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踏上“赶考”之路,开启了我们党由农村向城市,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由夺取政权向建设国家的历史性转变。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关于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思想,对当时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执掌全国政权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魏四海  曹海霞 《党建》2021,(5):42-44
西柏坡,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一个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壮丽篇章的圣地.作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片土地上引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书写出了民主革命时期最成功、最辉煌的时代华章,并孕育形成了宝贵的西柏坡精神.  相似文献   

3.
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坐落在停车场的西侧,建筑面积3440平方米。主体正面是反映党中央在西柏坡伟大革命实践的305平方米的大型浮雕;内设放映厅、无名丰碑展览厅两部分,放映厅是集开会、演出、播放电影于一体的综合厅;无名丰碑展览分上下两层,主要围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主题,介绍在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期间,  相似文献   

4.
1948年底,淮海战役还在激烈地进行着,作为指挥淮海战役的五人总前委之一的陈毅,已被党中央内定为未来的上海市长。陈毅应召来到当时的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同时被召的还有刘伯承。这次,中央不仅研究了渡江作战问题,而且十分关注渡江后如何夺取和接管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刘伯承和陈毅分别是这两座大城市未来的市长。毛泽东对陈毅说,中央的意思要你担任未来的上海市长,想听听你本人的意见。陈毅沉思良久,没有马上表示接受。1949年3月,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在一次会议上,陈毅向中央提议:“可不可以让刘邓二野进驻华东和上海,我们三野走远一点,到大西南去呢?”刘、邓当然不会接受。刘伯承司令员说,这事他和邓小平政委交换过意见,他们对西南更熟悉,而三野来自华东,留驻华东更为有利。在解放战争中,二野和三野两支大军像左右臂一样密切协同作战,歼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陈毅对刘、邓是又亲密又敬重。在进驻华东一事上,陈毅是礼让而没有让掉。  相似文献   

5.
建立属于人民、受人民拥戴、为人民谋取利益的政府,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天起就肩负起的历史任务。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夺取全国政权已基本成为定局。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同  相似文献   

6.
多少年来,革命圣地西柏坡在我心中有两个谜团一直没解开.一个是西柏坡不过是个小山村,解放前夕党中央何以由延安迁往此地;另一个是听说在迁往西柏坡途中毛泽东几乎丧命,不知是真是假.前不久,我有幸到西柏坡参观,终于解开了这两个谜团.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西柏坡时期是中国新民主革命史上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党中央在这里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伟大革命实践,孕育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两个务必”、“两个敢于”、“两个善于”、“两个为民”构成了西柏坡精神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8.
西柏坡精神作为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它继承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内涵。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在将革命由局部胜利引向全国胜利的重要历史转折关头,党中央在西柏坡及时召开了会议,明确要求人民解放军要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于夺取全国胜利,这体现了西柏坡精神中彻底革命、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第二,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西柏坡时期,面对全国即将胜利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既要善于破坏旧世界,又要善于建设新世界的要求,确定了工作重心  相似文献   

9.
正西柏坡,作为新中国成立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作为共产党人"赶考行"的出发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政党储备了强大而丰厚的精神财富,这财富就包括许多看似平淡却意义非凡的"规矩"。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调研时指出:"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党中央为何在西柏坡时期立规矩1948年5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东渡黄河来到西柏坡。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后,随着战争形势的迅  相似文献   

10.
1948年10月,党中央驻扎西柏坡。驻守在北平的国民党将领傅作义探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十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敌我兵力悬殊,形势十分危急。傅作义偷袭西柏坡的计划,很快被我华北局城市工作部获悉,部长刘仁从河北沧县泊镇发来特急电报,  相似文献   

11.
西柏坡精神是毛泽东和党中央解放战争时期在西柏坡领导中国革命胜利而锻筑形成的一种时代民族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研究西柏坡精神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本文通过考察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完成的革命转变时期的战略任务,研究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西柏坡精神,论证了西柏坡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从三个方面揭示了西柏坡精神凝聚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与时俱进——西柏坡精神的基本特征;坚持党的先进性——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容;执政为民——西柏坡精神的特质。试图说明,西柏坡精神虽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它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征程中,仍需要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冷溶 《党的文献》2012,(5):23-26
西柏坡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从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同志抵达西柏坡,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抵达西柏坡,到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党中央在这里工作了将近两年时问。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研究西柏坡精神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本文通过考察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完成的革命转变时期的战略任务,研究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西柏坡精神,论证了西柏坡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从三个方面揭示了西柏坡精神凝聚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与时俱进--西柏坡精神的基本特征;坚持党的先进性--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容:执政为民--西柏坡精神的特质.试图说明,西柏坡精神虽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它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征程中,仍需要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系统提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的基本思想,引领了延安时期全党的学习运动,使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准备掌握新中国各级政权训练各方面干部和人才,是西柏坡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一项紧迫、繁重任务。  相似文献   

16.
陈丽芬 《党史博采》2002,(11):38-39
1948年,毛主席、党中央在西柏坡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同时,对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下同)的工作给予极大的关注,具体指导着新华社的各项工作。新华社总编室就是在这一时期组建的。在战争最紧张的日子里,新华社充分发挥了党的耳目喉舌的重要作用。 陕北新华社来到西柏坡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抗日战争时期,新华社的队伍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48年10月,中共中央驻西柏坡。驻守在北京的国民党将领傅作义探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  相似文献   

18.
西柏坡时期的教育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探索,为新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试从西柏坡时期初小教学过程汉字书写的教与学、作业与练习、错别字的改正、造句与作文等对语言文字教学进行考察,分析西柏坡时期语言文字教学的时代特色。一、注重读音与书写西柏坡时期初级小学设国语课程,该课程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认知和运用能力。晋察冀解放区初级小学《国语》教  相似文献   

19.
正1948年6月的一天,母亲韩启民(时任冀中献县县委副书记)突然接到冀中区党委的通知,让她到西柏坡报到,准备出国去参加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接到通知后,母亲热泪盈眶,激动不已。母亲在回忆录中感慨地说:西柏坡是毛主席、党中央居住的地方,但自己还没去过。作为一名农村女青年,作为革命营垒中的普通一兵,要出国参加国际民主妇联大会,不是共产党领导干  相似文献   

20.
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举世瞩目、令人向往的革命圣地,而西柏坡这个小山村,则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在革命胜利前夕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对于西柏坡,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说过:“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西柏坡这个原本不知名的小山村,正是由此而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