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论坛》2020,(1):56-62
农业绿色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绿色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建立,将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实践表明,我国已具备建构绿色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下一步应着眼于推动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契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聚焦现阶段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加快构建我国绿色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革新让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数字时代,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数字经济主要通过三个维度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的普惠效应赋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数字经济的溢出效应赋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数字经济的绿色效应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但在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也可能面临数字垄断阻碍共享发展、数字鸿沟扩大城乡差距、数字幻觉诱发绿色盲区隐患等现实挑战。对此,应坚持以共享发展、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新发展理念为导向,营造自由稳定的经济环境,创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构建良性的数字生态系统,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绿色发展是针对传统发展取向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与环境容量而提出的新理念,旨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绿色发展理念内含着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或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创建绿色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厘清绿色发展理念的四重维度,有助于我们明晰“绿色化”的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4.
陈少萍 《学理论》2012,(14):3-4
生态现代化是在20世纪产生的一场绿色变革,是在反省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提出的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的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步入了现代化浪潮之中,在这期间,中国传统发展理念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而生态现代化注重生态价值的凸显,它体现的是一种使现代化走得更远的发展理念,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必须转变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化的转向,走生态型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与乡村既是空间镶嵌且功能互补的"发展共同体",又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格局的"生命共同体"。当前,在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绿色化的"并联式"现代化道路上,由城乡"非绿色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集中式生态病症,已成为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突出短板。绿色发展不仅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逻辑,也深刻蕴含着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共进逻辑。因此,在城乡融合时代,走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型—绿色化"集成道路,对于协同实现城乡"绿色变革"、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内涵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论坛》2017,(3):124-128
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生态"问题,只有厘清了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内涵,才能采取正确的实践行动。中国在经济发展、工业化过程中,生态压力呈现,像雾霾、水质恶化之类的生态问题不断。"生态现代化"理论源于西方,中国人选择了一条继承西方优秀思想又不同于西方的生态道路,我们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它是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之路。依生态逻辑,中国生态治理从新法律法规方面迈向绿色发展,从多元主体共治上着力绿色发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立足现代化定位,明确提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提出新发展阶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核心要义。研究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维度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史寒 《瞭望》2004,(43)
贵刊第40期发表的《绿色现代化》专题,我读后深受启发。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  相似文献   

9.
绿色教育要求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环境科学内容、生态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素养,培育人们的绿色行为模式。生态环境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不合理行为引起的自然反馈。人的行为受到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制约。因而,绿色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只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汲取国际绿色教育的先进经验,从绿色理论教育和绿色实践教育着手,明确政府、社会力量、学校和媒体的教育职责,才能提高人的生态认知、转变价值观念、培育生态人格、提高环保技能、转变行为方式、促进公平正义,为绿色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人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高度,也体现了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把握的新高度。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应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培育生态文化以塑造全民生态价值观,从理念提升激发全社会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同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在国际社会的宣传阐释,积极弘扬人类共同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以创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生产方式的主体变革;坚持自然史与人类实践史相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中国式现代化以生产方式正义作为内在价值根据,通过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全面生产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要等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12.
王璐  高原 《学理论》2009,(20):79-80
绿色社区是我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它是通过政府的主导加之民间环保组织以及公众参与等途径以社区环境管理为核心的社区建设新理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绿色社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阐释应从政府的主导作用、民间志愿者组织环保践行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等角度构建绿色社区。  相似文献   

13.
江涛  李利 《理论探讨》2020,(3):104-109
企业绿色发展与转型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必须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境信用评价和信息强制性披露,用严惩重罚等制度推进企业绿色发展与转型。信号传递理论阐释了环境处罚与融资效应联动的机理,完善环境处罚与融资效应联动机制是实现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川东北山区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要强化农业资源“资本”理念,立足生态绿色、特色优势,咬定发展方向,狠抓产业、做强品牌、夯实基础、大兴科技、搞好流通、抓好投入,快速剥离传统低效农业,推进地区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正1.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是市场主体现代化。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创新型、引领型、国际化、市场化的企业集团,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商业运营和资本运作现代化,大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产业体系现代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宣告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带动各国减排目标提前实现,展现了中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决心以及积极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责任担当。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全面而系统的政府绿色转型推动国内的能源转型、发展方式转变,进而重塑中国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重新审视与梳理政府的生态治理路径,谋求在气候治理上的国际话语权及国内可行化路径。张劲松的《生态治理现代化》(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一书,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生态危机进行了深刻反思,概括了政府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行动策略,为碳中和目标下政府绿色转型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绿色治理体现了新时代治理变革的新趋势,推动传统治理向绿色治理转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资源型城市绿色治理转型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态压力、发展困境和现实阻力,能否有效激发资源型城市的内生动力已成为决定其绿色治理转型成败的关键。基于实践探索的案例分析发现,资源型城市绿色治理转型的内生动力主要源自政策激励、产业转型和科技驱动三个方面,其中,政策激励启动转型进程并为转型提供规划、激励和指引,产业转型为绿色治理转型提供持久动力,绿色科技则为绿色治理转型提供技术保障。这三重动力均内在于资源型城市绿色治理转型的实践体系。在这一治理体系中,治理主体从政府管理转变为多元共治,治理过程从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变革,治理对象从生态治理转变为“三生融合”,体现了资源型城市绿色治理转型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8.
周娜 《理论探讨》2022,(2):159-164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可以通过产业振兴和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支撑,而乡村振兴可以通过生产力革新和生产关系调整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依托。乡村振兴视角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在于:科学规划、合理引导,优化产业链布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重塑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才聚智,释放要素活力;构建乡村生态命运共同体,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绿色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绿色现代化,是中国现实条件下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是符合人类、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规律,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确保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现实一再提醒人们去重视大自然崇高的地位和重要性。上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频频出现了工业引起的环境污染致人死亡的重大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美国的多诺拉事件、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数十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恶化及其衍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被广泛视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政府的施政行为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诉求,也是绿色发展型政府的本质要求。但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悖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环境治理与督察体系,但在具体生态环境治理中,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问题却屡禁不止,导致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角色错位与冲突,亟待树立绿色发展观和生态政绩观、构建高效的生态政绩考评体系、强化制度执行与督察,形塑和强化“理性生态人”角色,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