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炜 《重庆行政》2019,20(1):58-6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补齐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是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庆市大渡口区全力建设“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要全面提升大渡口区居民生活的品质,补齐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是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大做优做强铁路运输企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强有力运输保障,必须深入研究社会主要矛盾在铁路运输行业中的表现特征,提出铁路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实现铁  相似文献   

4.
“美好生活”,一个通俗而又影响巨大的话语,正在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同时也成为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新战略。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人学内涵应予以深刻的揭示,对美好生活需要应予以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用新的观念引导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建构,不仅需要满足,而且需要引导。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导向和生活状况。对美好生活需要作出认真的审视并作出合理的引导,这是建设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相似文献   

6.
回答幸福“从何而来、如何提升”问题,是厘清人民幸福生成逻辑,把握幸福发展规律,持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落实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使命的理论前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现实生活是人民幸福的发生场域,满足需要是人民幸福感的产生前提,劳动则是满足需要的实践基础和实现幸福的保障条件。因此,为民造福需把握实现人民幸福的基础向度、成就向度和保障向度,立足现实生活,持续改善民生,提升满足能力,循序满足需要,优化劳动环境,创造美好生活,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提升为民造福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张蕾梅 《创造》2024,(1):46-50
<正>建立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不断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在文化领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期待的必然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努力,德宏州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实行免费开放,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内容,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而多元化的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社会建设的新纪元,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迈进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踏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经过70年的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形成了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体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0年砥砺奋进,新中国的社会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反杜林论》是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恩格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在批判杜林的同时,正面阐述了许多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诸如公平、自由、法律和生态等观点。而观照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反杜林论》中美好生活思想对如何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温家宝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说。温家宝指出,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也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众多代表、委员就环保问题建言献策,呼吁加快环境立法,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次确证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命题的划时代意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绝非偶然,其闪耀着熠熠的理论之光,昭彰着深邃的历史之思,回应着迫切的实践之需,是理论、历史、现实三重逻辑统合作用的成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觉,遵循社会历史演进规律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觉,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国家繁荣昌盛、世界文明演进需要的行动自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科学认识并阐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逻辑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党史国史维度看,我们党代表和实践人民利益是历史的和具体的,在不同时期有其具体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其中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就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利益的内涵特征。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要靠接续奋斗和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集全力全策奋力扎实推进,方能谱写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13.
《创造》2013,(1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召开.2013年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年,党和政府继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正义思想是《资本论》所阐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构成要素。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贫富两极分化的批判、恶劣居住环境的批判、技术毒副作用的批判构成了《资本论》中社会正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解构性与建构性相统一构成了《资本论》中社会正义思想的内在特质。《资本论》中社会正义思想内蕴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正义愿景,其为我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明确了高阶目标、直接抓手和战略支撑,对推进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与思考》2018,(2):5-13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浙江人均GDP达到13634美元,已迈入高收入经济体1.26万美元的门槛。在民生改善方面,浙江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转型发展阶段的未来趋势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浙江要继续以“率先”冲刺发达经济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着眼未来、着力当下,从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难”问题突出,且居民消费比重日益增加的领域入手,切实把“民生难”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形成以服务业发展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主动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  相似文献   

16.
郑伟 《群众》2018,(17):35-3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  相似文献   

17.
不断改善民生状况、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生幸福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的理论在中国社会的现实体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资本逻辑”实现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目标;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驾驭好、管控好和利用好“资本逻辑”的价值增值动因;从劳动者个人劳动付出和国家制度设计劳动保护的两个层面,进行社会主义的“劳动修复”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价值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强调“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法治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分量越来越重,标准要求更新更高。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有助于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新时代新征程,要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社会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王晓兵 《前沿》2023,(6):14-22
“美好生活”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是关键词之一,不同文化群体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不同,不同时期其内涵也有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包含着人们的自我认识、自我期许,并经由此认识世界、期许世界。不同的观念理解会导向不同的实践内容,进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结构,观念在实践中的作用原理是理解观念内涵的前提。现代性支配下,观念介入实践并产生影响的方式较之传统社会明显不同。在民族国家为基本格局的时代,核心观念的自觉自主直接关乎国家安全。基于此,廓清“美好生活”观念的形成过程,对其介入实践的运行原理的反思和前提批判,是形成观念的主体自觉的基础,对“美好生活”的全面理解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报告字里行间彰显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不渝的为民初心。新征程上,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的重要批示精神,顺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以赶考的心态、拼搏的姿态、奔跑的状态,书写更加温暖、更有质感的“民政答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