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近几年,由于受中美贸易摩擦和国际经济下行影响,国内就业形势原本就不容乐观,每年有800多万大学生面临就业。与此同时,国内消费低迷,投资乏力,农民工失业风险加大。国际劳工组织(ILO)3月18日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失业人数预计增加2470万人,而2008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失业人数增加2200万人,由此可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对就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当前,我区如何助力农民工、  相似文献   

2.
《小康》2021,(2)
正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形势、艰巨繁重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经济周期主导的常规型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冲击。各国为防控疫情而采取的全面管控措施对生产、消费、贸易以及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虚拟经济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不确定性上升,各国采取力度空前的经济救助方案,对股市、债市、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取决于全球何时遏制住疫情,在各国都面临复杂考验的背景下,我们应在外防输入的同时推动国际防疫合作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2022年年初,台湾统计主管机构曾豪言全年经济增长“保4争5”,但受全球经济下滑、疫情蔓延、地缘政治等多重负面因素影响,经济预期一再下调,结果无力“保3”。展望2023年,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台湾经济势必遭受更大冲击,民进党执政面临更多压力,直接影响2024年选举走向。一、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台湾难以独善其身受中美博弈、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及其诱发的全球粮食、能源危机、通胀飙升、债务收紧以及气候紧急状况等因素交织影响,2022年全球经济遭受冲击。  相似文献   

5.
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其影响将大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只是衰退时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尚不确定。疫情也将对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格局等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受阻,甚至可能出现短期回退现象,区域一体化将成为后疫情时期各国"抱团取暖"的现实选择,疫情将加速国际力量对比的转变,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塑世界,数字经济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仅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抬头,致使很多经济体制定了"堡垒化"和单边主义政策,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持续萎缩,打乱了全球分工体系,加剧了国际经济动荡和不稳定.新冠疫情下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因此中国做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  相似文献   

7.
苏庆义 《半月谈》2020,(7):82-83
新冠肺炎疫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从特征上称为“大流行”,这一评估凸显出全球疫情形势的严峻,给世界经济前景蒙上更为浓重的阴影。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本来就已放缓,此番受疫情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步履更加蹒跚。直接冲击国际经贸、投资毫无疑问,疫情对经济全球化将造成短暂冲击,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冲击着中国经济,疫情对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大,特别是疫情向全球蔓延有可能"倒灌"影响中国经济。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但应对疫情带来的数字化变革将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经济恢复和振兴,短期应以救助中小微企业、困难群体和畅通经济循环为主。中期则要立足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施疫情后经济恢复和振兴一揽子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全球经济是一个整体,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平稳有序运行受到了不同程度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应在完善产业链布局的同时,积极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而从广西发展实际来看,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给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巨大冲击,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不可避免。"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链接"双循环"的重要平台和关键节点,也是促进"双循环"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袁小慧  范金 《群众》2020,(8):30-32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场上,经过艰苦努力和巨大付出,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这场战役的攻势日益增强,振兴经济已成为当下工作的重心。然而受疫情影响,消费这一增长动力的恢复尚有待时日,出口因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及全球经济动荡也同样受到制约,于是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为代表的投资成为疫情下逆周期调节政策的重要抓手,频繁出现在各级政府决策中。  相似文献   

12.
臧建东  陈清华 《群众》2020,(9):9-10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整体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我省经济总量大、外向型程度高,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可低估。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对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奋力实现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新冠疫情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大影响。与2003年"非典"相比,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更快、感染范围更广、防控难度更大,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明显的短期冲击,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的影响。如何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  相似文献   

14.
《两岸关系》2021,(2):28-30
正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全球经济身陷衰退危机,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在此背景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将进一步提升大陆新一轮对外开放水平,并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顽固操弄"脱中"、割裂两岸各领域联系,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与贸易战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及全球价值链体系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如何稳定世界经济并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稳定全球金融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与贸易战给中国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6.
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下,2021年全球头部企业发展状况不同程度存在波动,部分科技、互联网企业等逆势上扬。与此同时,中国头部企业日渐壮大,进入“世界500强”数量持续增加。传统行业遭受冲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下半年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入围企业营业总收入约为31.7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17.
李哲 《前进》2020,(5):45-4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让社会经济面临"大考"。理性看待疫情冲击,积极应对压力挑战,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考题。在防控疫情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盐湖区坚定信心,直面挑战,创新求变,危中寻机,补齐发展短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理性看待疫情冲击,经济发展遭遇"倒春寒"新冠疫情的发生,给经济社会带来冲击。盐湖区是全市中心主城区,三产服务业占比70%,疫情影响更加直接明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相似文献   

18.
张为付  陈启斐  潘茂启 《群众》2020,(18):27-28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我省发挥县域经济和产业高地的特色优势、构建省内多级产业梯度结构、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契机,强化产业韧性,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这将有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全球贸易战叠加上此轮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对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冲击及破坏最大。  相似文献   

19.
截至3月26日,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疫情、全球确诊病例超过40万例、越来越多国家采取“封城”措施……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制造业、旅游业及金融市场等均受到较大冲击,前期一度出现回暖迹象的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再度加大。疫情暴发使本就增长疲弱的世界经济再添风险因素,多个国际组织已经指出,世界经济正处于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吸引外资规模屡创新高,连续二十多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的第一位,稳居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受到沉重打击,跨国投资急剧萎缩。面对疫情冲击,外资仍然看好中国市场,流入中国的外资较快恢复增长,这得益于中国对疫情的有效应对和中国吸引外资的巨大优势。今后还要多措并举全面做好吸引外资工作,为疫后经济发展增添更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