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慧娟 《学理论》2010,(23):71-72,250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十分巨大,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主要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拓宽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积极组织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理论模型表明,就业风险是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且创新性地发现就业风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的传导机制是间接的;基于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自身能力、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风险较大,形势不客乐观。我国需要尽快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改善城镇就业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风险,以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平稳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韩俊 《理论视野》2001,(2):20-23
一、农民就业与农民收入增长 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第二、三产业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20多年时间,已有近2亿农村劳动力通过不同方式解决了就业问题,这在发展中国家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善了劳动力的利用状况,提高了利用效率,而且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我国加入世界关贸组织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减人;在党政社团和文教科卫等事业单位的职员要精简分流;每年新增和需要再就业的劳动力在1700万以上,并且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压力也很大。增加就业、稳定几千万劳动力乃至数亿人,是我国头等重要的经济社会需要,也是党和国家最大的政治。我们认为,英德两国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经验和政策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就其考察研究,形成一专题报告。一、发展中小企业是英德两国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关键英国和德国80年代失业压力越来越大,增加就…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如何妥善安排劳动力就业,特别是有效解决初级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在简要回顾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基础上,从三次产业视角探索了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即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不匹配,一方面是用工地区愈演愈烈的"民工荒",另一方面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赋闲在家,工作难觅。究其原因,主要有:城乡分割的制度体系,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工资福利等就业环境落后致使务工缺乏稳定性;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其诉求多元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有限供给转变,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央惠农政策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使农民工外出成本增加,区域用工竞争加剧。  相似文献   

7.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府作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措施之一,在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该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转移市场,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立多渠道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作为。  相似文献   

8.
论职业教育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直接涉及我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城乡人口就业和提高人口素质等等问题。而深入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后可以得知,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从城市经济转移传统农业区的剩余劳动力来看,传统农业改造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其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迄今为止,传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村内部消化的就地转移方式;二是通过城市吸纳的异地转移方式。在早期资本主义的传统农业改造过程中,通过城市吸纳来解决传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最有效的方式。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则主要靠农村内部的消化就地转移。虽然如此,城市经济对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根据一项典型调查,目前,劳动力流…  相似文献   

10.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有力武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在我国存在着大量劳动力的“虚假就业” (或称隐性失业 ) ,而经济体制的改革却使隐性失业显性化。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成为目前我国扩大就业 ,促进再就业和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政府主导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着三种棘手的政府间利益博弈问题,即政府部门间利益博弈、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利益博弈和劳动力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间利益博弈。这些利益博弈问题,增加了政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难度,阻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进程,应妥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3000万人,比去年增加20%左右。同时,由于一些劳动力输出省区遭受自然灾害,还将导致大量新的农村劳动力外出谋生。此外,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门路有限,也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面对如此数量巨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就业,关键是要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政府选择的视角,分析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实施扩大就业的思路与对策,对当前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匮乏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山路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权威资料显示,目前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土地等农业资源能够消化的劳动力仅为1.96亿人,除去目前已在乡镇企业就业的9000万人、在城镇打工的8700万人外,尚余71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寻找出路,而近年的理论与实践皆表  相似文献   

15.
浅谈构建适应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体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应该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劳动力有序供给的治本之策。但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需要政策法规的配套与健全,需要相关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需要广大农民思想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消除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农村劳动转移已作了很大努力,但任务还十分艰难.应从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扶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大力创业等方面,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该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转移市场,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立多渠道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在农村人口流动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政府既是制度、政策的制订者,也是实施者.鉴于我国对农民长期的制度性歧视这一客观现实,政府应该为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一个公正合理、运作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度化保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陈淮 《瞭望》2002,(15)
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将始终是我国亟待求解的问题。已走出开局阶段的2002年,就业仍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而从今年开始至此后的3至5年,就业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将继续叠加在目前已有的城市下岗职工增加、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等问题上,且呈不断激化趋势。这些新的深层次就业矛盾主要体现在城市与农村、政府与劳动者和国内与国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刘易斯农村劳动力流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易斯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二元经济背景、主要原因和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均衡等。该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实现城乡统筹的发展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莎 《瞭望》2007,(33)
为了适应今后城乡统筹的需要,政府应该加大扶持职业教育的力度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8.31亿亩,人口达到13亿,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农村的现有劳动力大约为4.85亿人,按照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2亿人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采取分层培养模式,将对年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对中年农民工的短期职业培训相结合,才能将大规模剩余农村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