆除心理"一米线"大学生毕业后不断更换工作,或成为"校漂族"的现象十分普遍。专家认为,究其根本是"人已毕业,心未毕业"导致的现象。专家呼吁,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于社会的理解、信任度,拆除他们与社会的心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政府把城市为老服务事业当作自己单独管理的对象,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无法得到充分地发挥,这也成为城市为老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实现指导思想和理念的转变,即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真正实现运用社会治理的理念和原则去推动城市为老服务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30.31%,是一个典型的老年型社区。如何解决好老年型社区密度高、数量大的老年人养老问题,是一个紧迫的社会命题。灯芯巷社区依托鲍大妈聊天室,经过十年实践,探索形成了"以老助老"的新模式。"以老助老",前一个"老"指的是低龄老人和健康老人,后一个"老"指的是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从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个新名词——“老漂族”进入人们的眼球。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城市,在这里安家落户。很多年迈的老人也远离故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他们或是来帮子女照顾小孩,或是被子女接来享享清福。但是离开了熟悉的人际圈子。离开了一生浸染的生活环境,在陌生的都市中,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遇到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相关的新词汇不断出现,无不精准地描绘着老人们的各种境遇。先是为人熟知的"啃老族",即子女无法独立,平常吃喝老人的。后来出现了大城市中的"老漂族",即为了替子女分担生活压力,老人们离乡进城……最近,又出现了一个与老人有关的新词汇,那就是"甩老族",即子女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支付一段时间的费用之后,就不管不问了。据《河南商报》报道,近期,各地一些养老机构发生多起"甩老"事件,老人家  相似文献   

19.
如何缓解我国城市化中的人口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人口控制与北京城市的发展 国务院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北京城市的发展建设,要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指出:"由于环境、资源的制约,北京市应着力于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人口规模盲目扩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第10条:"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相似文献   

20.
近年,在媒体上常见"北漂"、"南漂"、"沪漂"、"洋漂"等等名目繁多的"漂泊一族"。按网上"互动百科"的解释:"所谓‘漂族’,就是他(她)们就业的地方不是家庭所在地,也不是大学所在地,这就是网络热词中所称的蚁族或者是弱势就业大学生等。低收入就业漂族集中于中国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