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南 《群众》2023,(5):20-2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南京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商贸优势较为明显,尤其是2021年以来,随着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南京加快新经济、首店经济以及消费载体的建设,为扩大内需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17,(2)
在全国全面推进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海南文化产业应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加大要素性投入的力度,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范围和水平,优化制度供给和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建设文化强省。  相似文献   

3.
王韬钦 《湖湘论坛》2023,(3):113-124
当前,县域公共文化产业存在一定的供需匹配问题,以该问题为视角,对县域支撑下的长江中游地区公共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县域公共文化产业同质化发展以及“闭圈式”发展现象严重,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这些都是供需结构与资源错位的表现。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即构建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多重对应及循环体系,并认为要进行县域公共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厘清四个关系:从供求机制出发,厘清县域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关注补贴机制,厘清直接扶持与间接扶持的关系;优化价格机制,厘清短期改革与长期改革的关系;引入监督机制,厘清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罕见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国内疫情已经得到基本遏制,各方面有序恢复加快,如何有效减轻疫情影响,积极促进消费,对我国全年经济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消费。这次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扩大消费是对冲疫情对经济影响的重要途径,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对冲举措,今年仅社会保险费减负就会减轻企业负担超过1万亿元,23个部门联合印发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的实施意见,消费复苏的政策环境和动力正在加快形成,要抓住当前疫情有效防控赢得的有利时机,推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5.
彭伟 《群众》2023,(5):16-17
<正>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江苏省委提出以“六个走在前”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并将“在扩大内需上走在前”摆在首位。沭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突出扩投资、  相似文献   

6.
7.
《中国保安》2017,(1):135-136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武装守押行业作为保安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供需转换的新课题,新的经济形势导致传统客户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客户群体和市场需求。保安服务行业必须加快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模式,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迎接新挑战,抢抓新机遇。本文旨在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探讨金融武装守押行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改革,创造市场新需求,加快转型升级之路。  相似文献   

8.
锐词     
《群众》2021,(2):72-72
需求侧管理,是对与需求有关的经济活动、环节和影响因素进行的改革。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这意味着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更有效挖掘内需潜力,把潜在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激发出来,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9.
《前进论坛》2021,(4):59-59
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建议将大城市住房问题的解决放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提升供给能力;以需求侧管理为重点,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快完善符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现代住房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最重要的一项税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确保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有效、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5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将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  相似文献   

11.
冯俊 《群众》2021,(2):33-34
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新基建”的关键支撑,对稳定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推动化工、钢铁、纺织、机械等优势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为江苏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指引。化工产业具有大耗水、大运量、大进大出的特点,江苏2/3的化工产能集聚在沿江...  相似文献   

12.
李玉忠 《前进》2012,(2):46-48
平顺是一个典型的太行山区县,国定贫困县,全县国土面积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山大沟深、贫困落后曾一度是平顺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平顺留给外界最鲜明的印象。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生存环境,一代代平顺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陈世海 《群众》2011,(10):75-76
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张家港市坚持把加强城乡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作为高起点建设“文化张家港”、“协调张家港”的重要抓手,抢救性挖掘、整理城乡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开辟多元化保护、传承途径,大力培育富有时代气息、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彰显了城市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展现了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相似文献   

14.
曹连观  顾明珠  陈宁  沈大雷 《群众》2014,(10):44-46
<正>2014年7月9日,备受社会关注的"江苏省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情况新闻发布会"在南京举行,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部省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轮从2010年至2015年横跨5个年头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江苏共有48所省属院校承担试点任务,9所部属院校承担其他5个国家试点项目,另有26所高校自主参与改革试点,覆盖面达65%。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和做法后来被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有关专家称为  相似文献   

15.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澄迈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手,瞄准市场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农业、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全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自2010年以来,澄迈生产总值(GDP)增速连续6年排名全省第一,成为全省第三大投资体和第三大经济体。强力推进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  相似文献   

16.
侯普 《群众》2020,(16):20-22
物流是经济的血脉,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江苏物流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各项政策措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注重新旧动能转换,在实现中高速稳步增长的同时,抢下转型升级“先手棋”,提前谋划、大胆实践,应对考验、破浪前行,助推物流领域降本增效,力促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助推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为全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注入强大动力。未来,江苏物流行业将进一步探索构建与制造强省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发挥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爱勋 《群众》2023,(5):4-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人大十四届一次会议都把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作为今年头等任务进行部署。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作为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我们要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加快推动产业改造升级。  相似文献   

18.
教发[2015]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21年,全省商务工作的主要思路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围绕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全面促进消费,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不断强化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20.
《北京观察》2020,(2):72-72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北京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消费市场,商业中心和大型商圈建设的现代化、国际化程度较高,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