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实施流动人口融合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改善民生、提高流动人口的"获得感"。利用S省调查资料对流动人口融合政策的部署和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发现:当前融合政策部署推进顺利,但从部署到落实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城市融合政策的部署和落实并不必然会提升农民工在各个社会生活场域的"获得感";融合政策对农民工的收入提升没有显著影响;因为"洼地效应",融合政策的落实经由房地产市场的传导反而导致农民工居住质量下降。由于政策落实的过程客观上强化了农民工的"外来"身份而不利于对"本地人"身份的认同。"静音"服务的理念将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的心理"获得感"。  相似文献   

2.
文献计量研究发现,近十年来,国内外社会治理研究逐渐兴起且跨学科特征凸显;国内研究主要涉及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实践主体、模式建构以及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国外研究则聚焦于企业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在治理理念方面,国内外研究均强调社会治理的多元参与性与主体合作性;在治理主体方面,政府在国内外社会治理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与国外鲜见政党参与社会治理景象不同的是,政党是国内社会治理的独特主体要素,发挥着不容替代的政治优势;在价值取向方面,国外研究基本建立在个人主义和社会中心之上,追求和维护个人权利是其中心命题;国内研究则侧重于"民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已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和实践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4年对成都市低保家庭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发现成都市低保对象人力资本存量低、脱贫困难,现有社会救助虽然对低保家庭有所帮助,但还不足以满足其基本生活和对各类服务的需求,也难以提升其能力与人力资本,低保家庭已经出现了"福利依赖"倾向,影响了社会救助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应该改革现有社会救助并积极构建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要从"消极"转向"积极"的建制理念,并提出了制度设计方面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687名在读大学新生进行心理适应性问卷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新生适应困扰主要表现在学习、职业目标和资源利用等方面,从性别上看女生在人际适应方面遇到的困扰明显多于男生;从学校性质看,公办高校学生在职业目标、人际关系、独立生活方面遇到的困扰明显多于民办高校学生。  相似文献   

5.
社会支持对流动人口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政府支持、就业支持、生活服务支持、社会交往支持、情感支持五个方面入手,对新疆地区的2123名流动人口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政府对流动人口的支持力度较大,特别是在就业方面较为突出;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表现出了高同质性、低异质性、社会交往"内卷化"的特点;在情感支持方面表现出强关系的特点。建议加大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的合作力度、培训力度,提升流动人口的就业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机会,扩大其社会资本,为其适应、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格式条款的效力问题一直是未保价快递赔偿纠纷中的焦点之一,我国学界对未保价快递格式条款已有实证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实证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文章基于自建的未保价快递案例数据库,以体裁分析为理论框架,对裁判文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在认定未保价快递限额赔偿条款的效力时,法官在法律适用的逻辑上存在冲突,且在法条文本特定概念的解释方面存在争议;除适用法条之外,法官还适用事实推定规则来判定格式条款的效力,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9条是否为认定格式条款效力的必选语步方面存在分歧。基于上述发现,文章针对性地对各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和实务解决路径,以期为完善快递立法、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以及加强裁判文书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与治国道理本质相通,且齐家是治国的基础。《论语》中有关家风的论述虽未形成体系,但其蕴含的家风思想却自成体系,集中从三方面阐释了家风是如何作用于治国的:其一,"孝慈"的家风有助于建立并维护政治秩序;其二,"君子不施其亲"的家风有助于树立社会信仰;其三,"君子笃于亲"的家风有助于提升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和深度转型对国民的心理健康提出了严峻挑战,由心理压力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巨婴"现象就是其表现之一。对近年来互联网热议的三个"巨婴"案例分析发现,"巨婴"有惯于依赖、自私自利、任性肆意等心理和行为特征,其养成与包办代替的家庭养育环境、过度强调竞争的教育和社会氛围、缺乏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社会文化有关。要培养和提升国民心理素养,可从青少年教育入手,加强德育和劳动教育,塑造新时代家庭养育文化;倡导合作学习,树立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进而营造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9.
农民生活逻辑背后的一套文化价值体系指导着农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贵州B村是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庄,农民的生活逻辑呈现为"生活本位"。"生活本位"逻辑的核心在于对当下生活过程的体验与满足。个体在当下的生活过程中不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并从中获得心理满足与价值需求。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生活本位"逻辑下形成的低经济效率的劳动力利用机制、低度循环的家庭再生产机制和强生活幸福感的价值生产机制,指导和安排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活本位"逻辑阻碍了农民家庭向上流动,但也缓和了乡村文化失范危机。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社会福利院工作理念对福利院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着重于提高技能,解决生活问题,忽略行为心理的引导,导致行为心理出现偏差。文中基于优势视角理念,采用社会工作方法,在新形势下对福利院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探讨,提升其自我效能,促进行为心理的健康转变。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和深度转型对国民的心理健康提出了严峻挑战,由心理压力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巨婴"现象就是其表现之一.对近年来互联网热议的三个"巨婴"案例分析发现,"巨婴"有惯于依赖、自私自利、任性肆意等心理和行为特征,其养成与包办代替的家庭养育环境、过度强调竞争的教育和社会氛围、缺乏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社会文化有关.要培养和提升国民心理素养,可从青少年教育入手,加强德育和劳动教育,塑造新时代家庭养育文化;倡导合作学习,树立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进而营造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女性违法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分析女性的违法心理和心理违法应该成为特别值得关注的方面。女性的违法心理主要涉及到在社会生活中,女性行为人在触犯法律时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变态等等。女性的心理违法主要表现在女性违法者并没有对受害者财物和人身等等的直接伤害,但却有对受害者心理上的伤害。解释女性的违法心理与心理违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矫正女性的违法心理与纠正女性的心理违法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家庭“冷暴力”的原因与干预治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冷暴力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但在国内因为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和社会的不重视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颗"毒瘤",成为婚姻的第一杀手。家庭冷暴力的形成既有社会转型、社会压力的原因,也与家庭结构、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对于家庭冷暴力的干预治理可从心理、社会、法制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进城农民群体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民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其规模大、结构复杂、衔接城乡,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对其内在结构的探索并不充分。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两步聚类方法探索进城农民群体的内在群体结构实质发现,进城农民群体内在"自动"分化为两个群体——"成长型"和"成熟型",相对于"成熟型"进城农民,"成长型"进城农民群体人力资本更高、社会资本较低、工作和收入较稳定、市民意识更强。两个群体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工作形式与收入"、"身份定位与认识"四个方面总体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我国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类化预期"心理落空使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攻击性行为,"相对剥夺感"心理使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仇恨心理和过激行为,"群体隐匿"心理降低了道德行为准则对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反社会行为的约束力,"群体共识"心理强化了群体性事件参与者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公正受挫"心理导致了一些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越轨心理或极端行为。因此,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之一,它指向的是那些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居民。从1983年"三西"搬迁到现在30多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学者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主要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因、搬迁意愿、安置形式、居民的社会适应、搬迁社会影响、搬迁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对于后续的研究,我们可以尝试用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多维度开展研究,以此弥补目前碎片化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家庭冷暴力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但在国内因为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和社会的不重视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颗"毒瘤",成为婚姻的第一杀手.家庭冷暴力的形成既有社会转型、社会压力的原因,也与家庭结构、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对于家庭冷暴力的干预治理可从心理、社会、法制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关系到我国的法制进程。根据对南京20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1)缺乏法律知识,更缺乏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2)对法律的信任度和法制的整体满意度不高;(3)在处理权利义务关系的态度上缺乏法律观念。对此,一方面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在适应大学生接受心理和认同心理的基础上,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构建以守法用法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法律信仰程度。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浮躁心理的普遍影响、社会负能量的负向作用以及管理缺位和疏离群众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在思想宣传活动中存在群众参与不足的情况,在管理中存在着不协调不完善的方面,在效果上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适应的状况。针对这些问题,在管理者方面,必须制定明确的规章和正确的引导方式;在宣传者方面,要从广大群众中寻找具有说服力的并能推而广之的典范,用榜样的力量诠释理论内涵;在宣传方法上,要用生活化的方式、灵活的形式把理论灌输到群众中;在话语叙事方面,必须注意宣传场景和群众心理期许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化,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网络社会"生活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相对于现实社会而言,"网络社会"具有节奏快、开放性、虚拟化、非人性化、不确定性等特点,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传统的伦理标准和道德规范受到严重冲击。研究和探讨"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一项前沿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