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始终重视法治建设,迈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一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发展的新常态。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根据中央四个全面思想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法治中国进程,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法治体系的现代化程度,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程度。法治作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理论创新。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当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准确把握执政规律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几个重大关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坚持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指导,一直注重法治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其成立百年以来,法治基因始终贯穿其自身建设中。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法治建设有着不同的法治实践。依托新时代党内法治、推进政党治理现代化,需优化党内法规制度"1+4"体系、发挥党内民主优势、提高党内监督职能、强化"关键少数"的法治思维,以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更好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4.
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进入新时代之后,党内法规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法规体系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界定党内法规的含义、特征,明确党内法规建设的意义,梳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党内法规建设的制度进展,把握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的实践主题与体系逻辑,有利于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政治高度来看待当前的党内法规建设,统筹推进、整体谋划新时代的党内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5.
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十九大,大会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做出了新的判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宣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大会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九大报告解答了过去在法学研究中间一直存在的一些疑虑和纠结的问题,对于如何进行依法治国的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和操作问题都有了回应。十九大报告的相关内容,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同志丰富的法律思想聚变升华的理论硕果,是我国法治建设实践催生的理论创造,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下探索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法治思想。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由关于法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思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和运行的思想三个方面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法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将党内法规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使党内法规成为一个重要的法治概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理、法理与实践逻辑,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最具原创性的理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体现。在建党一百年的重大历史节点,应该旗帜鲜明地将党内法规作为新时代中国法学的新范畴,理直气壮地将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之"法"作为新时代中国法学的研究对象。这是法学领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后备力量的必然要求。中国法学界应深刻把握党内法规作为新时代中国法学新范畴的变革性意义,积极将党内法规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话语体系,积极推动党内法规学理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成就,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面深化,以螺旋递进的上升趋势,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考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可以看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为基本遵循,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归旨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保障,是取得经济建设重大成就的法宝,为继续推进新时代经济建设稳步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法治建设经历了法制恢复重建、依法治国方略确立、发展和全面推进四个历史时期,初步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转变。历史经验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构建完善的权力运行监督体系和强化社会法治建设。我国法治模式应立足于中国国情,分三个阶段性的目标,分层次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已经不能回避,能否将法律体系转化为有效法治体系,关系到推进依法治国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培育民众的法律思维,树立全社会对法律信仰与法治精神的认同,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最终归宿,同时也是培育与践行以“法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大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结合前期调查研究,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理解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刑事法制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保障之一。应当说无论是建国至今还是在以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中,刑事法制建设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刑事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而刑事法制建设的发展情况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效果乃至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进程。因而,思考和研究刑事法制建设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刑事法律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法治公安"属于"法治政府"的范畴,是在各项工作中切实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公安机关,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追求、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生命线的公安机关。建设法治公安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公安机关履职能力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但流弊数千年的权大于法的思想和行为严重阻滞了中国的法治建设。习近平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其核心要义是实现依法治权,抓住了法治建设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正式破题,既要依法治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又要人权入宪,倡导内含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启动顶层设计法治体系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依靠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制度和体系来治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并存。在肯定成就的前提下,从问题出发,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确立的方向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法治,坚守依法治国方略。公正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追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公平理念不同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法治公正,它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立场的,这是它最本质的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公正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阐述了深刻的法学原理、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凸显出我国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国家观念为出发点,对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关系作出论断,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了理论铺垫。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百年进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关于法制与道德建设的观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关于法制与道德建设的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论述、科学发展观关于法治与道德协调发展的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走向良法善治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市民法法典化是一项宏大的市民法文化建设工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市民法法典化任务的最终完成,并不仅仅只是民法典的颁行或者出台,而且应该是我国社会改革转型期市民法文化建设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一任务,落脚到民法典立法的基础问题上,首先是民事权利保障体系化的研究结出丰硕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市民社会,民事权利保障体系化,已成为民法典立法的第一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职能,为推进法治中国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宝贵经验。参政党参与依法治国要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为政治保障,立法协商是参政党参与依法治国的主要形式,参政党民主监督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进一步发挥参政党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应着力发挥参政党在立法中的民主功能,推动形成科学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着力发挥参政党维护法律秩序的作用,健全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着力提高参政党民主监督效能,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着力发挥参政党法治人才智力优势,为依法治国提供人才保障;着力发挥参政党协商民主作用,构建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通过社会革命实现公平正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便是其纲领之精魂。历经助推革命的法律理想动员、奠立国本的法制规范生成、协同改革的法治战略形塑,中国共产党的法治观迎来了新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法律理想、法制主张和法治战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正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含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整合为中心,形塑为面向均衡的新法理思想体系,以此连通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政治主张和法治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法治观念的时代创新上,具有整合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学术与政治、精英与大众的显著优势。这种特质和优势,鲜明体现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其引领的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整体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