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核心内容,并强调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全面性与完备性,使得建设科学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关键任务。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路径。作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党内法规评估机制有着提升党内法规制定质量、增强管党治党实效性、推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优化更新的重要意义,成为促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科学完善的重要抓手。在党内治理法治化背景下,应建立以立规前评估为先导、以立规中评估为着力点、以实施后评估为核心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党内法规评估体系。通过对党内法规从制定到实施的全程把控,确保到建党100周年时建成内容完善、体系科学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林蓉蓉  谷志军 《探索》2020,(3):98-106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从数量规模型立规转向质量效益型立规,开始聚焦于党内法规的制定质量和执行力方面,使得党内法规评估成为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点。在现有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指标体系中,文本质量评估占主导地位,而实施效果评估则相对弱化,以至于难以从根本上破解当前党内法规执行力不足的问题。为此,需要基于"投入-过程-产出-结果"的逻辑框架,从人力投入、经费投入、实施机制、可操作性、协调性、适时性、实效性、党内治理、党群关系等方面,构建一套以实施效果为主导的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和管党治党的实效性,有助于把党内法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依规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基本方式,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必然选择。依规治党的法理基础在于法治建设的中国化,即在破除西方法治迷信的基础上,构建以党内法规为载体、以依规治党为重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道路。从依规治党的治理逻辑上看,依规治党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应从完善规范内容、优化制度体系、强化落实执行、培育观念文化等方面实现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科学与高效,通过构建科学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推动党内治理的法治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正建党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始终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制度""怎样建设制度"等重大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积极探索,推动党的组织法规制度、领导法规制度、自身建设法规制度、监督保障法规制度等日趋健全,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实现了党依据党内法规制度管党治党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党的制度建设的百年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为新时代扎实有效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不断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党内法规清理标准既是进行党内法规清理的核心依据,也是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的有力推手。现行党内法规清理标准存在制度基础不足、审查能力弱化等缺陷,无法化解党内法规体系中存在的内部难题,亦难以满足协调国家法律体系的客观需求,亟需对之进行完善。科学的党内法规清理标准有助于实现党内法规内部的耦合,促进党规与国法的兼容,保证党内法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党内治理法治化背景下,应建立一个以政治性审查为前提、以合法性审查为着力点、以合理性审查为重要补充的科学完善、运行有效、开放多元的党内法规清理标准。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构件和关键一环。新时代推进党内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党自身先进性彰显的内在要求,是面对执政坏境深刻变革的现实要求,是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实现党内治理的有效性,必须首先明确党内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特点。党内治理体系涵盖了治理主体的层级化、治理客体的复杂化、治理手段的多元化、治理制度的体系化四个基本要素。新时代推进党内治理体系现代化,应在理解和把握党内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要坚持通畅传导,完善治理压力传导机制;激发活力,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突出重点,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强化执行,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7.
规范党内立法是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逻辑起点,应完善党内法规制定机制,扩充党内法规解释机制,科学订立党内法规立法规划。强化党规执行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获得生命力的根本措施,要丰富党内法规制度的供给、增强党规意识、完善执行机制,为党规执行提供前提、条件和保障。党内法规的监督机制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内置的实现自我进化、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要优化党内法规备案机制,健全党内法规评估机制,完善党内法规清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法治化构建,既是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进展迅速,“两个维度三重标准”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结构已基本成型,但仍不足以完满体现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逻辑架构与运行机理。在遵循一般法治原理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坚持党章为本与上下有序、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协调、系统构建与突出重点以及与时俱进与稳中求进的构建原则。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构建“1+2+N”基本框架结构,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明确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和党的建设法规制度两条主线,并在两条主线上延展出多个具体的制度板块。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遵循了中国共产党把握执政规律之"真"、追求执政伦理之"善"、塑造执政形象之"美"的生成逻辑,构成了以改革创新精神补齐党内法规制度短板、与时俱进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党内法规制度的实践逻辑,形成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建设理论注入新活力、使全面从严治党迈向新阶段、为法治国家建设打开新局面、助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进入新境界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0.
党内监督法治化是加强党内监督的必由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重点。新时代党内监督法治化建设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要从强化监督主体的法治意识,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促进党的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培育与党内监督相协调的法治文化等方面,推进党内监督法治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一客观现实的改变,要求人们树立和强化与之相应的新思维,最主要的就是发展思维、战略思维、科技思维、法治思维、素质思维。我们只有运用这样的一些科学思维,才能抓住新常态的实质,科学引领和推进新常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硬道理 ,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对于实现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加快发展 ,既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的需要 ,又是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在新世纪新阶段 ,发展要有新观点、新思路。新时期的发展 ,应该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应该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 ,应该是注重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加快发展 ,关键在党。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加强党自身的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是加快发展、实现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化认识的重大成果。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必须自觉对标"三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历史方位;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党史和文献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水平;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与大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历史和理论研究高端平台;不断加强党对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用系统观念贯彻落实好"三新"要求,推动党史和文献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实践中,不仅施展了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新型民主政权的文韬武略,而且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在群星闪耀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当中,方志敏同志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的坚定信仰和赤胆忠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他的战友们在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创建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推动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实践发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浴血奋战等伟大斗争中,铸就了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赤子情怀、求真务实的奋斗创造、清贫奉献的浩然正气"为主要内涵的方志敏精神,为我们树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之中。深入学习研究方志敏精神,对于我们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接续奋斗创造,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不断强化城市基础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的鸟鲁木齐市,市委、市政府开展了“万名干部下社区的活动”,笔者作为第二批下派干部,在工作中发现,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社区与物业公司之间需要新的发展模式,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构建社区与物业公司发展新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中指出:“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本文拟就如何科学理解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章用经济发展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指标对福建工业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得出福建工业化已经进入中期阶段的结论;并从工业竞争力、科技含量、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三个维度,考量福建区域新型工业化程度,做出了与工业化进程相比,福建省新型工业化水平更高一些的判断,最后对福建“十一五”新型工业化战略任务与总体目标及发展对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而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伸,因此,新时期的外交工作也必须服务于这一中心。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了过去30年中国外交的经验教训,对新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重大的调整和充实,从而开创了中国崭新的外交局面。一 80年代初,邓小平就开始用和平与发展这一宏观思路来概括时代特征、判断国际形势的全局,并在外交思想方面实现了两项重大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在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上改变了过去认为战争的危险性很迫近的看法。 邓小平认…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尽快由事务型向服务型转变。为了顺利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切实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我国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将现行的政府主要职能由“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调整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或者调整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  相似文献   

2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认真归纳总结新时期价格运行的新态势、新特征,创新价格理论,深化价格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