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与西方,这是近一百多年来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一切问题皆起因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西方横插入中国平稳而缓慢的历史进程中,于是,中国的面貌整个地发生了急速的变化。中国人一直在试图理解这种变化,希望这种变化促进世界与中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在中国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不可否认,这股思潮仍然存在。特别是当我们的发展面临困难时,总有一些人怀疑社会主义,迷信西方资本主义。因此,搞清楚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张鸣 《廉政瞭望》2014,(8):52-52
军打仗,需要雇人干苦力活儿.运送弹药和伤员什么的。军队现代化程度越高,需要的人手就越多。晚清时,西方入侵,打了好些仗,每次来华,都要雇中国人。进到西方军队中干活的中国人,有雇来的,也有强拉来的,但也付工钱。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至今,逐步成型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道路,其根本使命是实现中国的现代性。中国道路的现代性建设探索,是在吸收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开展实践,经过诸多艰难和波折后逐步走向正常并接近成功。中国道路是一条根本有别于西方现代性道路的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道路,其在逻辑上、事实上、价值原则上等方面均构成了对西方现代性道路的超越。从根本上讲,中国道路的本质是超越西方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曹俊  孙敬鑫 《世纪桥》2009,(7):38-39
2005年以来,西方国家明确提出了“中国责任论”。然而,在中西方不同语境下,双方在提出“中国责任”的背景和目的、评价中国是否负责的标准、以及中国承担责任和发挥作用的侧重点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廉政瞭望》2012,(3):54-54
清朝最后10年,中国留学生去日本的最多,因为一来成本低,手续简便,连签证都不要,买张船票就去了,船票又不贵;二来,中国人认为,留学是为了学习西方,日本人学西方学得最好,有现成的经验,我们只需要把这经验学过来,就万事大吉,省事省力。  相似文献   

7.
张鸣 《廉政瞭望》2014,(24):44-44
中国人的禁忌还真的不少。文化禁忌有,政治禁忌更多。近代中国人学西方,拿来捆自己的,主要是政治禁忌。 中国人学西方,是被逼的。打痛一次,多学一点。西方人是从海上来的,船坚炮利,国人对这一点,印象深刻。于是,买来机器,造船、造枪、造炮。后来发现,自己造的比买的还贵,而且也不好,于是干脆买。船有了,没人会开。就请外国人驾驶,中国人跟着学。但一上阵,福建海军全军覆没,南洋海军被撵得东躲西藏,北洋海军没敢露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风雨历程中,有一群特殊的人为了追求信仰,从五湖四海来到中国,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后来的经济建设大潮,这些西方人的身影一直参与其中。如今,斯人已逝,他们的子女也已迈入高年,他们被赋予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西方红二代”。他们和他们的父母构成两代特殊命运的群体,是中国记忆的另一层切片,  相似文献   

9.
白宇 《新长征》2006,(12):64-64
“以人为本”这一概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齐国思想家管仲。他提出:“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这里讲的是治国之术,只有把人治理好了,才能达到称王称霸的目的。儒家也有“人最为天下贵”的说法,后来演化为民本思想。在西方,古希腊哲学提出“认识你自己”.近代启蒙思想家把人的理性高扬到了顶点。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人”的问题都是十分重视的。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6,(6):53-53
马涛在4月20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核心前提假定:人都是自利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利己主义者,“经济人”是人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本性。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把“人的本性是自利的”这一论断作为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但在西方,“经济人假设”是被严格限制在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内的。而在西方经济学传人中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将这一理论“假设”滥用的现象。一些人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假设出发,公开宣传“人为财死”的“经济人”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的驱动下,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急功近利、推崇私利的社会价值观取向。其实,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就已意识到了“经济人假设”将带来的不利后果,从而把注意力转向了经济学研究中应如何去建设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道德伦理问题。针对中国社会存在着的“经济人”概念被滥用的现象,布坎南就警告说:“在转型期社会里(例如眼下的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是清末学习西方的产物,其对传统中国社会的治安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于这一时人誉之为“要政”的泊来品最早产生于何时、何地,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厘清中国近代警政首创问题,对于界定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起源、  相似文献   

12.
杜平 《党员文摘》2008,(5):34-35
西方城市发生骚乱,那是挑战社会秩序的违法事件;若中国城市发生骚乱,就会被西方人不假思索地描绘成追求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抗争行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融入世界之后,不仅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市场,而且向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价廉物美的商品。中国和世界的对接,不仅使中国获得了发展,西方国家也成为主要的受益者。但西方非但没有表现出感谢中国的意思,反而在多种场合对中国横加指责。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西方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一直很多。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奇迹"面前,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开始改变看法。意大利学者洛蕾塔·拿波里奥尼在《为何中国共产党比我们资本主义国家经营得好》一文中认为,西方世界对中国长期存在误读,让西方人理解自己为什么一错再错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认识到中国的一些做法远比西方人做得更好。作者认为,中国已经形成独特有效的发展模式,西式民主在中国不适用也不需要,中国发展模式值得西方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在上古时代是独立发展的,形成人类文化的一个独立典型。直到十五世纪,中国文化始终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传人西方后,促进了西方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在中国本土却没有起到变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是在坚持与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在同影响 20世纪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西方现代化理论”、“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民主社会主义”及“儒家资本主义”这四种主要理论模式进行争论与对话的基础上生成的。邓小平理论辩证地扬弃了以上诸模式的成败得失,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借鉴但决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但又不能固守教条,而要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当然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有中国特色”并不是因循儒家传统,而要从当代国情出发;中国搞现代化当然要消灭贫困,消除现代化的弊端,但这要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基础,而不能靠空谈民主与人道。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2,(15):21-22
西方的主流社会正日益担忧,中国道路或者说中国模式,是对西方模式的挑战,甚至是对西方价值观的挑战。西方曾有两大冲突理论,一是“社会制度冲突论”,二是“文明冲突论”。值得警惕的是,西方正在形成第三种冲突理论——“发展模式冲突论”。改革开放初期,西方社会曾对中国击掌欢迎,认为中国很快会演变为一个西方式的国家,加入他们的阵营。但是,当他们的期待“受挫”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些西方国家便掀起一轮接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并进行了以“围堵”和“接触”为代表的两手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城市破茧     
王一敬 《当代党员》2008,(12):24-25
说起中国城市的变迁,美国人刘其远“恍若一梦”。刘其远1979年来到中国,30年来,他去过中国很多城市。当年,与他同行的西方记者没人相信那个只住着17户人家的小渔村会是一座城市的将来。后来,那块泥地孕育出了深圳。  相似文献   

19.
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一直在寻求着摆脱贫弱的出路。在探索中,中国人逐渐转向西方,学习富强和进步的技术和制度,这是一个同时吸收西方思想滋养,寻求和选择信仰的过程。但终因其不能给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而萎缩和丧失了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近代中国后来居上,成为最有生命力的思想资源,在中国人的反复比较选择中,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对比中,显示出科学性和对中国人的亲和力,最终被确定为中国人民的主流信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中国特有的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高于西方物理层面的知识体系。在这种知识体系的熏陶下,中国人学起物理层面的知识不太难,由此造成中国进步的速度也非常快。这归因于中国知识体系的上述优势,归因于我们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