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原县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探索抓前端、疏中端、治末端“三端共治”解纷工作法,大力推进以矛盾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为核心的基层矛盾化解新实践,全力提升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和诉讼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高效司法为县域社会治理增添新动能。抓前端,源头预防。坚持端口前移,把普法宣传挺在前面。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下,人们的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多种社会力量相互碰撞,使得城市社区的矛盾更加复杂化和群体化,但反观现有的解决社区矛盾的方式却显得苍白无力。作者试图通过提出培养"社区精神",打造共同生活体;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精准定位政府职责;构建协调层——裁决层——诉讼层分层解纷机制,完善社区的多元化解纷机制;健全社会组织,发挥其协同作用;健全法律法规,将具有时代新特征的社区矛盾纠纷归入社会法律控制体系,从而完善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乡村治理中的制度与实践创新十分活跃,弹性治理即是实践创新的一种形式。乡村组织通过双轨制村干部、灵活的项目运作和柔性的政策处理等实践创新,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有效吸纳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实现了良好的乡村治理。弹性治理之所以可能,源于动员机制与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弹性治理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限度,这要求人们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既不能教条主义,也不能策略主义地执行上级政策,而是要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下寻求政策执行与实践创新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正>一、人民法庭参与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的现实困境当前基层多元解纷不是缺乏力量,而是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不是缺少人员,而是人员混杂缺乏必要的技能、技巧和知识储备;不是缺少工作机制,而是各项工作机制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一)现有多元解纷力量有待整合、赋能和激活一是渠道之间协调不畅。尽管地方已经建立了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以下简称“矛调中心”),但各种调解资源之间的信息联通、  相似文献   

5.
矛盾纠纷化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地方的和谐稳定,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经过不断实践,积极寻求解决制约发展的因素,力求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但在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矛盾纠纷化解基础薄弱,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群众素质不均衡,调解工作难以深入开展;排查预警机制不健全,难以及时掌握矛盾信息。为此,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采取切实措施,更好地完善纠纷化解机制,从而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主要措施有:坚持源头预防原则,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完善排查预警机制,消除矛盾纠纷隐患;健全调处化解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率。  相似文献   

6.
公共领域的冲突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2017年6月,第六届全国公共领域冲突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会议围绕公共冲突的治理机制建设展开了讨论,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综合而言,公共冲突治理需要以全过程治理为指导,建立事前预防、事中化解与事后优化的弹性治理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前端管理,建立"表达-引导"的冲突预防机制;聚焦矛盾根源,建立"沟通-化解"的冲突解决机制;关注制度调适,建立"反馈-修正"的冲突管理优化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将大数据应用于矛盾纠纷化解不仅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必由之路。以数据技术嵌入社会矛盾纠纷治理的"智治"模式,将对社会矛盾纠纷治理各方面实现新的价值重塑,即从传统管理到数据治理的思想重塑、从传统"人治"到技术"智治"的手段重塑、从单一主导到主体多元的主体重塑以及从效率低下到效能提升的结果重塑。在具体实践中,L市社会矛盾纠纷"智治"存在着数据思维缺乏、信息孤岛、数据分析和应用不足、数据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必须要从重塑治理思维、开放数据共享、实施人才战略、完善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构建社会矛盾纠纷"智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吴新星  叶继红 《唯实》2020,(2):61-63
基层社会网格化联动治理是江苏应对新时代社会治理新形势,让更多治理资源下沉至基层一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化解风险隐患、创新社区治理、促进和谐稳定中的支撑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举措。2017年,南京、苏州等地率先启动基层社会网格化联动治理试点,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机制,之后其他设区市也纷纷加入推行网格化联动治理的行列。  相似文献   

9.
《机构与行政》2023,(10):15-17
<正>济南市市中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打造“一体二翼三维四度”多元解纷模式,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一、强化司法行政部门主体作用,夯实人民调解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吕廷君  李昊光 《前线》2023,(3):13-15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关键在于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努力培养全民法治信仰;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以良法促善治;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形成可持续的社会治理内生机制;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增强法治认同感和公信力;建立社会安全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增强社会安全感。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卫生危机治理对全面性和彻底性的要求是基于健康和安全这些底线性价值提出的,但是在实践层面总会存在一些"不可及人群"主动或被动地逃脱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系统的管控,成为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治外之民",导致"公共卫生危机治理悖论"的产生。借助生理性失能和政策性失能的分析框架,可以将这些群体定义为"治理性失能"群体。根据失能者的特征可以将治理性失能划分为主动型失能和被动型失能两种类型,对主动性失能者的治理主要以底线思维为标准、以司法手段进行严厉打击;对于被动型治理性失能者则要通过"替代性嵌入"、重构"本地化生存"和建立全面的"治理性吸纳"方式等手段重建其参与公共卫生危机治理能力,从而化解公共卫生危机治理悖论,确保公共卫生危机治理效果的完整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12.
当前经济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纠纷问题相互交错,加大了社会治理难度。太原市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在加快转型、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冲突。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典型模式,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实践。在太原市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过程中,需进一步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内在联系,明确分析推进太原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的必要性与现实困境,创新发展出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太原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党领导下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基于历史、理论、制度的三重维度分析,总结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柘荣县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成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调动群众参与,推进多元共治,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有助于进一步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到基层治理实践,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4.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格局重构,自然带来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表达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对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群体的基层社会矛盾,需要用包容性发展理念和思路妥善处理,化解社会基层矛盾,不断提升社会基层治理的公共服务能力,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沟通交流中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基层治理向着"善治"方向发展,从而保持社会基本稳定,促进社会科学发展,使社会基层治理机制更加科学与合理。  相似文献   

15.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道德引领、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社会动员功能,对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合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动力、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效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手段。从结合点、关键点、突破点、落脚点等三个方面厘清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从资源嵌入、文化嵌入、场域嵌入等三个方面分析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嵌入路径,从而得出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为此,要着力于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机制,夯实治理基础;健全志愿服务动力培育机制,激发服务活力;完善志愿服务能力提升机制,提升治理效能,保证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常态化、长效性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公共治理方式,强调治理中心的多元性、权力运行的双向性,突出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必要性。中国语境下的社会治理,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为基本前提。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具有边疆性、民族性。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制度、思想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着治理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必须以国家社会良性互动关系的构建为核心,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着手,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熊觉 《求实》2016,(7):75-81
社会治理的本质问题是由谁治理、如何治理,实质上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总体反映。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当前对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强调,更多地是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和冲突频发而引致的一种"倒逼性"应对,其背后体现的是重视社会稳定的执政逻辑,因此形成了"协同党政社民"社会治理的理想形态与"大维稳+小自主"的现实形态。而在面对社会转型的复杂结构调整和社会风险的不确定因素时,这两种形态都难以积极回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社会治理正呈现出国家权力有选择性地与社会进行合作治理的趋势,但这种合作治理仍然是受国家权力主导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18.
孙培军 《探索》2011,(1):144-149
当前中国社会抗争治理是作为过程和结构的双重治理,这体现为在社会抗争事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过程中,社会抗争治理形成为何治理、何以治理、以何治理和治理如何的治理结构。这是基于作为底层社会利益博弈的社会抗争的结构、正面和负面功能、生发原因和动力机制而形成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治理内容,通过建构以制度化治理为理念,以政党领导、国家主导和社会协同的治理主体格局、以价值、组织和制度资源为治理内容的治理机制,实现社会抗争治理的抗争有序化和抗争有益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信访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制度设置,在现实运作中存在四重争论,本文以“国家--作为国家代表的整体性政府--作为层级的政府--作为具体处理机关的政府”这一框架,对四种争论进行分析。一是国家与社会之间:权力与权利的争论;二是整体性政府与作为社会原子的个人之间:成本与效益的争论;三是层级性政府之间:诉求上行与处理下移的争论;四是具体处理诉求的政府治理方式之间:情感治理与规则治理的争论。四重争论从抽象到具体,层层递进,严重影响了信访制度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治理的化解术。“枫桥经验”为其提供了一个经验视角。新时代“枫桥经验”从以权力引导权利和以权利监督权力、依靠群众化解、就地化解、引入情感治理等方面提供了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20.
法治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目标,法治与社会治理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能够有效地回应社会治理的基本诉求,促成社会治理所需的秩序,丰富社会治理的形式。在法治视角下,法治思维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基本共识,法治方式是实现社会治理的价值选择,社会善治是实现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推进社会治理的法治路径要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相关环节的完善,以立法为社会主体提供完善的规则体系,行政施行高效能的行为模式相配套,司法处理社会关系坚持公平正义,从而促进社会治理机制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