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国际著名左翼学者乔万尼·阿瑞吉在英刊《新左派评论》2005年第32、33期发表了长篇文章《霸权的瓦解》,探讨了当前美国的对外政策及其根源。阿瑞吉认为,美国为应对“9·11”事件而开始实施的“新美国世纪计划”代表了它与20世纪90年代的真正决裂,美国开始采用新保守主义的帝国计划争夺全球霸权。也正是这种发展,使“帝国”、“帝国主义”等词取代了“全球化”重新流行开来,被用来描述美国兴起的全球争霸计划。阿瑞吉从全球政治经济变动即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过度积累的危机出发,探讨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根源,认为这一计划破坏而不是…  相似文献   

2.
天下     
《南风窗》2005,(14)
“7·7”不是分水岭话说伦敦是座坚强的城市,二战中曾饱受德机轰炸,和平年代也经受过上百起本土的恐怖袭击,再加上“9·11”之后政府关于“基地”组织的报复或迟或早不可避免的宣传,普通伦敦人在心理上已然不把杀伤力犹在马德里“3·11”之下的恐怖袭击当成天大的事了,而首相府的应对措施相较于西班牙的同行也更为冷静、平和,可能会效法以色列针对特定族裔加强监控的做法,而不会学美国在国际上大打出手,或俄罗斯在国内大搞机构重组。实事求是地说,英国的安保工作还是不错的,之前已成功阻止了若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批评布什总统是“牛仔总统”,而忽略了:美国的主流民意就是牛仔精神反映。美国《时代》周刊(2004年12 月27日-2005年1月3日合期)将乔治·布什总统选为2004年年度人物,并将他称为美国革命家(American Revolutionary)。牛仔布什是美国革命家?这位“革命家”如何在选后弥补民意裂缝?换言之,如何在选后取悦美国人民?或者,按照《时代》周刊的说法, 这个“革命家”将如何带着传统民意的政治资本,去开展一场美国革命?  相似文献   

4.
理查德·布鲁斯·切尼在怀俄明州上中学时,是一名身体结实的足球运动员、高年级班长和成绩优异的学生,但不是明星人物。这一殊荣属于他的女友和未来的妻子林娜·文森特。林娜因成绩全优而当选为“野马皇后”——最受人欢迎的姑娘。她还是全州得第一名的乐队女指挥,这在50年代的怀俄明是绝无仅有的。每当表演开始,林娜都会点燃指挥棒的两端,然后把它抛向空中。这时,她的男友总会手拿一个盛满水的咖啡罐,不惹人注  相似文献   

5.
2006年4月25日,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加拿大多伦多市的一家医院去世,离她90岁的生日只有9天。多伦多市长发表书面声明说,雅各布斯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她的洞察力和杰出贡献改写了北美城市的发展史。”事实上,简·雅各布斯称得上是过去半个世纪中对美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发展影响最大的人士之一,出版于1961年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震撼了当时的美国规划界,而现在,人们也已习惯把该书的出版视作美国城市规划转向的重要标志。很多人甚至认为正是这本书终结了50年代美国政府以铲除贫民窟和兴建高速路为特征的大规模的…  相似文献   

6.
MC-200雷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意大利拥有一流的航空设计能力,而马里奥·卡斯托蒂(MarioCastldi)则是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最有才华的飞机设计师中的代表人物。和英国的R·J·米切尔(喷火的设计师)一样,马里奥·卡斯托  相似文献   

7.
·继尼克松之后,美国总统首次直飞中国进行专访,克林顿为何而来? ·先文化后政治,从民间到官方,这是“克林顿模式”?还是“江泽民模式”? ·北大学子关心总统微笑背后隐藏着什么 ·重申“三不”令台湾慌恐不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与资本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篇访谈文章最早发表在网站http:aurora.icaap.org的2004年8月在线“采访著名思想家和作家”的栏目中,后该文被稍作修改后正式发表在2004年11月的《每月评论》(MonthlyReview)上。采访人丹尼斯·瑟龙是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师、该校“新自由主义的全球主义及其挑战者”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被采访人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则是美国俄勒冈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马克思的生态学》、《脆弱的星球》和《生态学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等著作,被誉为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美国《每月评论》杂志网站 2005年 3月 1日发表了美国康乃尔大学劳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凯特·布朗芬布伦纳、劳联—产联南卡罗来纳州工会联合会主席唐娜·德威特、劳联—产联下属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原执行副主席帕特里夏·安·福特等 11人联名签署的题为《美国工会的未来: 面临 21世纪, 重建工会运动》的文章。文章指出, 当前美国工会处境困难, 除众多外部因素外, 根本原因是工会只关心自己小团体的利益, 脱离了广大工人阶级群众, 背离了当年推动社会前进的理想。因此现在要振兴美国工会运动必须有强烈的工人阶级历史使命感, 做到既在工人群…  相似文献   

10.
巴格达之春     
9·11的灰尘里飘满了问号 一名妇女从双子楼的废墟里爬出来,当她面对摄像机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为什么恨美国?”很快这个“恨”字被利用了。9·11给了美国和那个来自得克萨  相似文献   

11.
“9·11”周年前夕,我为《南风窗》杂志写了篇应景文章《后“9·11”荒诞剧》,新浪网一度将它作为主打文章贴在首页,结果招来了为我始料不及的巨大争议。列位看官大概很难相信,诸如“妙文”、“COOL!”、“深有同感”、“从人文角度反思9·11的好文章”、“幸灾乐祸”、“泼妇骂街”、“狗屁文章”等批语是对同一篇文字的评价。好在我已泡网有年,对众网友图口舌之快的秉性深有了解,否则准会被他们的谩骂给气死。 虽说我的那篇文章确实有点油滑,对美国人独尊心态的鄙夷也远甚于对“9·11”受难者的同情,但有人居然从中推出  相似文献   

12.
美国解构主义理论家保罗·德曼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德里达是执欧陆解构主义大纛者,那么保罗·德曼无疑就是美国解构主义的第一人。作为“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保罗·德曼并没有把自己的解构主义修辞理论简单地皈依于欧洲当代批评理论,他的批评具有一种独特的个性。德里达认为,解构主义在美国的发轫并非因为欧洲大陆解构主义出口到了美国,而是解构主义在美国有若干原始构形,反而是这些构形反过来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引发了独特的效应。①作为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代言人,保罗·德曼发表的作品不是很多,不过8种,其中包括他去世后出版的几部作品,以及结集出版的“二战”期间他发…  相似文献   

13.
本月之最     
最流行的词汇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说:“9.11”之所以发生,不是美国情报的失败,而是美国人“想像力的失败”,因为人们没有想到恐怖分子会如此疯狂。但很长时间内,只见他一个人在用这句话。但突然现在报纸、电视和电台里到处都是这句话。原来,经过长达20个月的调查分析,今年7月22日,美国“9.11”独立调查委员会终于公布了人们翘首以望的结论。委员会共和党籍主席托马斯·基恩在记者会上说:“这是政策、管理和能力的失败,更是想像力的失败。”  相似文献   

14.
佩洁·安特罗布斯(Peggy Antrobus)在《政治转变中的女权运动:走向另一世界的可能性》一文中认为, “9·11”事件及其反应使人们认识到极端的父权主义对妇女权利的侵犯,以及这种侵犯对人类安全造成的隐患。 “9·11”后世人对美国表现出的同情及其后的共同行动使人类有机会“创造出一个爱心多于憎  相似文献   

15.
美国人的脑子并不简单 9·11事件以后,我们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脑子里缺根弦的美国人》,说美国人脑子里缺少我们的“阶级斗争一根弦”,结果给恐怖分子钻了空子。现在,几个月过去了,我们发现,这美国人的脑子并不简单,他们有另外一根弦,就是提高警惕,防止政府限制和侵犯民众个人自由的弦。 9·11事件当天下午,纽约世贸中心和首都华盛顿的五角大楼还在熊熊大火之  相似文献   

16.
此文年初写就,转眼间“9·11”就一周年了。关于“9·11”,笔者写过不少文章,许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过时了。但重读此文,却无过时之感。因为此文探讨的问题,关系到“9·11”究竟是如何改变了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这种改变,不是几年就可以消失的。希望这一点片面的观感,对国内读者了解今天的美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美国NBA职业篮球著名教练帕特·莱利(Pat Riley)曾这样评价心灵教育家安东尼·罗宾:“冠军永远是属于那些不断进步并且保持巅峰状态的人,安东尼·罗宾是各行各业巅峰战士的终极教练。”《唤醒心中的巨人》则是罗宾继《激发心灵潜力》(本刊去年9月号曾作摘编)后又一巨著。  相似文献   

18.
“得克萨斯杂音” 谁都知道,美国现任总统乔治·W·布什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给人取绰号,不过正因为如此,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布什本人也得到了不少绰号。1972年,当布什26岁时,他离开休斯敦,前往阿拉巴马州为布什家族的朋友温斯顿·M·  相似文献   

19.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52年生于美国芝加哥,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职于兰德公司、美国国务院和乔治·梅森大学,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该校高级国际研究院院长。1989年,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一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1992年,在前文基础上,福山出版了《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历史终结论”。2003年3月17日,应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邀请,福山教授在北京大学作了题为“‘9·11’后的世界:历史依旧终结?”(The World after September ll:Is History Still Over?)的学术讲演。在讲演中,福山教授结合“9·11”事件后新的国际政治形势,阐发了他对“历史终结论”的一些思考。本文即根据此次讲演的录音整理而成,供学界参考,以期引起讨论。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有些是我们不能同意的,为尊重作者著作权起见,本文未加删节,请读者在阅读时注意。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佐治亚州伊文思市格林布雷尔中学有一个“可口可乐日”,定在每年的3月27日。然而,今年的这个节日却使该校一名19岁的高年级学生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并由此引发起美国人的一场讨论。这个男生名叫迈克·卡梅伦,他因为在学校“可口可乐日”集会上穿了一件有百事可乐公司标记的衬衫,而被学校责罚停课一天。迈克那天受罚后确实没去上课,不过,他可没有老老实实地认罚或悔过。相反,他积极地跟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