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正式发布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即"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蓬勃发展。有人惊呼,人类社会已经跨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门槛。迄今以来,人类社会已经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在前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中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13)
正热点达沃斯论坛6月26日至28日,第十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行,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嘉宾与会。与会代表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主题,从第四次工业革命如何改变各行各业和生产体系、中国"十三五"规划如何推动地区和全球经济增长、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如何深刻影响社会经济等角度展开了深入讨论。"我们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本世纪初的这场工业革命,以新技术的涌现为特点,不断融合物理、  相似文献   

3.
郭强 《今日上海》2013,(7):12-13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人工智能数字制造技术”,而这一技术最集中的体现便是机器人,中国的机器人应用,在今后几年将会大规模增长。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展机器人研究的地方,也是当今中国最主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之一,机器人产业理应成为沪上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4.
中国应当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创新者和推动者。目前正处在这场新的工业革命和绿色创新的孕育期和准备期,为此中国必须抢占未来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前瞻性地进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布局,以便大规模地推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新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5.
中国应当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创新者和推动者。目前正处在这场新的工业革命和绿色创新的孕育期和准备期,为此中国必须抢占未来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前瞻性地进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布局,以便大规模地推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新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6.
王凤良  蒋佳林  黄胜平 《群众》2020,(10):43-44
江苏拥有全国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的制造业集群。几乎任何产业的泛在、融合,都能在江苏找到实施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几乎任何实验,都能在江苏找到想要的应用环境。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技术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支撑,是江苏为数不多的全球“并跑”“领跑”产业,产业集群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具有较强的成长性,未来能够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7.
小资料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70年代,表现在英格兰用冶炼铁矿石和纺织工业机械化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40年代,是蒸气机,铁路和酸性转炉钢的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本世纪初,其标志是电力、化学制品和汽车的发展; 第四次工业革命现在正在出现,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张宁 《群众》2024,(4):32-34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适应并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关注     
《政协天地》2013,(2):76-77
第三次工业革命 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融合为代表的工业、产业,并引起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它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使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语录     
中国或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领军国家。 ——英国《经济攀人》杂志2012年4N封面文章曾刊文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创始人.经济学家、美国华盛顿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里夫金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而言,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大的挑战是观念上的彻底转变。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快速发展,渴望创新,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和资源,在21世纪上半时开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中国或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领军国家。  相似文献   

11.
赵先明 《群众》2017,(6):38-39
物联网(Internet of Everything简称IOT)引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悄然到来.物联网所引发的不仅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对农业、服务业等人类社会基本业态,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和飞速进步,从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发生,中国的新经济新业态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部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失序、不正当竞争行为频繁发生以及个人信息泄露与侵权等问题。中国对新经济的发展基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监管模式,面临着监管模式与新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政府监管滞后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发展,以及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等难题。新经济新业态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新的发展趋势,在对其进行监管时应当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创新监管方式,不能让新经济适应旧规则。中国新经济监管的思路与对策应该包括:坚持确立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重视形成政府之外的制度供给;加强弹性监管与事中事后监管;监管手段从人工监管向大数据监管转变等。  相似文献   

13.
《今日上海》2012,(8):14-14
十九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技术为代表,密集的工厂和城市核心区拔地而起;二十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为代表,催生了工业区的繁荣和城郊大片房产。如今世界范围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说,简言之,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全球范围内正在经历的“数字化革命”。  相似文献   

14.
全球经济正在进入深度调整期,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在酝酿和兴起。如果说第一次技术革命造就了英国的辉煌,第二次、第三次的结果使美国称霸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能不能抓住机会,决定了中国未来的话语权。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成为未来决定国际竞争力制高点的关键。中关村是我国首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我国更深层参与国际竞争中承担着"先锋"重任,在我国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引擎作用。2020年中关村提出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这是新时期时代赋予中关村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15.
徐梦周  贺俊 《政策瞭望》2012,(10):46-47
工业革命总是与科技革命相伴而生。生产材料、制造工艺以及生产辅助技术等一系列重大关联技术的群体突破,促成经济活动效率大幅跃迁,使整个生产体系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工业革命是经济起飞和加速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如今种种迹象表明,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大规模定制生产这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展呈  相似文献   

16.
刘志彪 《探索与争鸣》2024,(3):23-26+177
<正>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1))这揭示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成长的基本路径,提出了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产业政策指向。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李菲 《今日浙江》2012,(20):32-33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的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他所定义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以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为基础,以"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的应用为代表的一个崭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新产业革命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菲 《政策瞭望》2013,(1):48-50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去年6月出版的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文版,为我们了解这一轮产业革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所定义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以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的相结合为基础,以“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的应用为代表的一个崭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杰里米·里夫金在接受《参考消息》的采访时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的建设会提高能源效率,随之提高生产力。而中国所具备的两大优势,将让中国有机会领导第三次工业革命。《参考消息》:中国在向新的经济范式转变过程中拥有什么优势?  相似文献   

20.
《时事报告》2012,(11):4-4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求效率,是以资源效率为基础的。而今天,更加注意可持续,绿色、低碳、可持续成为全世界发展的一种共性理念,自然会影响市场的价值取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将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发展范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真正到来,可能还需要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