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治理相对贫困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其前提是准确识别相对贫困群体和精准测量相对贫困程度。相对收入贫困、多维贫困、增长性贫困和主观贫困是海外学界研究相对贫困的经典视角。相对收入视角将个人或家庭收入与国民收入中位数的特定比例相比较,以此确定相对贫困人群及其分布。这种方法简单灵活但维度单一。多维贫困视角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相对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其核心步骤是多维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各指标阈值的确定。增长性贫困视角来源对增长与减贫关系的反思,这类研究主张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培育贫困人口能力有机结合。主观贫困视角承袭了贫困心理学的研究传统,注重相对贫困群体的自我感知和阶层定位,但因其充满主观色彩而遭受诟病。鉴于中国贫困治理议程已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转向治理相对贫困,对海外相对贫困识别方式展开谱系梳理与前沿追踪,能够为学界探讨中国相对贫困治理问题、精准测量和识别相对贫困人口、绘制中国相对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均GDP正接近5000美元的中国,已经进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也进入了"增长陷阱"密布期。空间维度看,中国正面临"贫困性增长陷阱"之虑和"非均衡性增长陷阱"之忧;时间维度看,中国正面临"低福利、低消费陷阱"之困和"中等收入陷阱"之险。发展经济学在揭示"增长陷阱"这一现象后,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口号"从增长中进行重新分配"即收入分配治理。中国在"陷阱"密布期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地依靠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就能解决的,而必须内外兼治,差距与不公兼治,彻底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即国际上顺势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建立新的国际贸易秩序,国内则需多种手段兼用,才能实现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3.
《科学社会主义》2021,(3):115-120
通过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对共同富裕探索的经验总结,我们得出共同富裕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里的演化逻辑:"共同富裕"具有相对性,其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动态演进;"共同富裕"理论及实践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共同富裕理论完善与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相统一。厘清"共同"与"富裕"的关系,是理解"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全面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相对贫困治理是共同富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郭桂萍 《求知》2022,(5):41-43
<正>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在发展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们党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明确了“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的重点任务,提出了“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宏伟蓝图。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立足新发展阶段,在发展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5.
"弱有所扶"是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弱有所扶"的提出将会推动中国反贫困的目标从目前的绝对贫困群体转向更大规模的相对贫困群体,由此不但扩大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范围,而且将会推动从多维贫困的视角对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干预。为此,应推出低收入标准(线),全面开展多维贫困的监测和政策干预;推动《社会救助法》早日出台;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分类管理,建立弱势群体激活的政策体系;落实针对贫困儿童与家庭的公共服务清单,强化公共服务清单执行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收入分配是目前共同富裕研究的主流分析范式。理解共同富裕不能仅限于经济视角,更需要将中国共产党作为核心要素,以其独特的“民心政治学”为视角对共同富裕予以考察。本文立足“民心政治学”视角,遵照识民心、顺民心和聚民心的逻辑分析党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党通过抓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走群众路线来识别共同富裕乃民心所向;构建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制度作为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在分步走的基本战略安排下,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质量的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精神文化富裕等具体措施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凝聚民心。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其“民心政治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际,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时。为实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目标,如何激发内生动力以消除相对贫困形成长效机制,就成为当下理论探讨的重点。内生动力的激发有其深层的价值论基础,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对其形成机理做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从而找到激发内生动力的恰当方式。这首先需要通过对扶贫工作常见的"投放-遵守"工作模式之历史作用和现实困境的揭示,发现它通过价值评价体系释放影响的机理,进而分析这一模式在激发内生动力方面的劣势和不足,廓清它与激发内生动力的预期目标之间的矛盾。在对这一矛盾的阐释中展开价值评价体系在激发内生动力方面发挥作用的一般原理,从而提出一套激发内生动力的正反馈系统——基于"参与-反馈"模式的扶贫工作新思路,即牢固树立以人民利益为导向的贫困治理价值体系,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多维解决贫困,整体协同推进的系统有效的贫困治理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必然要求。华西村作为发展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坚持"先富带动后富",认为"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在创新扶贫路径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精准扶贫模式:实施"帮带扶贫",方式由间接向直接转变;实施"智力扶贫",目的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实施"产业扶贫",行为由短期向长期转变。华西村正在拓展一条精准精确、扶智扶人、产业驱动、合作共赢的扶贫新路,为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经验。  相似文献   

9.
"贫困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化道路上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面临着包括人均资源少、支柱产业缺失、资本积累不足、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等在内的跨越"贫困陷阱"的难题。当前,在西方对中国跨越"贫困陷阱"持怀疑态度的境况下,中国却在发展中成功跨越了"贫困陷阱",彻底解决了深度贫困问题,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破除了"陷阱论"迷雾,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话语体系。中国跨越"贫困陷阱"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根源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结中国跨越"贫困陷阱"的成功经验,既能为巩固脱贫成果、开展相对贫困治理提供思路,又可为世界减贫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科学社会主义》2021,(4):98-10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尺提出,而完善收入分配、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当前党中央领导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推动就业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筹的养老和医保制度,以及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等系列措施,破除了"扩大分配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传统观点局限,以事实证明了当前分配改革有助于经济增长,推进共同富裕。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关系,通过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二次分配调节机制和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强党对分配改革的引领作用,持续推进分配改革,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1.
Using data from the 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 and the March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we provide poverty estimates for 1967 to 2012 based on a historical supplemental poverty measure (SPM). During this period, poverty, as officially measured, has stagnated. However, the official poverty measure (OPM) does not account for the effect of near‐cash transfers on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available to families, an important omission since such transfers have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art of government antipoverty policy. Applying the historical SPM, which does count such transfers, we find that trends in poverty have been more favorable than the OPM suggests and that government polici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and growing role in reducing poverty—a role that is not evident when the OPM is used to assess poverty. We also find that government programs have played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ole in alleviating child poverty and deep poverty, especially during economic downturns.  相似文献   

12.
赵茂林 《理论探讨》2006,(5):100-102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反贫困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针对以往我国反贫困战略的缺陷与不足和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的发生机制,要完成反贫困的战略任务必须进行反贫困的制度创新.西部"教育反贫困"战略实施的内容包括"教育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段、重点和难点、措施等一揽子方案.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贫困标准上调与扶贫开发思路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扶贫开发需要面对的新挑战是:农村贫困人口与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相对贫困问题日益严峻;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成本迅速增加,发展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等;为应对这些挑战,2008年底国家上调了贫困标准。农村贫困标准的上调要求扶贫开发思路实现重大转变:从扶贫出发点看,不仅要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们公平的发展机会;从扶贫任务看,首要任务已从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转向实现脱贫致富等。贫困标准上调后,扶贫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准确识别扶贫对象,做到应扶尽扶、科学分类;拓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扶贫格局等。  相似文献   

18.
19.
20.
《Critical Horizons》2013,14(3):321-340
Abstract

Looking at Dickinson and Hölderlin, this essay begins by exploring the idea of the poetic dimension of existenc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image, or more precisely, to the capability to disclose into images. For Dickinson the relentless “poverty” of a non-poetic existence indicates that what is missing from such existence are not just images but the capacity for their “disclosing” - the poetic gift or aptitude. With the help of Heidegger’s essays on poetry and poverty, I invert this relation between image and poverty to show that, even though the inceptive character of the poetic word and the element of poetic dwelling it allows to emerge appear poor in comparison to images or concepts, it is the poetic word that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lets humans dwell. Although it can neither boast the richness of “pictures” nor the strength and precision of conceptual comprehension, the poetic is what opens up the world for humans and simultaneously opens their be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 manner of inhabiting this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