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准扶贫理念是新常态下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指导性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理念进行了阐释,有着严谨的内在逻辑,明确了"扶持谁"、"谁扶持"、"怎么扶"的问题,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导下,潍坊市"包村联户"扶贫模式实现了内生变革。要继续推进精准扶贫,构建良好的机制,并形成多元参与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新常态下精准扶贫政策在具体操作与执行中出现了申请贫困对象的资格认定与筛选工作繁重;扶贫项目的审批、运行及资金监管权责不明;各贫困村未制定长期、科学、合理的脱贫计划,村民缺乏致富脱贫的行动理性等问题。应通过重构乡村利益共同体、助扶代际传递贫困户、搭建社会融资平台、构筑社会支持体系等措施来调动国家、组织、个人等力量,为精准化扶贫、理性化致富、系统化脱贫,以及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主体支持。  相似文献   

3.
自2015年全面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以来,“第一书记”是活跃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要力量,在加强基层组织、助力精准扶贫、推动精准脱贫、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建立“第一书记”扶贫长效机制事关贫困地区脱贫目标的精准实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最终完成。因此,全面分析并掌握驻村“第一书记”的概念和相关政策,从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主体角度和制度角度梳理学界有关“第一书记”扶贫长效机制的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就未来研究角度进行展望,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世界发展现状的客观考察和准确研判,是在承继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汇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而提出的重大倡议,是一个涵盖价值理念、动力机制、行动原则和战略举措,并在实践中不断形塑并渐趋完善的理论体系。它以维护人类整体的共同体利益为核心价值理念,以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之合力为根本动力,以合作共赢和责任共担为基本合作原则,以主动搭建多种合作平台为重要战略举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理论设想一脉相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体系和人类中心主义发展模式的超越,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具有中国智慧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对扶贫事业的深厚情结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习近平多年的扶贫经验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理论来源,习近平对当前脱贫攻坚现状的靶向定位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实践基础。从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激发社会参与活力三方面来论述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进一步明确个人、政府、社会的扶贫责任,优化扶贫格局,通过三者合力,促进精准发力,全面实现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系统地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代表世界发展的趋势,是符合人民群众对未来发展的热切期盼的,也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今后推进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当前正在落实的精准扶贫工作也同样离不开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五大发展理念对精准扶贫的引领作用体现在:创新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动力,协调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绿色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底线,开放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必由之路,共享是做好精准扶贫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鉴于卓越绩效教育和“三全育人”在理念上的契合,二者融合是高校思政育人的新思路新方向。因此,在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过程中,融入卓越绩效教育理念,促进领导作用发挥、打造利益共同体、培育质量文化、完善评价机制,是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是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自十八大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来源于习近平早期的知青经历和丰富的从政实践,也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和新时代的发展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本研究对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及形成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对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内涵进行了深刻阐释,并指出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对我国扶贫减贫事业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治理下乡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乡村社会的延伸拓展和普及覆盖,是基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作出的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时期和贫困治理新阶段,治理下乡优化精准扶贫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清晰的理论逻辑、必要的出场逻辑和创新的再造逻辑等多重逻辑支撑。推动建立反贫减贫的长效机制,亟需打破制约贫困治理的传统困境、战略困境、转型困境和实践困境。有效实现治理下乡优化精准扶贫,要以多元主体归位激活精准扶贫的内源动力,以治理思维革新推进精准扶贫的理念转变,以治理体系重构优化精准扶贫的靶场生态,以治理技术迭代推动精准扶贫的智慧治理,实现治理与扶贫的耦合发展,以治理下乡推进扶贫事业迈向新征程。  相似文献   

10.
“内源动力”是摆脱贫困的内因,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是精准脱贫的决定因素,精准扶贫方略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贫困区及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而推进实施的。川西藏区M市的精准扶贫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地区内生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但仍然存在着对村庄自主性和村民自主性的挤压。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从人才、产业、村庄共同体以及村民主体性等方面探索该地区能够迈向内生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和条件,激发村庄和村民内生发展的动力,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深刻认识,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从"共同体"这一范畴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所倡导的共同体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与"共同体"的高度融合和有机联系,是超越"自然共同体"的整体建构;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特殊利益"的价值追求,致力于打造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是打破"虚幻共同体"的理论武器;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贯穿始终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践行"真正的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概念。其中,“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理念的基石,“自然”概念的流变映射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与“大地伦理学”的出现,以人类为唯一成员的传统“共同体”范畴需要接纳“自然”这个新成员,“自然”复归“共同体”之中,并经由马克思的“实践”达成了与人的有机联结。以“实践”为中介,人与自然不仅表现为共时性的人与自然生物的有机联系,更昭示着历时性的时代与文明的变迁。“生命共同体”重要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思想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创新。  相似文献   

13.
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和目标所在。精准扶贫是共享理念的实践版本,在建立国家权威、巩固执政合法性中具有重要意义。统一战线参与扶贫攻坚是多党合作的成功实践,要以"共建"促"共享":做好部门整合协调,发挥统战部门在精准扶贫中的总协调作用;发挥党派议政建言作用,为精准扶贫制度机制建设出谋划策;发挥团体多方协力作用,为精准扶贫合作网络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4.
正党建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大局、实现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近年来,竹山县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固树立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理念,做到扶贫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扶贫项目在哪里实施,党员作用就在哪里发挥,努力推动党的执政资源和人才资源向基层倾斜,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形成,既有摆脱贫困的思想渊源,又有多年扶贫实践探索的深刻思考和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脱贫攻坚实践,以"精准"为核心,明确脱贫攻坚的目标、阶段和重点,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不断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路径,指引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对于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和全球减贫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制约政策执行成效。欲破除其形式主义,目标群体参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理路径。目标群体参与可促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客观实际出发,紧密联系贫困群众,克服政策执行中的“面子工程”现象,真正实现政策目标。目标群体在精准识别阶段整体参与水平偏低、精准帮扶阶段消极被动参与、贫困退出阶段参与功能弱化、脱贫考核阶段参与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引致在克服形式主义方面力有不逮。应在精准识别阶段提升目标群体整体参与水平,精准帮扶阶段提高参与主动性与能力,贫困退出阶段加强参与制度保障,脱贫考核阶段增强参与的有效性,以从根本上治理形式主义这一政策执行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7.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减贫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减贫实践中最新的理论成果。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因地制宜"式的精准扶贫、"授之以渔"式的教育扶贫、"精准施策"式的产业扶贫、"综合施策"式的健康扶贫以及"多方发力"式的创新扶贫。这一扶贫思想不仅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战略思想之一,也是提高扶贫开发效果的必然路径选择。通过阐述精准扶贫的内涵、外延和理论基础,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精准扶贫和大规模减贫所经历的扶贫治理体系变迁过程。可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目标呈现多元化特点,扶贫治理体系围绕片区精准和个体精准建立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战略格局。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要实现精准扶贫目标仍面临不少挑战。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精准扶贫脱贫是国家工作的重点。大小凉山的精准扶贫脱贫工作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教育质量低下、乡村交通建设难度大、贫困人口健康素质较低等问题,阻碍了当地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开展。政府应当采取加强教育引导、加大交通建设力度等措施,采取先规范教育考核制度化,解决思想扶贫脱贫问题,然后再规范道路建设制度化,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随后加强地区资金监管制度化,精准落实扶贫脱贫资金,完善医疗制度,提升当地人口身体素质,建立特困对象识别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等路径,实现大小凉山的精准扶贫脱贫。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与民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利益交融,既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和加强全球治理的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既是对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也体现了对儒家"中和"思想的继承。"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探索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智慧结晶,对建立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