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会同县处于沅江上游,湘西南之边境,渠水、巫水,一东一西,自南而北,纵贯其间。东接绥宁,南邻靖县,北抵洪江和黔阳、芷江,西连贵州之天柱。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宣传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贯彻实事求是路线,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政治觉悟,固有的民族意识得到了觉醒,普遍认识到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所带来的危害,纷纷遵循正本清源精神,顺末溯根,追宗寻祖,从而识别了自身面貌,澄清和恢复了本  相似文献   

2.
侗族族称、族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据1982年统计,全国共有侗族1,425,100人,分布于贵州省的黎平、天柱,从江、榕江、锦屏、玉屏、剑河、三穗、镇远;湖南省的新晃、通道、芷江、靖县、城步、绥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融水、龙胜,融安,罗城;湖北省的宣恩、恩施、利川、咸丰。主要聚居于黔、湘、桂三省(区)毗连地区。关于侗族的族称和族源,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本文从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初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越“鸟田”的传说,见于东汉初年会稽人袁康和吴平辑录的《越绝书》。据学者考证。此书可能完稿于建武28年(公元52年)。其后同代人赵晔因之而书的《吴越春秋》,也作了转载。但其田若何?因事隔久远,记载粗略含糊,兼有荒诞神化,为古今学者难摸难测,试析而不得确解。 略晚于袁、吴的同代同乡人王充,对此田有所看法。在其《论衡·书虚》曰:“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盖以圣德所致,天地鸟兽报佑也。鸟田  相似文献   

4.
侗族是古越人的一支,这已为国内许多学者所公认。但属于古越人的那一支,却意见分歧。据目前所知,大多数认为是骆越,也有的认为是湘西欧越。至魏晋南北朝,史书连篇累牍地记载“僚人”的活动以后,有的则认为侗族属于“僚”。这一论断,首推明末南海人邝露的《赤雅》,其文曰:“侗亦僚类”,“僚之有侗,犹僮之有大俍也。”其后,有关地方志和丛书,如《龙胜厅志》、《小方壶斋奥地丛抄》、《粤西丛载》等,乃辗转抄摘,讹传后世。近人的《僚族研究》(以下简称《研究》),1981年《贵州民族研究》第一期《侗族  相似文献   

5.
侗族的族称     
侗族自称为Gaeml,有的地方读做Jaeml或Jeml,自称一致 ,含义相同。在湘黔桂之通道、黎平、三江的三县交界一带 ,侗族内部还有Jaemlaox、Jaemljaox和Jaemltanx之互称。与侗族相邻居住的水、壮、仫佬、毛南、布依、仡佬、土家等民族 ,对侗族的称呼均与侗族自称相同。相邻居住的苗族和瑶族分别称侗族为tai31 ku435,皆名从侗族自称。由于侗族及其先民历来居住溪峒 ,唐代及以后史籍还以“峒 ( 同山、洞 )蛮”或“峒民”泛称。宋代始有专称 ,北宋时用汉字双音切记为“佶伶”(kei1 3lam35) ,南宋时变为“仡伶” (ke1 3lam35)。明代及以后 ,在历史…  相似文献   

6.
下列一组文章,多是参加《侗族简史》讨论会的侗族干部和业余研究者写的,为了贯彻“百家争鸣”方针,和深入探讨,本刊特予发表。  相似文献   

7.
一、侗族的族称问题 侗族的族称和族源问题,是侗族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至今学术界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1987年10月笔者的《侗族源于“干越”考》(《贵州民族研究》第4期)认为侗族自称的kam~(55)与干越的“干”有音义上的对应关系,汉语典籍中释干为“水傍,故停水处”(《易·渐卦》《释文》引郑玄注),又联系侗族“依山傍水”的居住特点,认为侗族自称的kam~(55)、am~(55)、也都是江边、水边、河边的意思。现在看来侗族的自称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不能作出那样简单的解释。因此本文想从语源学和民族学的新角度对侗族自称的音义重新作出解释,以修正以前的观点,但本文不否定前文侗族与“干越”有族源关系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的族称应该是确定的、准确的、没有歧义的。然而民族族称是一个历史范畴。族称,特别是他称,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我国各民族族称的含义是什么,演变的历程及其原因何在,大多数民族因史无文字,没有信史可依,汉文史籍中对此多语焉不详。因此,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所难免。  相似文献   

9.
西汉刘向在他的《说苑·善说》篇中,记录了春秋时期楚令尹鄂君子晰在游船时,(扌旁)枻越人为之唱的一首《越人歌》,距今已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于这首歌属于今何族之歌问题,引起了当代学者的重视和兴趣,并撰写文章,作了试探结论。就笔者管见,这首歌无论就其音译、义译、或韵律、格律,语言结构,或记音方法,似与侗同。  相似文献   

10.
侗族族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是岭南古越人一支的后裔,这是史学界公认的。由于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汉文献对于这个民族的记载亦仅仅是一鳞半爪,因而在侗族族源的探讨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侗族是黔桂湘边界的土著民族;有的认为侗族祖先来自外地。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从侗族聚居地区的古今地理位置和地下发掘以及语言文化等方面结合史料文献进行探讨,认为侗族今天居住的这片地域在历史上属于五溪蛮地区而不属于古越人地域;古越人的地域应在岭南——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并由此阐述自己关于“侗族先民迁徙”的粗略看法,其中失误之处,望予不吝批评:  相似文献   

11.
今之侗族,主要聚居于湘黔桂毗连地区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三穗,镇远、岑巩、剑河、玉屏、万山、铜仁、江口、石阡、芷江、新晃、会同、绥宁、通道、三江、龙胜、融水等县。据说,大约于清乾隆年间,又有部份侗族由新晃、芷江、玉屏、三江等地,先后迁徙北上,落居鄂西的宣恩、恩施、咸丰等县。一九八二年七月,全国人口普  相似文献   

12.
侗族族源,是长期以来众所关心,然而也是迄今尚未获得解决的问题。其原因,一是侗族本身以前没有文字记载自己的历史;二是文献资料的记载或失之过简,或系含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借助考古发掘来弥补以上缺陷,不仅是十分重要而且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侗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族名称的对外转译,是一个比较微妙的问题:各民族的族名拼译得正确与否,既关系到是否利于国内的民族团结,又关系到是否便于国际交往。侗族族称的英文译名问题亦不例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直接涉及侗族或有侗族人参与的各种国际交往,特别是学术交流活动,渐多起来;过去不曾为人们注意到的侗族族称英译方面存在的某些问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族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但是,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  相似文献   

15.
侗族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之一,人口一百四十二万余人(1982年),聚居于黔桂湘三省(区)交界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玉屏、新晃、通道、三江、龙胜等县,散居于三穗、剑河、镇远、岑巩、芷江、会同、靖县、绥宁、城步、融水、罗城和湖北省宣恩、恩施等县。 侗族住地连成一片,政治经济发展基本一致,风俗习惯大同小异。侗族有共同的语言,属汉壮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分南北两个方言,但差异不很大,彼此间仍可通话。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关于台湾少数民族的称谓一直在变化之中,时至20世纪中期出现了“高山族”的提法,进而是“山胞”和“原住民”,如何科学、准确、实事求是地给台湾少数民族以确切的族称,是一个要谨慎对待又急需确认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侗族的迁徙史诗,统称“祖公歌”(al ong sbux),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反映部分侗族祖先由梧州等地沿浔江、黔江、柳江、都江逆水而上,来到今黔、湘、桂边界安家落户的情况;二、反映另一部分侗族祖先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等地迁到今黔、湘、桂边界定居的情况;三、反映黔、湘、桂边界侗族各姓氏、各宗支内部搬迁的情况。第一部分内容,一般称之为《祖公上河》(《ongs bux qak nyal》);第二和第三部分内  相似文献   

18.
《百苗图》族称名源探析例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百苗图》对贵州各民族的称谓的名源辩析入手 ,按 6种名称由来方式例举性讨论了该书有代表性的称谓名源 ,借此揭示这些称谓的族属和层次差异  相似文献   

19.
康南石板墓族属初探——兼论纳西族的族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系藏语地名的音译,一译作“喀木”,指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这一大片范围。居住于此的藏族又称“康巴”,即康人。解放前后在康区建立过西康省,该省撤销后,将其辖地以金沙江为界,分别划归川、藏两省区。虽然从行政区划上来讲,西康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传统的地理名称,康仍泛指上述地区而沿用至今。本文所述的康南即康区南部。解放后,在这一带发现过一些石板墓,一九七八年以来,我们曾组织力量对此进行过一些调查与清理,得以了解到此种墓葬的文化内涵,从而对于该地民族历史研究,提供了可贵的新资料。现就笔者认识所及,对此种  相似文献   

20.
1986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嘎茫莽道时嘉》(简称《嘎茫》)和同年的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神话新探侗族萨神系神话正误之辨》)简称《辨文》),皆以神话的起源,神名的属性,神系的排列,神坛的设置,“图腾”的迹痕,等等为由,否定侗族村寨设坛供奉的女神,不是“萨岁”(sax siis),而是人类的创世祖“萨天巴”。批判“萨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