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飞 《学习与实践》2006,(7):151-158
“殖民话语”(colonialdiscourse)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首次由萨义德使用,他从福柯那里借过来,用以描述殖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出场。1978年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西方对于东方的观念》,就是探讨了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当代被称为“东方学”的西方人看待东方、处置东方的殖民话语,及其表述方式、策略和机制。本文从四个方面揭示殖民话语的特性,分析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的话语方式,从而有助于规避殖民话语陷阱,推进当前的后殖民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2.
在东方文化研究中,以正确的方法追求研究对象的真实,清理和评断研究对象的价值,是我们面临的一大历史课题。深入探讨关于东方文化研究的方法学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东方文化历史与现实的理解,对东西方文化异同优劣的评断,对东方文化意义与价值的选择与弃取,也将关系到我们对中国文化历史与现实的理解,意义与价值的评断,影响到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道路。  相似文献   

3.
辛斌 《现代领导》2001,(5):16-17
“新经济”潮起潮涌。世界东方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等国家、地区,到底足受西方文化还是受东方文化影响推动其经济发展过程的?专家学者们对此意见不一。新加坡李光耀原来认为是东方文化,后来又说是西方文化,最近还是认为东方文化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1年岁末,初冬的京城下了第一场瑞雪,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朗润园显得格外寂静、空灵,人行其间,有一种超然之感。就在这个曾是前清“万园之园”的一幢陈旧小楼里,名扬四海的学界泰斗、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大师慈眉善目,心鹜八极,思绪翱翔九天,以“东西方文化互补”,道德完善对东方文化复兴的促进作用等问题,谈了自己的识见。东方文化必将全面繁荣记者:季老,您一生致力于东方文化研究,创建了完整的东方文化学术体系,由于这一体系是在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您在时下学术界提出“21世纪必将是…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以汉语、日语、英语为主要语言或者母语的中国、日本、西方各国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或习惯表达语 ,来反映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观念价值和思维方式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刘晓琴 《人民论坛》2012,(36):214-215
国家观是政治学说的核心范畴之一。研究奥古斯丁、阿奎那这两位中世纪最为重要的学者的国家观念,对于厘清国家观念从古希腊,罗马古典学说到近代西方经典理论的嬗变传承过程尤为重要。从国家起源论、国家本质和意义论、暴政反抗论等方面对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国家观进行比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我们报刊上屡见谈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大致有两方面。一是主张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振国学;这主要来自国内。一是热衷探讨所谓“东方儒文化圈”,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东方文化传统替代西方文化传统时代,三十年河东、河西论;这主要来自台岛同胞中某些学者和海外侨胞与华人中一些人士,也有极少数是西方汉学家和个别国家深谙东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三个问题:什么是精神心理学,什么是东方文化,精神心理学与东方文化的关系.强调我国心理学界要自觉地突破西方文化的局限性,摆脱对超个人心理学的依赖.在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支持下,构建科学的精神心理学.  相似文献   

9.
"亲信专权"是韩国现代化模式与传统政治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权贵政治,再次暴露了西方民主嫁接到东方文化土壤里出现水土不服的老问题;作为特殊地缘环境下生存的小国,韩国警惕大国又依赖大国的矛盾心理在国民与总统、在野党与执政党之间造成了分裂,从而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以对当下国家发展困境作出关键性抉择。  相似文献   

10.
金雯 《群众》2000,(2):51-52
企业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表现出相当大的不同。只要你到中外合资企业去了解一下,你就能亲身感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研究这种文化冲突,对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无疑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人生存的基地,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婚姻家庭道德建设,实现家庭美满幸福,更好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加强婚姻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转型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1、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变革时期,社会变革必然要影响到婚姻家庭的变化。婚姻家庭的嬗变,不是自然完成的。它充满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斗争。只有适用市场经济新观念战胜旧观念,才能实现婚姻家庭的转型。在社会转型导致婚姻家庭…  相似文献   

12.
朱祥海 《前沿》2011,(19):151-153
在全球化时代,西方自由主义观念获得了普适化扩展而成为支配性话语。不同国家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变革着自身的文化传统观念和法律制度。对于非西方的民族国家,重要的是应立基于民族国家立场,来进行具体的制度建构并培育民族精神的理性发展。应当持有世界性眼光和民族性立场,而不是消解民族精神和对民族国家观念的简单拒斥。  相似文献   

13.
陈建发     
《台声》2016,(14)
正创作理念本创作研究以后现代思维延异出的"挪用"和"变异"概念作为创作发展的观念核心,再借用中、西方广为人知的经典图像与太湖石结合作为作品的内容发想,重新诠释其意涵,使之产生具有新文化意义的当代性样貌作品。其中作品以太湖石作为主图像贯穿整个系列发展,主要在于其图像形象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意涵与明确的审美特质,不管是作为园林造形布置的需求亦或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14.
赵卫 《时事报告》2003,(7):50-51
“西方”一词原本属于文化概念范畴。著名学者爱德华·W·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指出,所谓“东方”实际上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从发现“东方”开始,作为其对立面的“西方”就已存在。 但后来,“西方”或“西方世界”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地缘政治问题。1945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全球化的性质和特征,分析了全球化对作为民族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础的国家主权观念、地域观念、政治文化观念和民族国家观念所提出的挑战,指出了西方国家提倡放弃民族国家观念的用心与意图,阐明了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高扬爱国主义大旗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提出了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刘海复发表文章,介绍季羡林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现在领导世界科技的是西方,也可说是欧美文化的天下。工业革命后西方文化对世界发展影响很大是不可否认的,但如果以此来歧视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是没有远见的。目前西方文化在辉煌了二三百年后所暴露出的矛盾与弊端越来越多,它急需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是控制和消解政治冲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时下,我国政治文化呈现出传统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三驾并驱的态势,特点是:政治认知的主导性与杂糅性、博弈性与互动性并存;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总体协调与局部不协调、总体均衡与局部不均衡并存。为此,从政治冲突治理的视角看,政治文化的创新性建设和转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政治立场,"革命观念"到"执政观念";政治思路,"国家观念"到"社会观念";政治观念,"人民观念"到"公民观念";政治意识,"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政治评价,"非理性"到"理性"。  相似文献   

18.
东亚是“非西方文化区”。在欧美,普遍认为工业化、现代化就必须是“西化”.因为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同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无缘。这次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重了西方的这一倾向.甚至置疑“东亚模式”能否成立,至少是这个模式已终结了。果真是如此吗?东亚半个世纪发展的事实说明:东亚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功,而且究其成功的因素,除了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学习西方之外,无可否认地表现了东方文化的特色。“东亚模式”同西欧模式具有不尽相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念构建萌芽于"天下观",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催化下不断成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流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演化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即强化现代民族认同的共同体国家。民族国家观念是西方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天下观念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政治思想。从民族国家构建角度解析"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阐述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以及随之带来的文化认同与其影响,旨在厘清"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为当今"中国"概念的全新发展提供历史支撑,为民族认同的强化提供历史依据。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对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政治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剑锋 《创造》2019,(7):77-79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由孔子创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日本是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国家,与中国、朝鲜及越南和后来的新加坡统称为儒学文化圈,对传播和发展儒家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为东方文化圈的核心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