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一面通电全国,提出了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主旨的八项主张;一面电请中共派代表团到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处理捉蒋的善后事宜。中共中央以民族利益为重,根据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时制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前往西安参加调解谈判。经过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  相似文献   

2.
李明俐 《世纪桥》2014,(6):23-25
西安事变是时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张学良、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国内力量一致抗日而发动的。当时共产国际并不同意中共反蒋,而是认为不应该把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与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中共中央从审蒋、除蒋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从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情况的双重影响下,最终采取联蒋共同抗日的方针,共同对抗外来侵略。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诺"决不打内战"和"一定要抗日"后,西安各方同意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  相似文献   

4.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蒋介石“剿共”政策不变,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国内外反应不一。如何处理西安事变,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与亲美派争斗十分激烈。中共中央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周恩来卓有成效的工作,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5.
饶彦久 《共产党人》2006,(11):47-48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中共中央确定了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战略方针。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了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中共中央放弃“反蒋抗日”的口号,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表示红军愿与一切进攻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率领东北军、西北军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前来布置"剿共"的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反共内战,实行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由此爆发。由于"三位一体"的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在西安事变爆发的当天清晨,张、杨两将军联名打电报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邀请中共代表团去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处理捉蒋的善后有关事宜。  相似文献   

7.
段炼 《党的文献》2015,(4):74-81
1936年的红军作战新计划,核心是第二次东征山西,主要目的是以战求和,既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又促张学良、杨虎城及阎锡山联合红军抗日,最后实现"逼蒋抗日"。作战新计划先后两次即将启动,但因山城堡战役胜利和西安事变爆发暂停,最后放弃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阶段。放弃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尚在起步,红军东征抗战的政治环境尚未形成。作战新计划影响主要体现在:帮助中共和红军摆脱生死困境,推动西安事变爆发,最终实现了"联蒋抗日"的局面;最终明确中共和红军向东发展的战略方向;增强中共和红军独立自主意识和力量。它虽然军事上没有多少进展,但在政治上实现了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8.
1936年的红军作战新计划,核心是第二次东征山西,主要目的是以战求和,既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又促张学良、杨虎城及阎锡山联合红军抗日,最后实现"逼蒋抗日"。作战新计划先后两次即将启动,但因山城堡战役胜利和西安事变爆发暂停,最后放弃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阶段。放弃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尚在起步,红军东征抗战的政治环境尚未形成。作战新计划影响主要体现在:帮助中共和红军摆脱生死困境,推动西安事变爆发,最终实现了"联蒋抗日"的局面;最终明确中共和红军向东发展的战略方向;增强中共和红军独立自主意识和力量。它虽然军事上没有多少进展,但在政治上实现了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抗日救国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布宣言,表示红军愿意在三个条件下和一切军队合作抗日。这个宣言,受到全国各阶层爱国群众的热烈响应,并影响了一部分国民党军队。当时被蒋介石从淞沪抗战前线调到福建进攻红军的十九路军,便是响应我党抗日宣言,反蒋抗日的一支国民党军队。“福建事变”就是十九路军的将领们在这种形势下所发动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本文试图就促成这一重大事件的关键因素“朋口之战”的作用作个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孙果达  王伟 《党史纵横》2014,(5):13-16,46
正在以往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中,人们总以为苏联与西安事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真实的历史恰恰相反。蒋介石西安之行由"和"到"剿"的转变从1935年底起,蒋介石主动派人在莫斯科试探国共谈判的可能性。当时蒋介石以为,长征中的红军已经不足为患,"安内"基本完成,政策的重心开始倾向"攘外"。如果不乘胜抓住机会同中共和谈,就不能指望从苏联方面得到"攘外"不可缺少的援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5,(10)
共产国际从1936年提出"三五草案"直至发出给中共中央的"八一五"指示电,最终确立了"联蒋抗日"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共提出了"逼蒋抗日"方针,并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此后,国共两党开始展开谈判,促成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朱常 《党史文苑》2005,(12):21-24
艰难谈判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全国人民抗日呼声高涨的情况下,国民党基本停止了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国共合作有望实现.但是在南方,国民党当局却加紧了对红军游击队的"清剿",企图采用"北和南剿"的方法,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之前消灭南方的红军游击队.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南方的红军游击队经过艰苦战斗,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南剿"阴谋,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也开始了与国民党当局的谈判,先后达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协议,下山集中改编为新四军,挺进华中抗日前线.其中,赣粤湘边的红军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的直接指挥下,集中在大余县池江改编,开创了"北有延安,南有池江"的斗争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1933年11月20日,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联共反蒋抗日。周恩来作为当时中共中央高级领导人之一,竭力赞成红军援助十九路军,以打破蒋介石  相似文献   

14.
谷雨 《广东党史》2007,(6):18-22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调停下,蒋介石基本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停止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于是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表面看,张学良从接替他父亲张作霖的帅印以来,从"拥蒋易帜"到"逼蒋抗日"到"送蒋回京",处处都体现了其对蒋的"赤诚之心"。尽管在"逼蒋抗日"中的那份"赤诚之心"蒋难以接受,但以事件本身来看,张学良还是要拥蒋成为领导全国军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真正"领袖"的,但实际上,张学良对"领袖"的"非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中,人们总以为苏联与西安事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真实的历史恰恰相反。叶剑英西安致电毛泽东:“蒋明日到此。”从1935年底起,蒋介石主动派人去莫斯科试探国共谈判的可能性。当时蒋介石以为,长征中的红军已经不足为患,“安内”基本完成,政策的重心开始倾向“攘外”。如果不乘胜抓住机会同中共和谈,就不能指望从苏联方面得到“攘外”不可缺少的援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将军与西北军杨虎城将军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以促蒋停止“剿共”,领导全国军民对日抗战。蒋对张、杨作口头承诺后,乃得张、杨及中共同意释放。于圣诞节日,张亲送蒋返京,负荆请罪,一变而为阶下囚长达53年,于1990年张90大寿时获释,现息影于夏威夷。今根据近年来所发表的有关西安事变的资料及研究成果,对事变发生的背景、捉蒋、放蒋及张之身陷禁锢再研究。一、集国难家仇于一身1936年夏,蒋介石顺利地解决两广事变后,遂全力贯注于解决陕北中共的红军问题。自1930年底蒋在江西对红军发动…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爆发前,张学良为寻找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同路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曾五次亲赴山西密访阎锡山,从而对阎锡山政治态度的转变以及西安事变的爆发产生了积极影响。一访华北事变后,中共中央为了争取阎锡山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曾于1935年9月15日发出一封《致阎锡山的建议书})。书中提出在停止进攻红军、相互援助等五点建议的基础上,建立反蒋抗日的统一战线。但阎锡山认为“晋陕毗连,陕北红军之活跃,实威胁山西之安全”,“我们将有陷于内外夹攻形势的危险,还不如趁早下手,帮助陕西方面进剿,同时镇压在山西境内共产党…  相似文献   

18.
占善钦 《党史纵横》2013,(8):17-20,37
近十多年来,西安事变的研究出现了众多成果,在史实分析和方法运用上都有重大突破。因为史料的掌握、历史观的立场等原因,在中共与西安事变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不少热点和难点问题。梳理起来,主要为4个方面:中共与西安事变的发动,争论的主要焦点是中共事先是否知晓;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的决策转变,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谁先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期间周恩来与蒋介石会面谈判问题,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周、蒋会面谈判有几次;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问题,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周恩来是否知晓并同意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去南京。  相似文献   

19.
关于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对蒋介石政策的演变,史学界一般划分为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三个阶段。其时间划分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6年5月5日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前为抗日反蒋阶段;从1936年“五五通电”至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为逼蒋抗日阶段;从西安事变至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联蒋抗日阶段。  相似文献   

20.
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走上联共抗日道路并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因素诸多.其中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以及毛泽东等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人对其的争取也是重要因素.早在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即开始了争取东北军、十七路军停止“剿共”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便把争取东北军、十七路军,争取张学良、杨虎城联共抗月作为统战工作的重点,作为通蒋抗日的中心的环节。以西北地区的统一战线,来推动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中共中央的重要战略步骤。毛泽东在实践这一战略步骤中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