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曾昕 《中国青年研究》2023,(5):111-118+102
近年来,“古风音乐”在音乐榜单与短视频平台上占据热门位置;古典、唯美的精神气质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原本基于趣缘聚集、“圈地自萌”的小众亚文化频频“出圈”,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交融,显示出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将古风音乐置于青年亚文化语境中,解析其出圈过程中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交织互动关系,并加入了专业性这一维度进行考量。研究发现:古风音乐发源于青少年爱好者唯美、避世、治愈性的审美想象;在得到主流和商业文化助推的同时,主流文化和商业文化也对这种亚文化的野蛮生长力形成了挤压。“专业化”既是主流化的必经之路,又构成其发展制约—专业化过程中的亚文化资本积累与文化折损,亚文化创作的自目的性与工具性之间的撕扯,成为古风音乐发展进退两难的矛盾;而主次文化的天然分野也使其破壁追求影响力的同时,遭遇内部抵抗与异化危机。  相似文献   

2.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性文化,深受青年群体的喜爱,对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流行文化的个性化、感性化和低俗化的消费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代青年群体在商业社会中面临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3.
"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同时"屌丝"文化又是当代青少年青春情结的再现,体现深层的社会原因与群体心理机制的形成。探究"屌丝"文化生成与流行的根本原因,有利于把握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更好地了解与理解当代青少年群体,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KUSO文化——一种网络族群的生活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如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一样,恶搞文化的流行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同时恶搞文化的流行已经不可避免地对整个社会、日常生活乃至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有的主流文化。面对网络恶搞文化的流行,排斥并不是主流文化明智的选择,相反,应对其加以融合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贾磊磊 《人民论坛》2012,(18):74-75
我们应当在流行文化领域拥有我们自己的"梦幻工厂"和"超级明星",最终在不同的路径上建立公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认同必须提高本土流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方面,目前我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我们的流行文化产品还不具备与海外同类产品相抗衡的软实力,进而不能够承担起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作用。我们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新生代"青年群体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网络里流行的"干物族"、"脑残体"和"90后贱女孩"三种文化现象,认为青年一代在对传统文化反抗和自我追求的同时也陷入了迷茫,进而对"新生代"青年群体如何在社会的压力和缝隙里寻找出路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孙佳 《人民论坛》2010,(1):100-101
随着社会价值出现多元化的局面,青少年流行文化出现了新特征。通过对青少年流行文化内涵和特征的解析,以及历史轨迹的追踪,分析青少年流行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提出通过对青少年流行文化关注的价值基点、关注方式等转变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相似文献   

8.
反腐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同腐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难题在于,反腐倡廉的社会文化资源相当短缺。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将反腐败引深到反腐败文化的高度,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基础性的课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可谓意义重大。一、高度警惕"腐败文化"的蔓延文化就象一面镜子,它对准什么事物,哪一事物就会被照得格外明晰。如果腐败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除了体制层面的原因外,还因为它获得了一种文化上更有力、更稳  相似文献   

9.
许华 《前沿》2012,(16):140-141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流行文化成为了一种无所不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力量.流行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方式:内容的流行化、规模的扩大化以及形式上的新颖化被多数人所喜爱,其巨大的作用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在当代中国社会日益凸现.本文从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四个方面对流行文化进行多角度的价值解读.  相似文献   

10.
"无厘头"文化作为近年来影响广泛、深远的青年时尚文化,其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整体上看,它是青年极度功利化、实用化追求后的一种文化态度上的大转变,其搞笑、颠覆的特质正迎合了青年在社会竞争重压下需要轻松解脱的心理,而在这种心理动力驱动下的叛逆性流行文化正是青年成长规律与社会背景互动互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囧文化"是2009年兴起的一种网络非主流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能在大学生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需求,反映了大学生某些心理症候,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大学生"囧文化"的流行中吸取某些积极因素,因应大学生的需求以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2.
关于都市“萌文化”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萌文化"是当前流行的一种都市亚文化形态.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行为主体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和生存状况.因此,认真厘清"萌文化"的产生源起,积极探索"萌文化"的流行原因,科学判断"萌文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正确引导都市"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多元的地域文化承载、叙述、表现着这一区域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生活理想,并构成这一特定地域群体的集体记忆。区域文化要在文化变迁中彰显经久不衰的魅力,必须由个体和集体记忆上升为文化记忆。在"快速流动的现代社会"要重现源远流长的伏羲文化,必须重构一个符合现代社会的整体文化记忆范式,这一文化记忆范式包括了重构能力、物质载体与符号形成的互文本、文化社会、组织仪式。  相似文献   

14.
"漾"来自于英文中的"Young",代表年轻与活力."漾文化"是一种以自我创作为中心的流行文化.个性风采、偶像心弦、伤感魅力、冷香情漾,无一不摇荡着青春的艰涩与韵致,张扬着颠覆传统的时尚姿态,集合着欢快、搞笑、魔幻和无所不能.难怪有人说,从少年、校园或社会等流行意识中所萃取的"漾文化",往往呈现褐白、黄色或绿褐色,因为魅惑,因为青青情事,因为人初长成的意气风发,更显斑驳多姿,尤其经过特殊的发酵与变形扭曲,那些灿烂芬芳的年华就更有一些迷离了.  相似文献   

15.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迁。由于变迁过程的不平衡,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的不断拉大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从"文化堕距"理论出发,深入分析"文化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文化堕距"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探索弥合"文化堕距"的机制,对于促进文化城镇化均衡发展,着力推进村镇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哈利·波特"看青少年非理性的文化欲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备受青少年青睐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和"类似流行物"的解读,展开对都市流行文化的分析,认为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反映了都市理性生活和人们的非理性文化欲求之间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大众文化研究是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其代表人物费斯克认为,消费社会条件下文化产品与一般产品有着重大的区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与金融经济平行的并且对文化产品流行程度起关键作用的文化经济的独特性。在金融经济中流通的是财富,而在文化经济中流通的则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文化经济使在金融经济中作为商品的观众转变成了处于主动地位的生产者,大众文化因此具有了二重性与颠覆性,这种思路突破了大众文化研究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王志学  刘燕 《求索》2012,(1):46-48
习俗即习惯风俗,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每一社会都有与自己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习俗经过历史演进便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出现的缠足,经过历史的变迁逐渐成为一种习俗,进而发展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社会习俗与社会文化层面阐明缠足习俗与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逻辑关联,以期对中国传统习俗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径向。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在全球一体化体系中的并立,使"文化安全"的概念内含着对当代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抗辩.它以对"地位群体文化"特点的强调,以便在全球化不同层面的社会实践中获取资本化符号的权利.在当代全球化的结构中,内蕴着政治、经济利益和诉求的"文化边界"处于不断的更新过程中.在文化交流形式的磋商中,文化安全的目标指向就是实现对符号的结构性控制.文化安全作为一个具有总体性意义的战略理念,也就在全球社会中获得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多重性、多层面的全方位表达.  相似文献   

20.
周德新 《前沿》2011,(19):192-195
农村文化目前存在多元混乱的现象,农民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同时,一些非主流文化比如宗教文化、宗族文化、博彩文化、封建迷信文化等也在农村流行。文化多元与混乱局面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文化整合是改变农村文化多元混乱现状,建设文化新农村的迫切要求;也是稳定农村社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们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整合农村多元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