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社会下的消费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 现代主义是一股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 ,至今仍然有着广泛影响的西方思潮。在经济方面 ,“后现代”指的是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的新时代 ;在文化方面 ,“后现代”指的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中心、反主体性的哲学思潮 ,它从根基上拆除了一切带有总体性倾向的终极希望 ;在艺术方面 ,“后现代”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前卫艺术运动 ,其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在后现代消费社会 ,文化艺术可以拿来消费 ,文化亦难免逃脱被消费的命运 ,文化变成了一种商品……一切商品消费又都可以美其名曰“文化” ,在文化的氛围里捕捉…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文化美学思潮出现在80年代的台湾涛坛,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与社会背景。在涛思方面,台湾后现代女性涛歌的本质特征是"消中心"和"反理性";在涛艺方面,台湾后现代女性诗歌主要采取了边界消失与即兴演出、后设语言与意符游戏、博议拼帖与谐拟手法、形式实验与"零度写作"等多种艺术策略。台湾后现代女性涛歌独特的涛学品格更在于其将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有机融合,对男性权力、秩序和统治进行瓦解性与破坏性书写,重视日常化生活形态的表达。因此,在台湾当代涛歌史上,后现代女性诗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伊格尔顿在对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进行概念区分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反总体性、反连续性、反阶级性等观点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批判: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共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坚持现代性的价值导向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审慎对待后现代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鲍德里亚和詹姆逊同是在面对西方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开始自己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探索。应该说,在最初介入后现代争论时,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的起点。詹姆逊经历了最初与鲍德里亚的"志同道合"到最后的"分道扬镳",特别在对待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上的不同态度,埋下了鲍德里亚从马克思主义走向非(反)马克思主义裂变的伏笔,找出造成这一裂变的根源正是本文对鲍德里亚与詹姆逊比较研究的旨归。  相似文献   

5.
吴志成 《传承》2014,(10):76-77
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超越实质上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分离,其基本主张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消解主体性的非理性主义及"向统一的整体开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哲学范式的转换,但也存在未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分离、偏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等后现代缺陷。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5,(18)
<正>提出"环境·动力——美学"艺术再认知工程创立独特的"符语编码"艺术元素用艺术表现样式关怀人类社会问题蔡志荣是台湾资深且仍活跃于当代的艺术家,其创作从现代跨越后现代而跃入当代,自"新绘画精神·跃动的年代",历经"符语编码"叙述当下社会处处被符号、条形码编制的窘境,至1990年末一件件构筑在社会关怀行动的"环境·动力——美学"艺术。无疑,从其作品多样的表现样  相似文献   

7.
全球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是西方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直接后果。现代掠夺性伦理的破灭也正是后现代生态伦理建设的开始,建设性后现代"返魅"的生态伦理观向现代机械论的世界观发出挑战,其首要武器是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直接影响着绿色革命、深层生态运动和生态女权主义的发展,包含着无限生机。  相似文献   

8.
反本质主义及其引发的“后现代思潮”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思想历程以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已日益显露,身处“后现代”文化语境的哲学面对这种“否定之否定”,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其加以扬弃,即在其营造的“多元普遍主义”格局中,既怀有普遍性理想,又不固守排他性立场,以此对现代哲学的话语与知识形态作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9.
“反本质主义”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本质素,也是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根本立场。“反本质主义”批评提出的直接目标在于颠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文学观,倡导所谓“反本质主义”的文学写作。依据这一批评观,90年代中国小说被阐释为对没有“本质”的生活现象的直接书写和不顾一切的文本生产。中国90年代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反本质主义”倾向充分体现在陈晓明所使用的“现在主义写作”、“仿真叙事”和“欲望化叙事”三个术语之中。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哲学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开辟的哲学现实化道路,契合了后现代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零距离化"的走向,成为"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在实践逻辑上,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主题的现实资本主义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维度,在批判现代性的负面效应时肯定其历史价值成为马克思与后现代理论家的基本共识,而揭示人的异化的历史性和以"历史性"消解超历史的"非神圣形象的异化"的批判深度则使马克思走进后现代哲学道路;在辩证逻辑上,马克思追求"否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方法论自觉,与游戏规则法、解构法等强调知识的断层性、差异性、不可通约性与不可预见性的后现代主义方法的思维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福克斯与米勒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一书中指出,无论是传统公共行政价值中立的政治——行政二分模式,还是试图在伦理价值与官僚控制之间作出调解的新公共行政,都与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话语及理论方面产生了分裂。不仅他们的环式民主面临失调,研究方法与范畴也存在局限。为克服传统公共行政"独白式对话"的缺陷,超越新公共行政中宪政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不足,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话语理论逐渐浮出水面。该理论从批判现代性入手,试图构建一个没有价值预设和判断标准的公共能量场,认为部分人的对话才符合话语的正当性要求,力图实现传统公共行政向后现代公共行政范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孙民 《理论月刊》2012,(10):180-184
"领导权"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葛兰西的重要理论,主要是指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新葛兰西主义"代表拉克劳、墨菲从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出发,充分吸收现象学、后结构主义、后分析哲学的学术资源,建构了他们的"新领导权"理论,主要是指"话语领导权"。因此,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在"新葛兰西主义"代表拉克劳、墨菲那里发生了"后现代转向"。无疑,拉克劳、墨菲的解构与建构是统一在一起的,在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解构的同时,建构了他们的"新领导权"理论。  相似文献   

13.
张谨  杨运东 《岭南学刊》2007,(3):115-117
后现代哲学以颂扬非理性、消解主体性为中心,进而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零乱性、反传统性,追求非连续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和多元化。虽然它显得零乱、杂多而不成体系,但其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引发了人们对诸多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哲学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质,不能将其简单地划归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之中。苏格拉底以日常对话的方式首创"非哲学"的哲学思考方式,以反讽的方式批判世人的"有知",以"助产士"的身份呈现"不可见者",以对话的力量引导人造就自己。闪耀着生命光辉的苏格拉底哲学是生活哲学、行动哲学的典范。而以对抗体系、瓦解知识、捕获差异和关怀自身为特质的后现代哲学,所努力忠诚的正是这种以苏格拉底为典范的古代哲学有活力、生存性的维度。后现代哲学与苏格拉底哲学有着不可割断的亲缘关系,苏格拉底哲学为后现代哲学提供了理论渊源、合法性的论证及发展的方向,而后现代哲学也在积极地回应和丰富着苏格拉底的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5.
刘恩东 《人民论坛》2020,(23):128-131
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国反智主义的影响可以发现,反智主义已经在美国形成了较为深厚的社会根基和政治基础。反智主义表面上是反知识,本质却是反精英、反理性、反权威和反建制。美国反智主义是美国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一种直接反映,是民粹主义的一个变种;其回潮和大量现实存在与某些政客的炒作不无关系。美国反智主义是美国"充分的民主社会"的自然反应和必然产物,也是美国当代思想困境的直接体现,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政治的恍惚和迷茫。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人性是一种既契合又冲突的关系.道德教育应以认知和尊重人性为基础,以人性的合理超越和培养为目标.后现代文化思潮崇尚多元、反权威以及重物质的价值观念,促进现实人性后现代化.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必须以凸显主体间性、个体性、现实性、创新性的后现代人性为基础,更加关注人的本真需要.同时,后现代文化时代的人性发展倾向,也使得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社会性价值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艰难.道德教育必须找到道德与后现代人性的结合点,寻求一种既融合内化又相异互促的人类文明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新启蒙运动兴起于1936年下半年,其主题是反孔和爱国救亡,其思想武器是“新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新启蒙者正是继续“五四”启蒙精神,纠正第一次新文化运动理论和实际脱离的缺陷,将辩证唯物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孔子传统,推动文化上的爱国救亡,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新启蒙运动是连接20世纪30年代反尊孔读经潮流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具体环节之一,在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研究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布希亚早期的物体系与消费社会理论中以符号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从现代过渡到后现代的意识形态.布希亚认为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爆炸性激增的物体系密不可分.在物体系中,物被诠释为符号或符码,而符号或符码则构成了意义体系.布希亚的理论结合了马克思的"商品"与结构主义中的"符号"的两种观念,以符号学观点研究社会文化现象.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以生产为基本社会活动,布希亚强调消费体系的主导,并认为消费社会下的意识形态与商品和符号的逻辑一致:即商品中的交换价值凌驾于使用价值,符号中的能指凌驾于所指从而成为抽象、化约的代表,而这一特征也是后现代意识形态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推动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人类面临各种社会风险的严峻挑战。贝克和吉登斯的社会风险理论解释不了当今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问题,以"资本"为灵魂的资本主义更无法解决世界社会风险问题。以"后现代"为研究视域,以结构性风险、阶层性风险和价值观多元化风险为三维视角,有助于深入探索后现代中国社会风险的特征、成因及其防范,加强后现代中国的社会管理,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风险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鲍曼停用了"后现代性"而代之"流动的现代性"。对鲍曼而言,这不仅是一种"术语的置换",更是一次"思想的转向",即由"后现代性"思想跃升到"流动的现代性"思想。"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生成、提出,既是鲍曼对当代西方发达社会结构性转型深入反思的结果,也有后现代性概念局限性的原因,同时也是鲍曼思想发展的内在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