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文林 《政治学研究》2023,(5):114-125+209-210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借助“文明与野蛮”二元叙事为其现实政治服务。这种政治话语起源于西方文化的两大痼疾:一是普世性与排他性结合导致的等级性文明观,二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背离导致的“精神分裂症”。在殖民主义时期,“文明与野蛮”叙事主要由基督教宗教认同、白人种族主义及西方制订的国际法理论构成,并成为欧洲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在后殖民时期,这种“文明与野蛮”叙事的标准则日益从具象到抽象,更多借助将西方制度和价值观视为“现代性”“人权高于主权”等更抽象的标准,并服务于新帝国主义扩张。从结果看,这种文明标准通过制造“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叙事,人为将世界分为两个彼此隔绝、相互对立的世界。此外,“文明与野蛮”叙事还塑造出“反文明的文明观”,并由此导致整个世界日趋“野蛮化”,形成等级性世界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文明观”的产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借助“文明与野蛮”二元叙事为其现实政治服务。这种政治话语起源于西方文化的两大痼疾:一是普世性与排他性结合导致的等级性文明观,二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背离导致的“精神分裂症”。在殖民主义时期,“文明与野蛮”叙事主要由基督教宗教认同、白人种族主义及西方制订的国际法理论构成,并成为欧洲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在后殖民时期,这种“文明与野蛮”叙事的标准则日益从具象到抽象,更多借助将西方制度和价值观视为“现代性”“人权高于主权”等更抽象的标准,并服务于新帝国主义扩张。从结果看,这种文明标准通过制造“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叙事,人为将世界分为两个彼此隔绝、相互对立的世界。此外,“文明与野蛮”叙事还塑造出“反文明的文明观”,并由此导致整个世界日趋“野蛮化”,形成等级性世界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文明观”的产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明并非彼此隔绝,全球化时代,从马克思“交往形式”中“精神交往”视角来审视多元文明关系,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多元文明“交往形式”谬误违反辩证法且对文化发展造成危害,文化相对主义持文化“孤立线性发展”观阻碍文化推陈出新,文化霸权主义试图将多元文化“归于一元”不利于文化传承发展,文明冲突论过度强调文明差异而引发文明冲突。为化解困局以重塑多元文明良性“交往形式”,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指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以克服文化相对主义,尊重多元文明多姿多彩以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发现并传播诸文明共通“文明之美”以消解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4.
实现人权价值的主体性,是把握世界人权发展史的一条主线。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人权价值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从作为主体的个体价值到作为主体的社会价值,再从国家层面到国际层面对作为主体的人权价值保障的过程。在人权价值发展史上,由于对"人"的理解不同,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大国固执于个人自由主义的价值表达,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强调社会发展价值的表达,导致了人权主体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由价值与发展价值、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的冲突。中国人权价值在对世界人权价值发展史中三个基本问题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相结合的人权价值新类型。这种自觉的构建活动在彰显人权价值主体性的同时,使中国人权价值为世界人权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韩振峰 《理论视野》2000,(1):17-18,53
邓小平关于国权重于人权思想的提出,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深刻揭露,它为我们正确进行国际人权领域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武器。 人权与国权的关系,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人权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分析和回答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竭力鼓吹所谓“人权至上”、“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荒谬论调,并借此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别国主权。针对西方一些国家宣扬的人权至上观,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国权重于人权的思想。1989年10月,他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1页,  相似文献   

6.
赵定东 《学理论》2008,(16):40-43
作为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行的实体,是传统中国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由“天”延伸出了“天下”,并形成了举世唯一的天下观,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定了方向。古代天下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心文明与外围蛮夷的区分。在天下观基础上形成的“天人合一”而导致的威权主义、集体主义及大一统的社会局面成为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一条红线。“自然”的天下观变化是主导中国总体性社会变革的直接根源,而扎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人文”天下观是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形成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党政论坛》2011,(24):36-37
西方自己都在全世界各地做着践踏人权的事情,又怎么可能关心人权呢?人权问题是西方用来掩盖其对任何国家进行对抗的组织提供支持的借口。“支持人权”,往往是西方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将某个国家引入内战的同义词。这已经在尼加拉瓜、古巴和智利等国家“实行”过,现在又被用来制造中国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正>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达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与此同时碰撞和摩擦也日益凸显。“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长远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的战略高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为指导,传承与创新中华文明理念,在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事业深刻总结的基础上,围绕人类文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明观。深刻理解习近平文明观的理论意蕴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极力推行人权外交,提出所谓“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等荒谬论调,企图借此为他们推行强权政治和搞霸权主义寻找理论借口,针对西方国家所搞的这种人权外交,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理论,明确提出了“国权重于人权”的思想,确立了尊重人权、捍卫主权、反对霸权的基本原则。邓小平的国权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人权理论的重大发展,它为我们更好地同当代西方霸权主义者进行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什么叫国权呢?简单地说,国权就是国家的主权,即一个…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实现了新发展。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人权实现观,着力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人权动力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主体观,以生存权、发展权、追求幸福权为主的核心人权观,“五位一体”的人权保障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世界人权发展的人权世界观。这些理论凝练成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1.
"西方中心论"是以"文明优越"为价值内核、以"种族优越论""制度优越论""文化优越论"为形式表达的一种文明观话语。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互动理论为"西方中心论"批判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但由于其拘泥"文化批判"的限度而不具彻底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社会"批判理论站位于"文明批判"高度,不仅揭示了现代西方文明生成的历史根源,为审视其非普适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缺陷和非正义性质,进而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中心论"的立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新文明的一种建构性方案,承接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批判的科学视域,超越"文明优越"意识形态,传递"文明共生"价值理念,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实现了对"西方中心论"的破解。  相似文献   

12.
蔡之兵 《理论探索》2023,(3):98-105
西方现代化道路勾勒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共性,是“现代化=西方化”迷思形成的现实基础。然而,后发国家难以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大量事实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对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日益明显的遏制意愿,也使得后发国家开始反思甚至质疑“现代化=西方化”这一论断。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粗放型生活模式导致的资源竞争、利润导向型生产方式导致的产业竞争、不平等交换型发展模式导致的制度竞争以及后发国家在构建发展道路、引入发展外力、培育发展内力等层面上的两难选择,是后发国家难以破除“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关键。为此,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从发展认识、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理论、发展实践等维度来有效破除“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这不仅指明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其他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国际关系中各个领域话语权所占的比重也日益增大。但在某些关键领域仍处于弱势地位,尤其在人权观念领域,中国所倡导的人权观念与西方国家主流的人权观念存在重大分歧。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文明历史的国家,而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西方国家人权的解释并不十分赞同,而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人权理念也不甚了解。正是这种分歧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未能在人权领域取得与其国际地位相平等的国际话语权。如何谋求在人权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在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探索实践,是世界文明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其努力在于对引领人类未来前进方向的新型文明价值观形态、对于新质的发展理念和模式的严肃思考和实践探索。作为对"西方文明"主宰下现代化发展逻辑的历史性反思与实践性超越,中国为全球共享的文明新体系、发展新形态贡献"中国道路"与"核心价值观"的智慧;着眼中西文化选择之间激烈交锋、冲突以及复杂博弈的非确定性情境,面向未来,无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还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所确立的"五大理念",其所承载和彰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新文明理念的愿景预期、合理形态的制度价值实践、新文明人格类型的确立与塑造,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前景和命运的一种高瞻远瞩的理性筹划、审慎设计和有效践履。  相似文献   

15.
《瞭望》1999,(52)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认为,人类文化在新世纪的“大趋势”是“和而不同”。20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对立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间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所以,有人将20世纪称为‘意识形态之争”的世纪。随着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冷战”宣告结束,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凸显出来。因此,有人断言下一个世纪很可能是“文明的冲突”的世纪。据此,得出要加剧“民族性”、“文化特性”,反对文化更加开放,以在‘文明的冲突”中“取胜”的结论。同时,由于经济正在迅速进入“…  相似文献   

16.
朱宏杰 《学理论》2009,(31):166-167
西方人权观是西方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不断传承和积淀的结果,历史上曾发生过重要的进步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比较突出,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径,更是把“人权”这一美妙的概念和人类追求的理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7.
晋婷婷 《学理论》2012,(6):56-57
人权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人权的刑法保障是人权之最有力的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法制文明的高速发展,中国传统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刑法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刑法理念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迫切需要。在法治社会,人权保障已经成为刑法的灵魂与使命。由于刑法具有保护公民利益的广泛性、重要性及其对违法行为制裁的特殊严厉性,探讨刑法对人权的全面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基本人权和人权保障是刑事法治理念的基础性要求,是当代刑法机能所蕴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以人权为切入点,基于中国的人权状况一直受西方国家抨击的现实,运用历时与共时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西方人权发展历程的梳理,进而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要实现自由平等的发展,就要发展中国的人权理论的结论,提出中国只有将西方人权的合理内核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确定人权发展的中国模式——人权中国化,才能促进中国人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王超 《学理论》2010,(25):64-66
以人权为切入点,基于中国的人权状况一直受西方国家的抨击的现实,运用历时与共时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西方人权发展历程的梳理,进而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要实现自由平等的发展,就要发展中国的人权理论的结论,提出中国只有将西方人权的合理内核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确定人权发展的中国模式——人权中国化,才能促进中国人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西方某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一些政界要人,打出“人权外交”的旗号,俨然以“人权卫士”自居。他们今天指责这个国家在这个问题上违反人权,明天指责那个国家在那个问题上违反人权。这些人果真是在关心世界各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吗?从其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后果,我们就会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人权外交”的实质,就是搞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