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近年来,在贵州毛南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时,陆续收集到一些藏于村民家中的"民间文书",其中涉及土地契约方面的文书主要有田地买卖契约、分关文书、换约、送约等。这些文书虽然是用汉文订立的,但却真实而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研究贵州毛南族清朝民国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2.
在尚无自已文字的苗民族中,存有一批用汉文字书写的山林契约,记录着黔东南文斗苗寨产生于清代的山林买卖关系和租佃关系。汉文苗契显示的是汉、苗文化交融为其形,深层含蕴着苗、汉经济交往之其实。由此及彼,由形及实,笔者试图通过对贵州苗族山林买卖契约与我国东南各省的田地买卖契约的比较研究,以展示苗汉等族之间经济关系的一幅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3.
黄英 《求索》2008,(3):170-172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是敦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包括社邑文书、契约文书、籍帐文书、地志及各类公私文书等。其中有不少词语,各类辞书均未收录或释义不完善,现选取几例,参照有关传世文献及方言材料略加考释,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江南的房地产交易,原来需要书立自典契、绝卖契、推收契、杜绝契和加找契等各种文书,但康熙初年就已出现一次性预先书立各式文书的做法,到乾隆初年开始遵照定例,出现"总立一契"的趋势,并在乾隆末年成为较通行的做法。这既是民间房地产交易长期运作的结果,又是民间落实朝廷和地方政府相应律例要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13)
<正>这是一个民间习惯:土地转让,让方应将该地块相关的文书转给受方;若属土地的二次、多次转让,则须将上一次、上几次的相关文书一并转给受方,以免土地转让的权益(包括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分权等)纠纷。上一次、上几次的相关文书,俗称"上手契"(闽南语读"顶手契",上一次、上几次经手的文书也)。我有台湾彰化吴姓某家家藏的两种"上手契"之复制件。  相似文献   

6.
瞿见 《思想战线》2024,(1):83-97
传统契约文书的研究随新材料的大量刊布而不断发展,但契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即这些契约是如何制作的,尚缺乏充分讨论。在多数契约均为“代笔”的情况下,上述问题的重点在于考察契约的代笔方式为何。就此,清水江契约中的“依口代笔”与“依稿代笔”可以成为分析的关键:相较于旧说,前者并非指“依口录词”,而应被理解为“依议写契”;后者亦非“照词抄誊”,而是指依契约议定而完成草稿誊正。据此,代笔写契的性质不应是“听写”或“誊写/抄写”,而是具备主体表达可能的“书写”,代笔人的角色因而也远非“打字员”而已。在此意义上,契约并非完全是“记录”,而有可能是被“书写”的,关于其性质的理解或应从事实记载转变为一种“说法”或“叙述”。  相似文献   

7.
清中后期,高第街作为广州城的商业老街聚集了众多盐商。在一批反映清末广州南城高第街房地产交易的契约文书中,出现了一些女性参与买卖过程的案例。通过对相关契约内容的分析发现,以寡母(寡妻)为主的一些高第街妇女能够以"买方""卖方"和"中人"等多元的身份在家庭大宗交易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虽然是在特定情况下的被动行为,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社会男性家长制度下女性的经济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清代民间婚书研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郭松义、定宜庄编撰,200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两位作者在传统婚姻家庭的研究上均卓有建树,在海内外颇具影响。目前学界对于"婚书"一词尚无确切定义。《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旧时结婚证书"。[1](P569《)法学大辞典》释为"亦称‘许婚契约’、‘定贴’、‘定亲帖子’、‘嫁娶礼书’、‘龙凤贴’‘、龙凤礼书’。  相似文献   

9.
清代台湾给垦字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代台湾的契约文书形式之一——给垦字的研究,对清代台湾的小农作一些探讨。康熙22年清廷统一台湾之后,大量福建、广东移民来到台湾,开垦荒地谋生。其中有钱有势的人向清政府递上一纸禀呈,即可请领大片荒地,然后再将荒地租给小农耕种。俗称前者为业户(或业主),后者为佃户。他们之间订立的契约文书习称“给垦字”(或“给佃批”等等。先住民受到汉人习惯的影响,电将自己占有的土地租给汉人耕种,订立的契约也称给垦字,本文仅研究汉人之间的给垦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纂的台湾文献丛刊第152种《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第二章汉大租·第二节“给垦  相似文献   

10.
敦煌文书和徽州文书档案,是我国20世纪发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地方历史文书档案。作为记录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原始文书档案,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地方历史文书档案的流传规律、构成特点和价值,对历史文书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正确认识历史文书档案在现代学术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具有很大益处。 敦煌文书和徽州文书档案都来源于民间。它们得以保存流传,证明了中国地方  相似文献   

11.
以中人为代表的契约"第三方群体",是中华法系契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代、民国云南财产买卖活动中的重要法律现象。其广泛存在于清代、民国云南买卖契约中,发挥居中说合、促成交易、见证立约、担保债务履行和解决纠纷等作用。这些功能的生成,与当时云南血缘与地缘结合的宗族共同体社会结构、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本土文化传统,以及习惯法主导契约法领域的法制传统密不可分。这一群体的作用机理对当代契约制度具有借鉴价值,今天我们在相关法律制度的设计中,应培育"第三方群体"的当代意义替代者,紧扣中国本土实际构建当代契约的"第三方群体"制度。  相似文献   

12.
安顺屯堡文化是明朝时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吉昌契约文书的发现,是百年来屯堡村寨和外界,尤其是与学术界不断交流、碰撞、对话取得的结果。《吉昌契约文书汇编》首发式是多元主体对话和交流的工具和介体,屯堡人和学者、官与民,农村社会转型与城乡统筹发展等"合力"与"共谋"进行着的新形式的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13.
清水江文书的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及其与相应的文献史料价值,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规模的方式结集为《清水江文书集成考释》公布问世。与其他陆续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契约文书相较,清水江文书的归户性特征十分突出,既能反映原有的生活秩序和文化秩序,又集中了大量与经济史、土地制度史、林业贸易史、民族关系有关的历史信息。实为"活"的文献而非"死"的材料。一方面可以据此了解当地乡民的地权观、财富观、利益观、市场观、族群观、婚姻观、风水观、宗教观,分析地方文化传承与运作的具体机制模型原理,更加合理地解读或诠释人类生存、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性知识";另一方面也能透过文书看到契约签订的程序与当事人的身份地位,探索契约规范下的权利与义务及其相应的秩序建构状况,得出传统中国与西方社会一样存在着丰富的民事经济习惯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一、土地文书中的“四至”    在阅读清代台湾文书时,我们会发现每张土地文书,不论买卖、典胎、阄分、租以及官方发给个人的垦照,谕示等等。大多不厌其烦地载明土地的四至,有时一张文书里没有详列四至,但我们往往可以在该文书所属的那一宗文书里发现其“上手契”已做好了这件工作。试举一例:     立给垦单人业主萧联丰,有旱埔园二埒,坐落低水埔,上埒园东至山坎,西至圳,南至辜宅,北至赖宅。下埒园东至赖宅,西至林宅,南至赖宅,北至林宅,四至俱各明白。今招陈宅认佃耕作,议约犁头银二十大员。银即凭中收讫,园即自备…  相似文献   

15.
《赵江阴政事》中东邻与西邻订立的“契书”、《李娃传》中东凶肆与西凶肆邀立的“符契”,再现了唐代特定契约的完整过程。订立契约的前提是当事人的现实需求,当事双方就契约的细节进行谈判是订立契约的第一步,把谈判结果文字化并核实无误、当事双方及保人或见人签押,契约便正式具有了法律效力。如果契约能够顺利履行,官府一般不会过问;而一旦出现违法、违约行为,官府要依据双方订立的契约和国家法令进行处理,对违法行为以惩治为主,对违约行为则以调解为主。契约在唐代民间经济活动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唐代商人具有较为普遍的契约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从契约文书看清代以来福建与台湾的民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平  峥嵘 《台湾研究集刊》2000,(1):65-72,,102,
十余年来,我们着力从事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从中发现了少量有关闽台民间关系的契约文书。迄今为止,福建地区被发现和搜集的民间契约文书不下万件,但有关闽台民间关系的文书极为罕见,故我们所掌握的此类文书数量虽然不多,但十分珍贵。本文拟就这些契约文书作一初步的论说,同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或可从另一个侧面,对清代以来福建与台湾的民间关系,作一细部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新就业大学生个体感知角度出发,探讨新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构成维度及其与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契约包括交易型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和发展型心理契约三个维度,并且新就业大学生感知到的发展型心理契约履约程度和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新就业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又与离职倾向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初叶,敦煌莫高窟和吐鲁番吐峪沟等地发现了古代文书;到了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吐鲁番等地又陆续有大量古代文书出土。在这些古代文书里,专家们惊喜地发现了唐代法典律及律疏的写本和各种形式的官私法律档案,其中敦煌的唐写本律及律疏残卷就有十余件。  相似文献   

19.
《友声》2003,(1)
2002年10月30日常书鸿绘画捐赠暨"常书鸿敦煌艺术基金"成立仪式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友谊馆隆重举行。 2004年是常书鸿先生诞辰100周年。为纪念常书鸿先生和推动敦煌艺术不断发展,他的夫人李承仙女士将其合法继承和长期珍藏的常  相似文献   

20.
黄英 《求索》2007,(11):177-179
敦煌寺院籍帐类文书多处出现“恩子”一词,根据敦煌文书分析,“恩子”并非人名,可能是僧奴的别称,与僧奴地位相似,享受寺院供给的一类人的总称,属于奴隶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