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易象源于原始思维。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 ,易象及易理对中国文化包括法文化仍具有深刻影响 ,源于易象的思维定势和致思途径 ,至今仍是中国文化背景下法律思维的重要规则 ,中国大量的法律现象 ,溯其思维之源 ,均与易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社会未将自由与权利概念化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人无自由与权利。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在整体上应当被改造、被置换,但并不意味着古人积累的技术智慧与程序艺术不可被承继,更不意味着支撑法文化传统的基于人性又反映中国文化特质的原则可以被抛弃。中国文化传统仍然是我们探讨中国现代法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文化的蜕变与内在矛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一、导言 西欧文化的潮流,从十八世纪的英国开始,依次经过法国、德国向俄国及其他国家浩荡涌去。然而从十九世纪末起却出现了一个思想上的逆过程:首先是俄国学者达尼勒夫斯基(Danilevsky,1822—1885)强调,欧洲文化只不过是人类各种文化中的一种而已;其后德  相似文献   

4.
布莱克斯通与英美法律文化近代化何勤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法律近代化并且获得成功的国家。早在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它就通过国会制定新法律和改造封建时代的旧法律这两个途径,来创建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发展的近代法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英国...  相似文献   

5.
论礼──中国法文化的核心张晋藩(本校法制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礼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法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礼起源于无阶级社会的原始习俗与宗教,是祭神致福的一种仪式,所谓“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①礼的形成是社会...  相似文献   

6.
李青 《法学杂志》2012,33(8):1-5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意味着立足中国国情,深入发掘和科学地总结中国法文化的精髓,从优秀的法文化传统中汲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所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融入到当下的法制建设中,这样的法律秩序才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文化迈向21世纪的定位选择黎国智,田成有近现代以来,中国法文化发展的最大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文化传入中国,中国法传统受到冲击、改造。在世纪末即将到来,整个人类都徘徊在新文明门槛前的关键时刻,笔者断言:围绕“中西古今”的法文化之争...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个文化的检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历史常常因为一些巨大的事变而断裂、中止或者转向,但是这些恐怕都还是表面现象。如果我们细心探寻,也许不难发现,在那些断裂了的历史表象之后,有一些古老的东西,它们从极其遥远的过去,从某个鲜为人知的时代,悄悄地延续至今。人们从不曾注意到它,正好表明它暗地里支配我们的顽强、有力,表明它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我们心  相似文献   

9.
赵明 《现代法学》2003,25(3):27-34
李步云既是当代中国颇有成就的法理学家和宪法学家 ,又是“新时期”最早“自觉”到“法哲学”的法学家。他是从当代中国法理学和宪法学的“局限性”意识出发 ,而提出其法哲学主张的 ,其法哲学体系是围绕法的唯物论与认识论、法的辩证法与发展观而构筑并加以逻辑展开的 ,是对法理学问题的既深入又超出。为中国法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方向和标准 ,是李步云法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基本都有属于自己的律典,彰显统治的正统。由于存在崇古情结等因素,统治者一般对当朝律典不予改动,而是通过立法创制变通的法律形式适应统治的实际需要,同时在司法层面上由司法官通过情理考量灵活处理案件。在这些做法的背后,传统中国的经权思想和衡平思想起着深刻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法存在于一个实行着两种政治、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内,三种法系风格兼备,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四地各有独立的法律体系,并在四个法域中分别适用各自的法律。中国四地不同的法律的未来,在全球地域化中,当是走向一种新的中国法圈,它既是民族国家的,又是"溢出国家"的地理性的,具有一元的现代法律理念,应透射出强烈的沟通理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法存在于一个实行着两种政治、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内,三种法系风格兼备,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四地各有独立的法律体系,并在四个法域中分别适用各自的法律。三种法系风格是指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与混合法。澳门法和台湾法属于大陆法系风格,香港法属于英美法系风格,而中国内地法源于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三种法律文化,由此形成混合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的本土化与现代化、国际化田成有本土化与西方化的问题,是中国近现代文化论争经久不衰的主题,是深藏于中国人内心的无意识情结。本世纪以来,围绕着这一问题,就曾展开了“中体西用”、“中本西末”或“器”与“道”的激烈论战,尽管概念和表述方式不断更换,解...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被邀请参加“东西法文化”专题讨论会时,也得到了就中国的法思想谈些看法可能会很有意义那样的示意,但这不是我的专长。大凡讨论“思想”的问题,作为其基础,哲学的一般素养是必要的,笔者却缺乏这种素养。在历史学这块园地上耕耘的人,还是立足于某种社会的事实来讨论问题,也许多少能对哲学界有所贡献。社会事实的内部必然有着某种在更广  相似文献   

16.
在上篇全景性描绘中国法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长卷中思想家、统治者、一般人民以及法律专业人士的角色与作用的基础上,本文从法律、制度、实践和法理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法文化的特点,提出并回答了诸多问题:为什么中国传统法典里有"律"和许多其它名目的条文?为什么刑法里既有许多非常繁琐具体的条文,又有若干内容极其概括抽象的"补遗条文"?为什么允许"比附援引"?为什么民事法律极为简略,人们的民事作为都以什么为依据?为什么强调自白、服辩、认罪,允许刑讯,却不允许律师辩护,禁止"越诉"而又允许"京控"和"扣阍"?"秋审"、"勾决"的意义何在?民间援用的民事规范是谁,依什么程序订立?为什么政府允许民间团体的存在?州县数量有限的司法人员是否能够胜任司法?程序法不够严密时何以救济司法权的滥用?证据法不完备时案件的真相怎样才能理清?民事案件的审理依据何在?道德与法律、家族、社会、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定位?传统中国有没有"人权"与"法治"的观念?"情"、"理"的具体内涵及其冲突解决机制、道德、情理与法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伟仁 《中外法学》2010,(6):805-852
@@ 引言今天我要谈的这个题目很大,不是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可以说清楚的.为什么我选择了这个题目?因为我多年来教中国法制史,谈中国法文化,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学中国法制史?中国法文化有些什么特点?经过很久的思索,我有了一些心得.你们都是学法律的,或许也曾想到这些问题,所以我将自己的一些想法简略地提出来供你们参考,并且希望能抛砖引玉,诱导出一些更好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一杰里米·边沁(1748—1832),是一位著名的法学家。他第一次将完全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原则适用于法学研究,首创了功利主义法学。边沁认为功利原则是人间法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唯一准则。他认为任何应然原则只不过是实际情况的总结,一切脱离实际空想出来的应然原则是荒谬的。因此,边沁抛弃了几个世纪以来虚构的自然法学规则,并以具体的人的功利需求取而代之。他认为法律产生于“服从的习惯”,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功利就必然需要有一个由强者组成的最高权威制定出法律,并且迫使弱者服从。边沁由此推导出的法律定义包含了三层涵义——法律是“由国家统治者设计或采纳”,是对被统治者的强迫性命令,“是宣布意志的符合的集合体”。边沁的“法律命令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法的实际状况,部分地说明了法律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黄春燕 《法学杂志》2012,33(5):40-44
文本表达与司法实践背离的问题自古有之,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我们。传统法比附援引在弥合法律文本与司法实践的缝隙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缘法定罪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二者共同保证了司法结论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如何约束司法者比附的恣意性,是比附援引能够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保证。探究比附援引的源与流对当下罪刑法定下如何把握扩张性解释的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的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可以体现于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明确条文形式中得到的渊源。在我国,法的正式渊源主要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为了弥补正式渊源的不足,促进法律的创新,又存在着法的非正式渊源。在我国,主要有政策、习惯、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最高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道德规范、外国法、学说理论。它们同样可以构成法官审理案件之依据的准则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