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社会主义》2021,(4):83-90
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领导体制、治理机制、发展模式,是中国制度体系、治理体系、科技发展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扬弃传统举国体制的过程中,新型举国体制展现出现代化、市场化、集中化、体系化、全球化和国家利益至上性等鲜明特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际以及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如此方能发挥其独特的政治优势、竞争优势、协同优势和战略优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较短时间阶段性成功防控新冠疫情,源于新型举国体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领域上的应用。新型举国体制是对我国传统举国体制的继承与创新,由国家意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治理体系及科学技术专业知识构成,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加注重人民当家作主等特征。新型举国体制在防控新冠疫情上的制度优势具体表现在快速正确的应急领导、专业应急队伍、市场经济提供的应急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省际"互助、基层动员与社区治理、军地协同、国内外应急支援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坚持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关键是要不断增强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和创新力,抗疫实践中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正是体现在这四个维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是坚强领导力,凸显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势;二是应变组织力,统筹制度性与灵活性、整体性与精准性的兼容优势;三是制度执行力,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的协同优势;四是科技创新力,数字技术赋能政府治理的创新优势。  相似文献   

4.
尽管新型举国体制业已成为研究显学,但其在国家空间治理场景中的效用仍缺乏学术关注。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助推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践行习近平“区域协调发展辩证法”原创性思想的中国式路径。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特质是党的领导,其在地化运作机制是政党统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特质是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其在地化运作机制是均衡治理。赋予均衡治理政治势能、空间动能和行动效能,是政党统合驱动均衡治理的三重理论逻辑。相应地,以党中央权威统领国家空间治理顶层设计和地方实践、以跨区域统筹机制总揽“适配互补型”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以及以跨部门协同机制引领合作型集体行动,是政党统合赋能均衡治理的三条实现路径。作为践行区域协调发展辩证法的“政治学之思”,“政党统合赋能均衡治理”微观理论不仅捕捉到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驱动,更发掘出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空间治理效能的中国经验,但其应用力仍需要实证研究检验和支撑。  相似文献   

5.
《求知》2015,(7)
<正>改革的方法论取决于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与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体系的形成及能力的建设与提升都需要改革能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调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使之与总目标相契合。因此,改革的总目标实质上也是改革方法论的背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而这些优势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产生正向效果,必须要将其转化为治理效能。民主集中制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其制度优势决定了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明确转化路径,将民主集中制的优势转变成国家治理优势,以便形成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胜利提供了根本指引。应对疫情实践和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从疫情防控实践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一是完善疫情发现、报告、发布方面的制度;二是明晰中央和地方在疫情防控中的责任;三是建立完善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治理体系;四是完善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的制度;五是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六是加强舆情监测和网络治理;七是提升决策和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杨宗科 《理论探索》2020,(1):5-12,5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产生和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之上,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正是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新时代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基于中国独特的历史逻辑与社会结构的伟大政治创造。新型政党制度所具有的利益代表优势、多党合作优势和民主协商优势,集中彰显了凝聚国家治理目标和道路共识、提升国家治理主体的社会整合力、保障国家治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的国家治理效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优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效能,需要秉持制度内在特质发挥执政党治理核心主体的坚定领导力,激发制度活力优化参政党国家治理重要主体的凝智聚力功能,巩固长期稳定和谐党际关系凝聚国家治理效能强大合力,提升制度执行力完善多党合作治理效能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伟大创造。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制度的形成、比较优势和需要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理论需要研究的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是有利于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务实有为的领导集体有序更替、有利于国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完善制度的短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些显著优势,从四个维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境界:一是从哲学基础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主体自觉;二是从方法论看,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意识;三是从价值理念看,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本意识;四是从实践导向看,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2.
樊继达 《理论探索》2023,(2):105-111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从落后弱小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然选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改变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世界一流原创成果产出偏少、企业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创新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从持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与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积极性等方面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3.
赵中源  黄罡  邹宏如 《政治学研究》2022,(1):106-116+159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基于当前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及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以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根基、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驱动力,以促进“党”、“国家”与“社会”的有机互动和融合为依托,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旨归的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新创造。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理性生成的历史脉络中开辟了新路向,形成了以党的核心领导为根本前提,以“人民中心”为治理取向、以“一核多维”为治理框架、以“问题导向”为治理策略的社会主义国家主导治理的实践形态,它强调自我审视的制度理性意识、自我完善的制度革新能力,以及多样化社会引导机制的培育和完善,继而在治理实践中形成充分的博弈空间,以促成国家治理的共同现实目标与价值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准确把握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突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的成功密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历史成就,显现出国家治理的巨大优势。几十年来国家治理的发展之路,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之治"、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扈永顺 《瞭望》2020,(1):14-16
近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高分七号首批22幅亚米级立体影像产品,包括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等多个地区的正射影像图、立体核线影像、数字表面模型产品等。通过高分七号卫星的观测,还可以获取山的高度、峡谷深度、飞机起飞速度等数据。高分专项工程总设计师童旭东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从全链条看高分七号的研制应用,能够发现新型举国体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作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已成为一个热词。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将完善包括新型举国体制在内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工作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从体制层面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的指向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疫情防控暴露出我国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的明显短板和不足。深入反思这些短板和不足,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五治融合",促进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优化治理结构,促进社会合作治理;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八社联动",打造有温度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是中国之治的重要方面,更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底色。在应然层面,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转换关系、映射关系和耦合关系,二者能够共进发展。在实然层面,转换失活、映射失准、耦合失调易梗阻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共进发展。因此,应在创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树立社会治理新思维以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活力,通过善用社会治理新手段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潜力,通过壮大社会治理新力量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合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之治彰显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新型政党制度是以多党合作为显著特征的政党制度,旧式政党制度是以多党竞争为显著特点的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相对于旧式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方面表现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实现了在社会发展形态和国家治理效能上的双重超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优势突出表现在具有强大组织动员力、利益整合力、民主科学的决策力和秩序保障力,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管用、高效的民主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民主与治理属于制度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民主的良性运转与治理的民主化在政治发展的视野中具有统一性,他们共同决定了制度体系的质量及其政治绩效,因而也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走向和进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我国制度体系的再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在治理过程和实施机制上的变革,治理现代化就是治理机制在压力之下向现代化的制度形态不断适应和契合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国家治理模式的转换,更意味着我国高度民主的制度形态在现实治理过程中的落地和生根,是民主与治理的融合与统一。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唯有以民主规制治理、以治理适应民主才能根治发展困境,并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经济危机视野中的资本主义走向与社会主义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济危机在现实运行中具有双重效应,它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难以为继,并进而引发统治危机和社会革命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有可能通过制度调整来延长统治,客观上为未来社会主义准备着条件。现实社会主义要兼顾这种双重性,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市场经济规律自发作用的消极后果、防范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危害。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