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语用策略是指说话遵守了它们便使交际更顺畅,说话人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的一套措施。辩论赛中“自由辩论”话语中主要运用到的语用策略有刻意曲解策略、曲线否定策略、回避策略以及体态语策略等。在辩论中,辩手们所运用的语用策略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辩论者如能熟练使用这些语用策略则能更好地达到辩论目标。  相似文献   

2.
程龙 《思想战线》2019,45(3):150
以庭审笔录补正形式,发表书面辩论意见的情况在民事诉讼实务中多有发生。当事人在全盘了解对方当事人“底牌”和法官裁判思维的基础上,可以更为全面、准确发表辩论意见,而法官也需要以此辅助裁判观点和理由的形成。因此,以庭审笔录补正形式发表最终书面辩论意见,成为了法官和当事人“合谋共赢”的产物。从民事诉讼法理上看,该做法对辩论原则、庭审实质化和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产生了很大冲击。这与我国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尚未有效形成、庭审笔录法律定位不清和庭审笔录补正缺乏法律约束密切相关。有鉴于此,应当强化庭审实质性,明确庭审笔录的法律定位,对庭审笔录补正进行有效约束,杜绝庭审笔录补正形式的书面辩论意见。  相似文献   

3.
金城布衣 《人大研究》2006,(2):F0002-F0002
一般来说,法律人对诸如“法庭辩论”或“辩论权”这样的法律概念是能够理解的。法官可以更多的使用制定法的概念以及其他法言法语同法律工作者进行交流。然后,由这些法律工作者同他们的当事人交流,有很多方便。但是,在中国的基层司法实践中,苏力先生的调查研究却发现,法官经常而频繁地向许多当事人用过分通俗乃至有点不雅的语言(“辩论就是可以吵架,但不能骂人”,“所谓法庭辩论就是吵架,但不要打架”等)来解释诸如像“辩论权”这样的在我们看来人人天生都应明白的概念;法庭辩论也常常确实变成了一种“吵架”,连法官想插话也插不上。这时,法…  相似文献   

4.
李瑛 《公安教育》2007,(3):51-53
<正>笔者从事国际法教学工作二十年来,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辩论式教学法取得令人意外的良好教学效果。所谓辩论,是人们针对某一具体的话题,以公开对立的立场对对方的观点进行驳斥和否定,同时  相似文献   

5.
《庄子》寓言以对话形式为主,对话形式是庄子为广播真理而采用的藉外论之的方式之一。对话形式建构了言说之境,让读者目击道存,体悟无言之道说;它组合了辩论,提供了平等言说的场合,由此使人齐万物,泯是非,进入道通为一的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6.
王丽丽 《公民导刊》2008,(12):19-19
辩论是探求真理的很好途径。道理越辩越明,通过彼此辩论,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不曾认识的事物和规律。在人大立法中引入辩论机制,对于进一步增强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合理性很有必要。首先,引入立法辩论,组织专家、学者、有关公众参与讨论、辩论,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可以为人大常委会审议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议会的决定是如何形成的?议会两院是通过辩论这一手段形成决定的。平民院(House of Commons,即下议院。译者注)和贵族院(House of Lords,即上议院。译者注)每年都花费数百小时用于辩论。大量的辩论是关于法案的,其他的仅仅是允许议员和贵族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8.
李立  刘扬 《黄埔》2010,(3):8-12
最近,台湾围绕“五都”选举、“双英”辩论ECFA,闹得沸沸扬扬。  相似文献   

9.
《摇摇欲坠的哭墙》是美国法学专家迈克尔·利夫、米切尔·考德威尔合著,潘伟杰、高伟、朱慧慧合译的一部法律论著。它的副标题是“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终结辩论”。“终结辩论”,相当于中国法律程序中的庭审辩论。但该书并没有完全局限于庭审辩论,而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相对完整地介绍了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八个民权案例,其中的庭审辩论和法律裁判,重新定义了美国的公民权利,并且深刻影响着美国的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思辩的学科,是通过思考和辩论发展起来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证明那些自认为有智慧的人是错误的,经常在街头跟他们进行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别人产生新的思想。哲学课堂也需要苏格拉底式的"精神助产术",用对话、思考、辩论的方式追求哲学智慧、领悟哲学真谛。  相似文献   

11.
论争论     
“争论”即“各执己见,互相辩论。”(《现代汉语词典》)“执”者,“坚持”之谓。也就是说,在互相辩论的过程中,双方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谁也驳不倒谁,谁也不信服谁。与人争论是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实,这只是争论双方个人的一厢情愿。事实就是这样。仔细回想你所经历过的争论,不管是你与别人的争论,亦或是你听别人的争论,哪一次争论有人服输?  相似文献   

12.
议案的讨论辩论。辩论是议会主要的、最常用的议事方式。一般议会或议院在听取了委员会对议案的审议报告或提案者的报告后,议会或议院会议便开始正式讨论,进行大会发言或辩论。许多国家的议事规则都对辩  相似文献   

13.
缺席审判是指法院在一方当事人缺席时所为的审判。我国现存缺席审判制度的缺陷表现在 :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受到限制 ,既有违诉讼的程序正义又不利当事人权利的实现 ;立法的操作性差、诉讼率低下 ,违背民事诉讼当事人地位平等的原则 ;缺席判决由法官主动依职权作出 ,侵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我国缺席审判制度改革时宜采用一方辩论判决模式 ,完善缺席的认定标准、缺席的正当理由、一方辩论程序的开启和共同诉讼的一方辩论的判决程序等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14.
廖永 《人大研究》2012,(5):15-19
国家代议机关探讨公共事务的公开辩论,发源于西方。在西方议会中,公开辩论是最主要、最常用的议事方式,正如"完全的公开性是民主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公开性而来谈民主是很可笑的"[1]、"在民主社会中,作出的决定最理想的是持续公开地热  相似文献   

15.
能武 《统一论坛》2020,(1):30-32
台湾2020年大选尘埃落定,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获历史性高票支持而连任成功,而选前看似风头强劲的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则惨败收场。这场本该就更多公共政策辩论的重要选举,更像是一次不同种类民粹主义之间的较量,最终"蔡式民粹"击溃了"韩式民粹"。就所谓"民主"理论而言,选民投票是表达其对某候选人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据报道,7月4日下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多个文件,推出了增加人大常委会会议次数、强化计划预算实质性审查监督、引入立法辩论机制、建立常委会委员考勤制度等多项创新性举措,涉及人大立法、监督、代表工作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其中,“引入立法辩论机制”格外引人注目。多家媒体不约而同地以“深圳拟实施立法辩论”作为标题,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17.
谢玉庆 《公民导刊》2008,(12):18-19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在我国,制定法律主要是通过人大立法完成法律的制定。因此,立法建立“辩论机制”很有必要,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8.
魏英杰 《公民导刊》2008,(12):18-18
深圳拟引入立法辩论机制,颇值得关注与期待。这一机制的重点在于,在立法过程中召集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专家、行业人士和公众代表,就法规内容进行公开辩论。相对于以往一些立法运作,比如发布法规草案来征集公众意见,立法辩论机制可以更为直观地反映不同利益群体(及代理人)的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19.
近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传出消息,在制订《深圳经济特区无线电管理条例》时,将试点引入立法辩论机制,召集部分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专家、行业人士和公众代表.就条例草案中的主要制度和内容进行公开辩论。深圳人大的这一举措,开了全国之先。  相似文献   

20.
郭振宇 《人民论坛》2012,(26):252-253
在政治领域,候选人想要获得选民支持,就必须设计出独特的政治产品,同时辅之以有特色的推销手段,以达到成功营销的目的。在政治产品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政治产品的差异化以达到营销成功的目的,候选人在预选辩论中会将差异化的努力,即辩论焦点转移到政策之外的、但又与此问题相关的问题上并获取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