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姓声音中小学择校现象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如果要保证每个孩子能够良好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就不能将各个中小学分为三六九等。要避免择校现象的存在和扩大,可能只有教育的管理部门扭转服务意识和态度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家长就只能被迫地为孩子择校,因为这是现阶段条件下的理性选择。——采访对象:郑老师,某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有一子,刚上初中我想在短期内教育部取消高中择校费难以实现,即使政府硬性地规定,各重点中学和地区教育部门也会采取隐蔽的形式来变相收费。——采访对象:王处长,公务员,数量经济学博士,有一女把儿子送到国外读书…  相似文献   

2.
制度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以国民幸福作为制度构建的价值原则,国民幸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制度公正是保障国民幸福实现的有效手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实现国民幸福与制度公正的相互促进,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3.
完善考试录取申诉机制,健全国家教育考试申诉制度是保障教育考试公平的重要体现,是维护考生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现,是保障国家教育考试安全的制度体现。应当着力加强宣传引导,增强考生的法律维权意识,不断推进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2008年我们要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更加注重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能力建设,更加注重人事工作的“阳光工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激励机制,坚持公平公正,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在服务中促进发展、化解矛盾、推进事业,为“创业创新、富民强市”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显著成效,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教育政策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突出表现在政府教育管理模式的诟病,政府教育管理保障和监管职能弱化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方面。而我国现行教育政策落实的偏差则突出表现在择校问题和重点学校问题。为了全面落实政府对教育公平的责任,政府应实现向服务性政府转变,直面并突破制度性和政策落实障碍。要清晰教育的权责主体,坚持维护教育的公益性,建立教育资源均衡机制,推进教育政策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加强立法、严格执法为教育公平提供稳定持久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有三个主要内容,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形式、规则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保障。要尽可能做到促进教育起点公平,促进城乡和地区间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促进教育规则公平,改革、完善教育的各种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7.
许敬乔 《江苏政协》2010,(12):55-56
社会公正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社会公平和正义被摆在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突出位置。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两年,教育问题持续升温,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有人甚至说,2006年将成为“教育年”。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为过。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不妨对上半年发生的几件和教育有关的大事进行一番盘点: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3月,在  相似文献   

9.
2007年8月30日,随着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落下帷幕,孕育了10多年之久的反垄断法完成了最后的分娩。从反垄断立法进入公共视野那一刻起,就触动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和权力,一直持续着高温不退的立法争议。尽管立法过程颇多曲折坎坷,但毕竟,中国拥有了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对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进程和法治建设道路而言,这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人们期望,这位孕育多年的法律"新生儿",能够引领中国的经济生活走上自由、竞争的良性轨道,也为广大消费者送去一柄崭新的维权武器。  相似文献   

10.
黄长安 《求索》2013,(12):99-101
艺术审美主体需要借助社会实现过程中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达到公平公正的价值目标。以公平公正为价值目标的艺术审美主体的社会实现应该遵循机会均等原则、资源同等分配原则、客观评判原则三个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实现具有内在的公平性: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在这样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艺术审美主体追求公平公正的话语将会整合为集体认同.有效地维护和增进弱势群体平等参与艺术社会实现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高考竞争的加剧,"倾斜的高考分数线"渐趋显露。对此,考试公平论者认为应该实行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制度;而区域公平论者则认为应兼顾省区之间入学机会的大致均衡。其实,两者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公正观,考试公平代表了个体主义的公正观;区域公平则代表了社群主义的公正观。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争论,既是不同地域集团竞争教育资源的利益纷争,也是不同公正理论对分配入学机会的价值分歧;既是因人们理性自觉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更高水平的公正性期待,也是依凭有限理性建构的录取制度滞后于改革实践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2.
按照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有关社会公平的表述,一个教育公平的社会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人享有教育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怎样才能使这种平等的机会与教育的差别原则得以维持,并在此基础上体现教育的自由、效率和福利优先的原则,除非存在一种教育权利的分配有利于最缺乏教育者。这种教育公平的价值观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观。当然,这种教育公平的价值观是教育公平的比较理想化的状态,实现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我们现在急需要解决的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怎样才能使人享有教育平等的机会与权利。教育的不公平状态与社会公平在某种…  相似文献   

13.
在2008轮椅篮球国际邀请赛的预赛现场,观察席上有三位特殊的观众,他们在仔细观察运动员的动作及肢体表现,这是来自国际残奥委轮椅篮球项目的分级专家对运动  相似文献   

14.
教育:呼唤公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55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教育公平成为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成为备受公众关注的焦点。这反映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变化,公平观念开始渗透进对教育问题的审视中。二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领域里效率优先的取向深刻地影响到教育领域,面向市场经济的教育改革本身带来了一些不公平,使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在接受考验。  相似文献   

15.
公平与公正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一些概念,涉及到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客观的社会差异现象,二是探讨差异的原因、对于社会差异的主观评价。“公平”、“平等”等概念容易产生歧义。在表述纯粹客观上的差异现象时,应尽量使用“均等不均等”、“平均不平均”这样的概念;在表现主观上对差异现象的评价时,应尽量使用没有歧义的术语,比如“公正不公正”、“合理不合理”、“正当不正当”等概念,以使学术表达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
垄断行业的高薪高福利,一直遭国人口诛笔伐。在近两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垄断行业的高薪高福利及其铺张浪费现象,亦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矛头直指"垄断"。全国人大代表戴仲川坦言,很多年前,其老家就流传"一人在税务,全家都致富"、"银行加证保(证券、保险),两电  相似文献   

17.
党内制度在规范政党组织和党员行为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是执行制度的主体,他们能否严格遵守党内各项规章制度是中央推进制度治党的关键。从制度执行的要素看,主体责任不明确、制度认识泛化、制度内容错位、制度监督松软是影响制度成效的主要原因。深入推进依规治党,需要加大制度执行的力度,构建内容简明、分类合理、易于辨识的制度体系,强化党内制度监督主体的责任落实,在党内形成执行制度的价值认同和文化共识,夯实制度执行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8.
徐琳  李哲 《人民论坛》2013,(10):62-65
社会公正是指在公平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则之下,社会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和其他资源在全社会之间进行合理而平等的分配.政府公平行政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当下中国,实现政府公平行政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关注民生,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存在着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其中教育目标公平问题,已经成为教育不公平的重要起因。因此,确保教育目标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前提,也是深化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目标公平意义重大教育目标公平是指在教育目标的确立、选定及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对教育目标公平的重要性,我们万万不可小视。首先,教育目标的不公平已经构成对教育对象严重的隐性伤害,成为教育不公平的重要起因。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目标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过于强调其政治特性…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平制度供需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制度供需均衡是教育公平制度创新的重要阶段,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制度化基础。教育公平制度供需均衡体现为制度利益均衡、价值均衡、结构均衡和功能均衡。教育公平制度供需均衡特征表现为制度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统一,效率与公平统一,国家意志和教育规律契合等。我国教育公平制度供需均衡实现途径为,调整制度需求结构,控制供给预期成本,扩大预期收益,强化国家和政府供给责任,完善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