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详 《人民论坛》2020,(3):114-116
近期,"空巢青年"呈现出年龄范围扩大、社会心态与集群行为联动、在线互动主导社会互动、工作关系过多侵入社会关系等特点。"脱嵌"状态的"空巢青年"面临自由与风险的双重境遇,一方面意味着个性发展、个人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与自由,另一方面也面临人际关系冷漠、集体意识隐退和精神生活空虚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2.
"空巢青年"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独居往往是"空巢青年"经过权衡之后所做出的主体选择。社会个体化的趋向、自我意识的觉醒、自身需求的满足促使"空巢青年"选择独居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社会化的变革、观念的革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独居成为可能。故面对"空巢青年",我们应避免"标签化"和"污名化"的目光,正视独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关注到部分"空巢青年"的暂时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青年人口作为城市中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群体,对城市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生活和工作状态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超大城市在资源环境、工作负荷和生活压力等方面的严峻形势,使得对空巢青年人口生存状况的探讨尤为重要。通过比较分析2015年北京市青年人口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发现超大城市空巢青年的留城意愿主要受工作因素的影响,在缺少家人陪伴的情况下,空巢青年的经济压力和生存状况堪忧,对其留城意愿构成了较大制约。构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超大城市空巢青年的留城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空巢青年"是发源于网络的词汇,其概念、特征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基于对网络新闻的文献研究发现,网络新闻对"空巢青年"的报道主要集中于"空巢青年"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网络媒体评价、信息报道、经济行为等五个方面。精神上的孤独和自主是网络上"空巢青年"的主要形象,孤独和独立是"空巢青年"网络形象的两个面向。网络媒体对"空巢青年"的解读占据重要部分,"空巢青年"受到消费市场的广泛关注。"空巢青年"是带有青年网络自嘲亚文化的概念,其解读和诠释受到市场和媒介的影响,但概念和特征的不确定性使得"空巢青年"作为研究主体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要对"空巢青年"这一概念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5.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6.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7.
王玉香 《人民论坛》2022,(15):72-75
极简生活观念不是简单地排斥物质与消费,而是追求内在精神世界的自由与充盈,往往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其涵盖物品极简、人际极简、数字极简、表达极简、信息极简、欲望极简等内容,日益成为部分青年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准则。青年极简生活具有鲜明的青春情结,我们可以将极简生活看作青年对消费主义的反思与对抗,是一种关注、认知、接纳自我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青年文化建设的意义与目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文化首先是青年的一种生存状态,主要是由青年的年龄地位与角色形成过程所决定的一套青年期反应、生活方式与心理行为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在全球化和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年文化的民族色彩在淡化,世界色彩在增强。青年文化建设是青年汲取先进社会文化、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系列制度化的系统工程;不是一系列外在形式上热热闹闹的活动,而是一系列从内在价值上构建青年精神家园的复杂系统工程。青年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青年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为满足青年的文化需要、提高青年的人文素养、弘扬青年的主流文化和复兴伟大的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9.
要让"空巢青年"不"空心",关键路径在于纠正"空巢青年"的心理偏差。"空巢青年"不能悲观厌世,更不能自暴自弃,要增强信心,将艰难处境转化成前进动力,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要让"空巢青年"不"空心",就要注重对"空巢青年"的包容与呵护,让"空巢青年"真正感受到源自社会的关爱。政府应针对"空巢青年"群体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空巢青年"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七人普"数据,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已跌破"三口之家"。回望过去的半个世纪,我国家庭户规模一路下滑,从表层看,这是家庭少子化、老年空巢化、居住分离化和青年独居化的表现;从深层看,则意味着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中国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家庭户之变的背后,需尤其关注空巢青年和空巢老人两类群体的增长,以及这可能带来的危机和挑战:中国已进入人口学意义的"高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合作的双重影响下,青年政策现在潜在地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欧洲委员会急剧而迅速地扩张以及随后15年里欧盟成员国稳定地增长促成了欧洲对于青年群体和青年政策的一种更加系统的关注。不过,从某些方面说,“青年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与其说是欧洲局势本身的产物,不如说更多地是青年生活中更广泛问题的一种结果。目前,一种跨部门的、整合性的方法,用以探究青年的需求和满足他们的愿望——已经渐渐地抓住了欧洲的想象力。这一成就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映在《欧盟青年政策白皮书》和欧洲委员会对国家青年政策的国际性评估项目中。  相似文献   

12.
短工化是青年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重要表现。频繁的换工以及间歇性自愿失业既是青年农民工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其个性彰显的具体体现。在个性彰显的背后,是青年农民工对生活价值以及对劳动意义理解在起作用,也是导致青年农民工短工化个体原因的内在逻辑。体验式的打工归宿、个体性、舒适化的生活价值观体现出青年农民工对城市打工生活"奔头"的异化理解。对劳动意义的扭曲认识以及劳动与生活关系的紧张化,导致辛苦劳动与有闲生活的关系对立化,且难以调和。劳动与生活的交替进行成为青年农民工调节劳动与生活关系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陈微 《青年探索》2000,(3):20-23
反向消费,特指肇始于年轻一代又向整个社会一步步拓展的以青年消费市场引导着消费革命的一种消费文化。现代青年的消费所引起的生活方式变化,其深刻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世纪,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与影响。通过消费,青年以新的权威受到社会关注与认同,并从消费文化中获得文化反响意义,也由此确立了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精致生活是一种人人向往的生活,但对于“伪精致”青年来说,他们渴求这种生活而不可得,只好通过对现有生活进行视觉包装的方式,才能在灵魂深处营设一块虚幻的“精致之地”。“伪精致”青年对既有的生活进行伪饰和扮靓,有其深层次的缘由,而在“伪精致”背后所潜隐的生活压力和精神焦虑也值得探究。要使青年“伪精致”转变为“真精致”,“伪精致”青年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精致”梦想,社会各阶层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关爱,而党和政府也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和帮扶。  相似文献   

15.
青年问题的社会视角及其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梅 《青年探索》2000,(6):30-33
青年问题不仅是青年期人生发展特殊课题的一种内在规定,而且是社会的一种外在规定。青年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制约,社会以为“我”的视角看待青年,影响青年心理,规定青年人生道路,青年问题终究是社会的一种设定。青年问题产生的根源应从青年与社会的矛盾关系中寻找。解决青年问题的对策,也要从社会与青年的矛盾关系着手。  相似文献   

16.
地方传真     
<正>结对志愿服务让"空巢"变"暖巢"今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队启动特殊的志愿服务方式,她们与空巢老人以"一助一""多助一"的结对帮扶模式,每月定期为空巢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  相似文献   

17.
DV影像作为一种民间的、个人化的、非专业的影像正日益为大众所熟悉和接受,当代青年是它的主体和热爱者,他们满怀热情地投身其中,使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成为一种用影像来记录生活、反观社会、重现历史的个人化的自由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志祥 《青年探索》2005,47(4):28-30,14
生活方式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生活理论,受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不全面、不和谐、不科学、不可持续等构成了当代青年生活方式的不谐音。为此,构建当代青年科学的生活方式要体现人文精神、符合社会要求、突出生态意识和弘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9.
青年信仰的形成与其私人生活状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作为一种空间实践,私人生活则与媒介关系紧密。以媒介为中介所建构的交往空间往往成为私人生活呈现的重要场域,并通过培育个人主体性及其公共素养,进而生成稳定的社会信仰。青年信仰同样如此,其私人生活于媒介空间的演变构成信仰嬗变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媒介时代的到来,青年私人生活成为象征性交换对象,陷入透明化与私密化困境,这导致当下青年信仰的迷失。与此同时,青年私人生活变化同样蕴含着新的公共性建构因子,亦即通过陌生性交往衍生出来的差异性经验认同、互助行动等公共生活契机,背后突显青年信仰的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20.
由于精神家园的迷失,人际关系的异化,人本身的物化以及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青年孤独感普遍存在。孤独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现代青年或许只有在不断的寻找过程中才有可能找到排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