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政府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政府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综合认识而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其核心是政府日常表现出来的与公众息息相关的行政行为。它是政府管理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政府行政管理活动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良好的政府形象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将公众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政府目标...  相似文献   

2.
许芳 《理论月刊》2006,(10):61-63
政府电子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社会公众,将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思想和方法应用于电子政务领域,就是将政府比拟为企业,将公众比拟为客户,把政府工作看成服务机构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这样就能使政府更好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了解公众需求,从而不断提高政府电子服务的质量,提升公众的满意度和拥护度,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论实施社区警务对完善社会管理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飞 《公安研究》2008,(4):24-28
现代社会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一种政府、组织和公民的互动过程,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深入推行社区警务,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稳定,有助于提高公众参与能力,有助于确保社会管理重心下移的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4.
所谓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的需要或者为了给公众提供服务,在财政的监督下,按照法定的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通过公开招标、公开竞争的形式,为政府部门及所属单位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行为。而政府采购制度则是指一个国家就政府采购政策、采购实体、采购范围、采购方法、采购程序、采购管理等所作出的各种规定的总称。政府采购制度为政府形象塑造提供制度保证。政府形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对政府及行为综合认识后形成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政府形象以政府的客观实体为基础内容,以政府的行为为客观表现形式,包…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企业形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和效益 ,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谓企业形象 ,是指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综合评价及总体印象 ,也是企业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集中反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改革开放以来 ,涌现出许多以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企业飞速发展的范例。因此说 ,企业形象也是生产力。企业形象是企业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的综合体现。企业形象的塑造应从两方面抓起 ,即对内加强管理 ,注重职工素质的培养 ,开发投资新项目…  相似文献   

6.
政府形象建设作为促进政府工作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领导,离不开政府公关的贯彻与实施。因此,从政府公关的角度来探讨政府形象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政府形象,就是政府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的反映,即政府在社会公众中...  相似文献   

7.
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 ,信息的激增和公众素质的提高 ,每一个政府 ,无论其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如何 ,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范围会越来越大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也会越来越频繁和重要。因此 ,在这种双向沟通中 ,怎样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 ,增强公众对政府的支持、理解和信任等问题 ,即与政府公共关系有效执行相关的问题就日益变得重要。政府公共关系是一种现代民主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其本质是政府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它的工作是围绕着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 ,让公众满意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发出公告,向社会公开征集2011年度政府立法项目建议。这是北京市首次向社会公开征集政府立法项目,是对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一次重要拓展,是从立法源头上收集公众意见和建议。此次征集采取定向和非定向相结合的方式:以书面形式向本市的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等机构定向征集项目建议;通过媒体发布公告,向社会公众征集项目建议。社会公众可通  相似文献   

9.
PPP是指公共部门和私营投资主体通过合作的方式,为公众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综合运营模式,其出发点为公众需求,落脚点为公共利益。社会公众有必要参与项目全生命周期。首先,理论层面,公众作为公共利益的载体,有权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监督;其次,法规政策层面,我国PPP相关法规政策中明确规定社会公众应当参与到项目中来;再次,实践层面,公众参与能有效预防"伪PPP项目"产生。但从长株潭地区的实践经验来看,公众在参与项目监督与决策的过程中,却面临信息不公开和参与渠道不畅通的阻碍。为促进公众参与,应当建立激励制度,从政府方、社会资本方、社会公众本身和第三方非营利组织四个方面着手,激励各方积极促进公众参与,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旧价值观的交织与碰撞,必然会出现各类道德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引导,提高公众道德水平。要引导社会公众从公共道德、市场伦理和权利道德三个方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使社会公众形成良好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11.
发展电子政务:政府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互联网技术使信息的全球传递和即时共享真正成为可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改变,由过去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如何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迅速、简便的公共服务是我们要思考的的一个问题。电子政务的应时出现为政府提高为公众服务的能力提供了最有力的手段。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手段、运用信息网络技术随时随地可以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高效、迅捷服务(包括获得政府信息和完成政府事务)的一种虚拟化政府。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企业和社会公众不仅能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目前的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和社会公众的要求 ,有效的体系是国家体制与公共服务体制的统一体 ,而市场化和社会化是当前公共安全工作发展的趋势。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发展趋势应以我国社区治安为基础 ,发挥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功能 ,重新整合公共安全要素 ,在中国公共行政制度创新的压力下 ,构建一个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新型社会公共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李尚峰 《前沿》2005,(5):162-163
经济社会关系结构实质上是人与人在平等互动基础上所产生的服务共生关系结构。这种关系结构在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中依然具有客观存在性。政府的服务行为同样体现出社会无偿性和商业有偿性,并呈现出互动性。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服务关系是建设民主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根源。只有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 使社会公众满意, 政府才能在整个经济社会服务共生关系链条中受到公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社会管理创新存在创新主体单一的缺陷,社会公众作为创新主体可以也应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公众有必要也有能力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范围有局限。互联网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参与知识创新的最佳途径。电子商务和企业知识管理中有关知识创新的活动已经为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知识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尝试,这些实践为今后...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府职能成本长期居高不下是一个老话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人民需要一个高效、低耗、公正、廉洁的政府。对政府进行职能成本的核算,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是一个政府应尽的义务。应将政府职能成本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以最大限度减少公众纳税的负担。  相似文献   

16.
国家粮食局政府网站是粮食局局对外发布粮食行业政务信息、宣传国家粮食政策和社会公众了解粮食信息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对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公共服务、公众参与三  相似文献   

17.
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五项具体内容:管理方式、行政效率、部门协调、群众参与、政务公开。这种对政府能力建设的具体部署,是在去年初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念和内涵是“三公共一公众”(即发展和提供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信息,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基础上,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施作出的重大决策。它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18.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五项具体内容是:管理方式、行政效率、部门协调、群众参与、政务公开。这是在“三公共一公众”即发展和提供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信息,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的基础上,实施服务型政府建设。它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政府职能一道,共同构成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通过推进政府建设来促进社会转型、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一、转型时期秩序稀缺的一般规律,决定了…  相似文献   

19.
<正>社会公众列席乡镇(街道)有关会议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实践的体现。大量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和工作发生在基层,公众列席相关会议制度让群众的诉求真实地反映出来,让决策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近年来,在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上,不少地区在积极探索社会公众列席有关会议制度,基层议事协商能力正在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统行政管理向现代公共治理的转变,政府如何回应公众便成为政治学与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一背景中,政府回应力的运行必然实现从工具意义到责任意义、从单向回应到双向互动、从个体利益到公共利益的逻辑转向;而这一运行逻辑与现实环境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不适应性。而以善治视野对政府回应力问题考察,将充分考虑发展环境的影响,注重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互动关系,并重建政府运作范式,从而寻求在转型期的社会治理中不断提高政府回应力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