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杰 《理论月刊》2003,(6):115-116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西方伦理道德关于经济伦理的理论,试图把中国传统经济伦理观和西方经济伦理观的精华,纳入到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中,从而阐明转型时期应树立的社会主义的经济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在消灭了私有制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允许存在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色。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区隔开来。社会主义条件下允许存在并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没有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拨乱反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色。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有助于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陈化  曾天雄 《求索》2010,(12):56-58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主义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集体主义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价值观提供了可能。非公有制经济的逐利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客观要求决定集体主义主导的必要性。为此必须积极扬弃传统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加强教育和法制建设,构建合理的利益引导,树立新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扬弃是革命性的。它变革了中国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否定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重农抑商的自然经济思维定势,冲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心理和社会习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在否定和批判传统政治思想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其民主性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思想,在继承中国传统科技教育思想的同时,也使中国传统科技教育思想具有了当代价值。这几方面关系深刻变化的实现,归根到底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治国理政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借鉴传统"和"文化加强对外交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继承传统富民思想,以传统价值理念为渊源培育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借鉴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这些理论创新与实践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是传统的观点。从社会主义的原则出发,似乎无可非议。但是,从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来看,却与商品经济的要求不尽一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后,不少同志又对这种传统观点进行再认识,作了  相似文献   

8.
一、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租观 社会主义地租理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但是翻开国内现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几乎没有一本有论述社会主义地租理论的。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社会主义地租理论成了一个被否定的领域。在20年代,苏联理论界曾普遍地把地租范畴当作资本主义的遗物加以抛弃。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既不存在级差地租,也不存在绝对地租是“最基本的常识”。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着重大的创新,从邓小平对经济方面的众多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在区域经济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院经政系讲师赵学清同志主持编写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史》—书,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1年5月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据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过程的特殊性质,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史划分为从空想到科学(1516—1917年)、从理论到实践(1917—1956年)、从传统到改革(1956—目前)三个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