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中国犯罪形势分析及2014年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全国犯罪数量同比有所下降,其中暴力犯罪案件连续呈下降态势。个人极端暴力、暴力恐怖、持枪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频发,盗窃、诈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的高居不下,网络犯罪的持续增多,制假售假的屡禁不止等,仍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感。毒品犯罪、赌博犯罪、网络犯罪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特点,职务犯罪和环境犯罪刑事立案数增长幅度较大。2013年可能会成为全国犯罪数量下降的拐点,2014年犯罪数量会出现下降或持平的走势。对当前频发的严重暴力犯罪和多发的侵犯财产犯罪、经济犯罪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遏制高发的势头。  相似文献   

2.
2014年全国犯罪数量同比变化不大,社会治安形势稳定。2014年全国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持续下降,但暴力恐怖犯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频发,侵犯财产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仍高居不下,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新型网络犯罪多种多样,环境犯罪和职务犯罪大要案数量大幅增加。2015年犯罪数量仍会持平或略有下降,暴力恐怖犯罪案件会有所减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仍将持续多发,涉众经济犯罪进入新的高发期,网络犯罪将网上网下全面爆发,环境犯罪和职务犯罪数量仍会持续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3.
王惠敏 《公安研究》2011,(10):22-27
盗抢犯罪高发极大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是制约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要破解治安难题,回应民生关切,公安机关就必须把打防盗抢犯罪作为一项全警工程,做到盗抢必打。具体做法是应建强一支打防专业队伍,建立情报主导机制、"猫""鼠"同步机制、破案追赃机制、高危挤压机制、重点防控机制和综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体现在公安工作上,主要是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社会治安问题。刑事案件高发,尤其是"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直接影响群众安全感,公安机关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严格贯彻落实党委、政府领导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严重刑事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大力提高为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服务的水平,充分发挥警务公开的积极效应,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2011年中国犯罪总量变化不大,群众安全感持续上升。严重暴力犯罪下降趋势明显,电信诈骗、拐卖妇女儿童、危险驾驶等犯罪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涉众型经济犯罪比较突出。2011年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全国积极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构建和社会管理制度创新。2011年进一步贯彻和深化宽严相济的刑事立法政策和司法政策,全国公安机关采取了一系列的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人民法院加强了刑事审判的监督指导力度,规范了刑事法律适用和量刑标准。2012年全国政法机关将围绕着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进一步加强犯罪控制和预防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盗窃、诈骗、抢夺、电信网络诈骗等多发性“小案”一直是社会危害面最广、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和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治理“小案”的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为了更好提升“小案”侦查治理水平,使公安机关尽快适应“小案”发展演进的新趋向,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和逻辑框架,共同集成“小案”侦查治理效能提升之策,可为优化“小案”侦查治理水平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多发性侵财犯罪多年来高发低破,极大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感和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多发性侵财犯罪多具外来人口结伙作案、跨区域作案等特点。我国目前针对此类案件的情报信息运用停留在检索查询、简单的技战法层面。因此,我国公安机关应深化公安信息化水平,深化"情报主导警务",做到传统侦查手段与信息化侦查手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吴艺  许鹏  沈群 《人民公安》2023,(24):42-43
<正>连日来,上海市公安局崇明分局以正在开展的第二批主题教育为牵引,启动岁末年初社会治安形势分析预判及相关专项行动,以“小目标”理念推进阶段攻坚,通过聚焦“民生小案小事”、提升窗口服务水平深化便民举措、深化“三所联动”推进各类重大风险隐患防范化解等系列组合拳,全力筑牢平安防线,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多发性侵财犯罪多年来高发低破,严重影响群众的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1995——2010年16年间,多发性侵财犯罪有其相对稳定的特点:盗窃犯罪始终位居侵财犯罪发案量首位,流动人口始终扮演着犯罪主体重要角色,不同类案始终存在着可探寻的犯罪规律等,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鉴于此,公安工作中应不断创新警务防控策略,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侦查实务部门亦从战略思路的确立、机制建设的完善、侦查模式的变革等不断提升综合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效能。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中国犯罪形势与刑事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刑事案件持续增长,但严重犯罪下降趋势明显,群众安全感稳中有升,全国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2010年,全国政法机关一方面严厉打击严重犯罪,另一方面加大社会治安整治力度,有力地控制了犯罪发展的势头.同时,国家高度关注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和人民调解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力求从深层次上减少犯罪产生的诱因和机会,以有效地预防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金融事业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手机、互联网为载体的电信诈骗犯罪逐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职业犯罪,成为一种案发区域广、涉案金额巨大、群众反响强烈的常发性侵财案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鉴于电信诈骗侵财案件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点及公安机关在侦破此类案件中所遇到的瓶颈,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快电信立法、构建全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2.
张凯军 《公安研究》2007,149(3):23-25,91
有效遏制街面犯罪、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已成为公安机关的当务之急。各级公安机关必须根据街面犯罪的动态化、专业化和暴力化特点,实行动态防范、精确打击的打防对策,实施街面犯罪控制。  相似文献   

13.
易犯罪年龄段是指犯罪年龄相对集中、犯罪比例相对较高的年龄段。在我国现阶段,易犯罪年龄段人口指16周岁至36周岁人群中有可能违法犯罪的人口。划分易犯罪年龄段人口,有利于加大人口管理力度,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发案数和发案率。实行易犯罪年龄段人口的管理模式,要全面提高责任区民警的“四知率”,切实执行分层次管理的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五必访”制度,建设形式多样的教育阵地,并强化情报信息收集工作。  相似文献   

14.
办案组经过近100天艰苦工作,立案查处贪污贿赂案件20件20人,追回赃款1967万余元,这是甘肃省检察院2006年7月以来,开展以查处商业贿赂犯罪为重点的专项行动所取得的成果。接受记者采访时,办案组特别提到了其中的“甘肃商业贿赂第一案”——犯罪数额最大、涉及官员级别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下称兰大二院)商业贿赂案。此案涉及斤级干部2人,仅接受兰州市某建筑公司经理张某一人行贿就高达1493万余元。  相似文献   

15.
刑侦工作针对目前犯罪流窜性、系列性等特点,应进行案件串并侦查。串并案件有利于加强跨地区刑侦合作,共享犯罪信息资源,有利于获取各种犯罪证据、深挖余罪、预防犯罪。事并案件的主要方法有:以案串案,以人串案,以物串案,以案件性质串案。  相似文献   

16.
高危人群主要是指暂住人口中的“三无”、归正人员,即具有实施犯罪的某种客观因素,又 有犯罪可疑迹象,但尚未发现、掌握其已进行的犯罪事实,不能对其开展立案侦查,又无法用常住人口 重口管理方法来管理的人员。本文拟对建立暂住人口管理中的犯罪高危人群数据库问题进行论析。  相似文献   

17.
犯罪防控的对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防控的有效度一般从两种指标观察:一是犯罪的案件数量是否下降;二是犯罪人数是否减少.本研究证实,犯罪人数并不简单地与犯罪案件数量成正比.多数的犯罪人属于人格正常,他们犯罪的问题是因刺激而出现犯罪反应,但他们并不决定案件的数量与性质.相反,在犯罪人群中居少数的惯犯和累犯(即有人格问题的犯罪人)恰恰影响并决定犯罪案件的数量与性质.所以,真正有效的犯罪防控应该针对决定案件数量的少数犯罪人员,他们是犯罪防控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全国犯罪数量同比有所上升,群众安全感稳定,社会治安形势平稳.重大刑事案件、侵犯财产犯罪、经济犯罪、职务犯罪上升趋势明显,涉枪涉爆犯罪继续下降,网络犯罪日趋严重,黄赌毒和制假贩假仍是社会治安中的突出问题.2012年全国政法机关进一步深化和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立法政策和司法政策.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体现了打击严重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的价值理念;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在刑事司法中积极追求刑罚效果的最大化,注重化解社会矛盾和预防犯罪价值的实现;全国公安机关采取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行动,遏制了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发态势;社区矫正制度和少年司法制度进一步得到了规范和完善,以促进犯罪人重返社会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2013年犯罪数量增长幅度会有所放缓,侵犯财产犯罪、职务犯罪、网络犯罪等会持续高发和多发,在刑事政策和社会政策上应注重“新四化”过程中如何避免犯罪问题的严重化.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时代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民财产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借助现代化通信工具实施的“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层出不穷,社会影响极其恶劣。通过对无讼网全国近8年(2011年-2018年)公开的“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121份案件判决书进行数据化分析发现,“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具有涉案金额大、涉案人员多、涉及地域广、组织化特征明显等特点。公安机关防治此种诈骗犯罪时,存在识别难、发现难、抓捕难、打击难的现实困境。为此,可从预防、打击、稳控三个层面入手,通过全方位宣传、加强预测预警、开展重点区域集中打击、做好重点人员回访工作等,提高公安机关应对这一社会治安难点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吕会民 《人民公安》2013,(18):28-28
信息化是公安工作的制高点,谁掌握了信息化,谁就抓住了主动权。 近年来,婺城分局积极探索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群众工作的新思路,努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警务,在警力近乎零增长的情况下.连续3年保持案件警清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分局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模范公安局”称号,连续9年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公安执法质量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