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杨亚佳 《河北法学》2006,24(12):49-53
和谐社会应是以社会稳定为外部特征,以公平正义为内在精神,并具有健全的利益整合机制和矛盾处理机制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与法治社会相吻合.如果将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谐社会则是实现法治的结果.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治.法治的形式正义提供着社会秩序的制度框架;法治的实质正义塑造着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法治的利益整合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保障正义、促进和谐.  相似文献   

2.
和谐人格与和谐社会是相互作用的。和谐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是和谐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和谐社会为和谐人格的塑造提供条件。和谐人格的塑造可以通过专门和非专门的教育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以和谐人性作为人性基础。“和谐人性”的领域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等的和谐。“和谐人性”是个体内在的真善美与外在真善美的一体化,是真善美和谐的统一体,是真善美相谐的本性体现。求真、向善、唯美贯穿在人性的生物性、精神性、社会性之中。  相似文献   

4.
宪政基础上的和谐——宽容、妥协与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宪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民主宪政、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前提。宪政法治所需的宽容精神和妥协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资源和思想条件。掌握庞大国家机器的政府对民众要讲宽容:掌握大量财富和社会资源的社会强势集团对收入低下的社会弱势群体要讲妥协。宪法就是统治阶级自律的宣言书,宪政秩序就是统治阶级自律的政治成果。各国家机关的自律是宪政基础上社会和谐的条件与保障。  相似文献   

5.
政务公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础和前提,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是一个有待发展和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闫晨 《法制与社会》2010,(19):14-15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致力于使社会更加和谐,它内在蕴含着保护一般人格权的精神。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一般人格权在促进和谐上的重要作用。同时,利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时机,在立法、司法和守法等各方面发展我国的一般人格权制度。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宪政精神与和谐社会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公平正义是二者在价值准则上的一致性;民主法治是二者在制度保障上的一致性;安定有序是二者在社会秩序状态上的一致性;充满活力是二者在建设动力上的一致性。要彻底消除我国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最有效的途径是完善宪政建构。  相似文献   

8.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已随着文明进程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阶层追求的共同目标。和谐社会,不仅指外在的、宏观协调状态,同时也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内在的心灵和谐。心灵的和谐状态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不断调整、适应的结果。结合具体职业特点,探讨如何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法治社会重要支撑力量的律师,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制约着情感、意志和态度,制约着其人格发展,而且对律师事业乃至社会的法制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现实是我国律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帮助别人为使命的律师其实更需要引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9.
邓文平  吴方来 《法制与社会》2010,(5):183-184,196
“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和谐的内在意蕴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在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今天,稳定是根本,必须使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控制在一个适度的状态下,保持社会的动态和谐,才能持续地改革、进步。贵和尚中理念具有利益调适、团结凝聚、精神激励、观念整合功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0.
法冶文化是与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配套的文化体系,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和谐社会与以宪法精神为基础法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法治社会不等于和谐社会,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一个以宪法精神为核心的法治社会。从宪法精神角度看,公民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终极价值关怀,而国家权力间的和谐和国家权力与公民人权间的和谐便是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根本支柱。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这就使进一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必要。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生态和谐的社会,自有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原始的内在和谐统一、外在的尖锐对立再到今天重构生态的和谐。正确认识这一变化,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监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监狱安全稳定工作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要以促进和谐指导监狱的安全与稳定工作,以能否实现和谐来检验监狱的安全与稳定工作,树立全面的科学的监狱安全观和稳定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和谐语境中法的宽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语在当代中国社会话语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律应该彰显其"宽和性"的特征.这既有其历史基础,法哲学基础、法经济学基础,又有其现实意义,促进法自身的发展、发展法学理论、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立法中法的宽和性主要表现为:立法的有限性,立法应体现人本主义法律观,公法、私法、社会法都应该体现和谐与宽和.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各个社会成员通过符号产生互动和理解,恰当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以此来融入社会。这样的和谐才具有它的内在的持续性和生命力,也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跨学科概念,具有美学本源、哲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在和谐社会的全部内涵和基本特征中具有统揽全局、支撑全局的作用。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围绕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与世界的和谐这四个方面发挥法律的引导和维护作用。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包括立法保障、执法保障、司法保障和守法保障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物权私力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物权保护中的私力救济。在宪政和法治原则的关照下,在物权公力救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对物权私力救济的内在底蕴、外在表征、成立要件和存在限度及其与和谐社会架构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追问和反思,必将有利于促进人与物的和谐,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是,对于什么是和谐却存在不同的理解。不可否认,从不同的学术背景出发,会形成对和谐社会的不同理解。尽管学者间对和谐社会要素的认定不同,然而,大多数的学者皆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更确切地说,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基本要素,实行机会均等,进而形成自行解决冲突的机制。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法治是必然的要求。具体来说,以法律与制度来调节和保障社会活动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为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冲突、不可能没有裂痕,好的社会在于不断用自己的法律制度化解冲突,弥合裂痕。整体而言,由于法治国是要求一个以人民为本的国家,而这也与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皆是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思考。因此,法治国相关的原则型塑将形成支撑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与中国法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应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与法制建设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法制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和谐社会的每一个特征都包含着对法制的需要,并对国家法制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权利保障为支点,以官民和谐为重心,力图对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制作一宏观勾勒。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倡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推崇互敬互爱、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特别重视群体,重视伦理,重视社会人格,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重视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以上所述传统德育思想中的这些精华,应该发扬光大,它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十分有益.同时也会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