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以降,在西学冲击下,墨学在近代得以复兴。伴随着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入和传播,思想界出现了以墨学附会社会主义的现象。这一耦合现象,主观上虽是企图借舶来社会主义思潮以激活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其现代转型,但事实上却促成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并加速了其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同样也不能忽视其与墨家思想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文明开创时期形成的大易创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创生、创新的理论范式与实践范式,由大易之生、大易之和、大易之象、大易之美、大易之复所形成的完整的创新基因图谱,规范着传统文化中科技与人文的发展走向.中国传统数学亦继承这一基因,“数道不二本”;并以内算、外算相结合的方式开拓着自己的道路,由此而形成传统数学的机械化算法体系,与古希腊数学之公理化演绎体系相区别而互补.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已日益现出如下一个态势:人类正试图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与综合中,寻觅人类全面协调,持续稳定的和谐发展路径。海外新儒学思潮方兴未艾,孔夫子主义(Confucianism)大行其道,老庄的“道”(Tao)流行于日常生活以及管理理念中,“中国禅”不仅日益成为一些西方人人格修炼的基本功课,而且它还为西方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所认同,“以佛疗心”成为精神分析治疗的一大时尚。还有,孙子兵法、中国功夫等等成为流行的话题,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世界意义的明证。但是,遗憾的是,已习惯于“西学东渐”的我们自己对这一份珍…  相似文献   

4.
《马藏》第1部第1—8卷收入的39种重要著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始阶段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先进知识分子“西学中用”的根本诉求下,经历了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寻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理论根源的“西学中源”时期、在强调中西文化融合理念影响下的“西学中述”时期,以及20世纪初中国传统词汇与日文新词的博弈中初步显现的脱离中国传统文化、更大程度引进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学的倾向等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为新时代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术风格和言说方式虽然都十分传统,但其儒学思想具有自己的创新性,而且他在早年还有过激烈地反传统而追求现代西学的思想经历。马一浮弃旧图新、热衷西学、激烈反传统的早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恰恰促进了后来他向传统的回归,甚至可能构成了他形成自己独特的新儒学思想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而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礼”便是世代相沿的主要形态。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汲取与借鉴其有益成分,这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有裨益的。事实上,现实也在呼唤学校加强礼仪文化教育。 现实由昨天而来,回顾本世纪近百年的历史,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现代中国不止一次发生的旨在与传统思想文化“决裂”的政治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把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尤其是儒家生态思想的丰富内涵凝炼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并用以表达现代生态文明的真谛,不仅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核心,而且明确表明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鉴于此,本文追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思想来源,考察其发展过程,尤其是深入分析朱熹以“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解孟子“仁民而爱物”的“爱物”所蕴含的生态内涵,对中国古代这一源远流长的思想作一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把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尤其是儒家生态思想的丰富内涵凝炼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并用以表达现代生态文明的真谛,不仅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核心,而且明确表明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鉴于此,本文追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思想来源,考察其发展过程,尤其是深入分析朱熹以“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解孟子“仁民而爱物”的“爱物”所蕴含的生态内涵,对中国古代这一源远流长的思想作一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杂感二则     
钱逊君子求诸己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求诸己、求诸人的“诸”字,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求诸己,就是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这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人们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埋怨环境条件不好,别人不了解自己,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牢骚满腹,情绪低落。凡事不从自己方面寻找原因,只是埋怨别人,这就是“求诸人”。针对这种情形,孔子提出要“求诸己”。在《论语》中有多处讲到这一思想,孔子反复说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  相似文献   

10.
盛畅 《新湘评论》2003,(9):24-24
(一)正确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化的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必须牢牢把握住三点:社会主义实践是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是借鉴和吸取的对象。在这个问题上,还必须克服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要注意克服“左”的思想的影响,一概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搞什  相似文献   

11.
吴宓为中国现代文化守成主义思潮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以来,以进化论为特征的激进文化典范,几乎牢笼了中国思想界急欲图强的知识精英,而吴宓处此天下趋新之际,痛感于传统精魂的失落与西学的片面张扬,遂引美国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理论相抗衡。但时势难拂,吴宓文化观主张中西融汇贯通,另图重建文化典范,实为新文化之异响,且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片面之处,有矫正之功。如欲对近代以来思想文化有通盘认识,此皆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2.
佛教之复兴为近代启蒙文化的一个庶出而又深刻影响了主流思潮的重要特色.梁启超曾言“晚清思想有一伏流日佛学……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众多著名的政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如谭嗣同、梁启超、沈曾植、陈三立、夏曾佑、宋恕、汪康年、章太炎等.不同程度地与佛教发生过交涉。鲁迅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化的思想巨匠,亦曾究心于佛学,用力甚深。本文特对鲁迅与近现代佛教人士的交往略加介绍。  相似文献   

13.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理论界的一项持续不断的活动,便是开展文化价值问题的讨论。讨论的主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地位与发展问题;二是“国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围绕着这两个主题,人们进行了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这些观点虽不尽一致,有的甚至互不相容,却大都颇有见地,且言之有据。这场讨论现仍在进行,它使我国思想文化论坛呈现出十分热烈和相当繁荣的局面。总的来说,与80年代中后期以“西化”为主导思想的那种空想、浮躁的议论(其代表作便是《河殇》)相比,90年代的讨论是理性的和现实的。已很少看到“西学为体,中学为用”那样的主张了,相反,要求重新审视国学,要求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为中国的全方位现代化服务的观点,占了主导地位。但也有缺陷。其主要表现就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儒学和台、港学者发展起来的“新儒学”)作了过份的和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是困扰百年中国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回顾孔子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建国初期与当代四个时期的不同际遇,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地位与影响力曾出现持续下降,但在当代出现了复兴的势头.可以说,百年期间中国试图在欧美主导的“世界列国秩序”中寻求自身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无出路的“伪命题”.面对全球化的基本大势,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更生之变”,其根本价值是融合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一种世界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内圣外王”思想系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之灵活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无论哪家哪派其都自认为自己所讲的乃“内圣外王”之道。本文旨在论述原始儒家与新儒家关于“内圣外王”思想的理想建构及其发展的内在张力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经过了传统的、西学的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目前是多种范式研究并举的时代,但是作为政治学一门分支学科,唯独缺少政治学的研究范式。何为政治学的研究范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政治学的研究范式?我们试图对此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17.
胡大牛 《探索》2011,(4):40-43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发展清楚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政党,其产生、革命领导地位、执政地位和业绩,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共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将中国一步步引向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文化科学化;中共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构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乃至世界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远非在不同程度上出于不同目的而以偏概全的“文化范式”、“现代化范式”之类所能够包容或取代的——这是历史的基本事实,自然就应是历史认识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8.
马一浮楷定“国学是六艺之学”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一浮将 “国学”楷定为“六艺之学”,是为了说明“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对此说,不能从学理上把握其合理性,只能探讨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此说的目的。本文认为,他这么说的目的有大有小。从小的方面说,有两方面的具体目的:一方面反对以“小学”(文字学)作为治“国学”之门径,将“国学”的根本定为“六艺之学”;另一方面反对以“西学”规范“国学”,而用我之固有的“六艺之学”规范“西学”。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一代宗师,马一浮可谓以这一特殊的学术取向体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根本立场。从大的方面说,他这么说的理想在于:通过张显“六艺”的精神价值以说明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从而强调“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的归宿,必归于六艺。而有资格为此文化之领导者,则中国也”。  相似文献   

19.
郭广银 《新视野》2006,1(3):31-34
管理学的两大传统理论范式——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都曾经对管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内在的缺陷与不足也是显见的。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的管理学领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以尝试提出管理学的第三种范式——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范式,并以之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观,其目的是有效地整合以上两种范式的内在合理性成分,从而实现管理科学在当代中国的范式更新和理念转换。  相似文献   

20.
副标题: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以书的形式播放声音,大概是知识分子所拥有的一技之长。出现在本书里的作者,或为资深学者,或为学界新锐,他们以思想探索之“长技”,探讨“民族主义”思潮对现代中国的影响,以表明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社会命运的关注。 “民族主义”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思潮,在中国,则体现为一种近代以来以民族存亡为核心的观念。在这一观念支配下,它的历史可还原为或是一种政治运动,或是文化情结,或是意识形态,还有可能是一种非理性的集体情绪。本书作者在这一框架内,对“民族主义”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