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假设是中西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管理思想史上,人性假设中国以性善论、性恶论等为代表,而西方则以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为代表。本文对中西的"人性假设"进行比较分析,探析中西管理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基于解决人的问题,在每一项制度设计的背后,都必然暗含着对制度的主体——人及其本质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对人性的不同假设也导致了中西法律制度构架迥然而异,中国传统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采取人性善的假设,由此形成人治传统。而在西方则恰恰相反,基于对人性特别是政治家本性的悲观假设,由此形成法治传统。纵观中外思想史,以人性恶为基点的政治制度恰好弥补了人性善在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不足。而作为现代社会一个基本制度的法治应基于双重的人性假设之上:在私域要对民众采用人性善的假设;而在公域要对当权者采用人性恶的假设。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法治是必须的,因为人性是善的,所以法治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在影响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中,知识与人性一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们基本上以善恶阐释人性,而在知识的纬度上,根据拥有知识的多少也可以把人分为不同的等级,还有理性与感性、理性与经验的关系,知识往往也是人性的构成要素。整体而言,中国传统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伦理属性,贬抑人的生物属性;而西方人性论则偏重人的自然属性和认知属性,并给予正面评价。中国根深蒂固的等级人性论使得中国古代的治理模式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最终都走向人治或人治下的“法治”。西方因有了自然法中的“平等”因子,治理模式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4.
西方人性理论,从古希腊到近现代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学者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古希腊哲人的人性思想、基督教的人性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近现代西方人性假设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剖析,对我们采取管理措施有重要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个社会的主流人性观是进行激励的逻辑起点。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西方人性理论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从中国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了中国现阶段的人性特点,阐述了建立健全的、新型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研究人性假设问题对于行政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借鉴和继承中西方传统人性假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新的人性假设构想,探讨了人性假设与行政实践的关系等问题。但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学者们研究没有从"人性"三大矛盾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进一步推进行政学人性假设研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指导,重视人性研究的层次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坚持与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人性善恶的论说,在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人性善与人性恶的双重抽象预设观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人性在宪政制度运作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人性阴暗面的正视与分析,阐述了现代社会人性之复杂性与宪政制度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宪政中的人性预设与制度安排--"以德治国"的宪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应该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法治与宪政自然也不例外."性善"与"性恶"这两种不同的人性预设,构成了中国的"德治"与西方的"法治"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而对人性"恶"的假设,构成了西方国家宪政的理论基础.这种假设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它在实际的运作中,有可能背离宪政的对权力进行制约以达到对权利进行保护的初衷.中国要进行宪政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必须继承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制度,同时应充分吸收、借鉴和发掘中国文化传统中合理的"德治"思想,作为"依法治国"的补充.这是将"以德治国"纳入我国宪政机制的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人性关怀与刑罚轻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就是人类基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所产生的内在需要。人性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与资产阶级倡导的唯心主义私欲观、利己主义是不同的。实现人性的手段可以做价值判断,人性本身却没有善恶之分;人性不能得到满足是犯罪产生的终极原因,我们的制度设计应该尽量满足人性而不是压制人性;人性满足得越充分,发生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人们对刑罚的敏感度也越高;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诸如民主、自由、平等方面的人性需求,在当今我国还需进一步满足,以便为刑罚轻缓化创造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0.
人性假设运用于当代中国公共行政应该符合阶级的、历史的、实践的和时代的四个原则。人性假设运用于中国公共行政的正确路径就是要按照上述原则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中人性假设的运用情况进行梳理和反思。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指导;对公共行政进行人性的反思;坚持与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管理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人性是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只有建立在人性观的基础之上,政治哲学才有稳固的根基.理解和把握人性,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是关于人以及人性的理论,借助这一理论,有利于启示我们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人性自私论"的观点曲解了人的真实本质和人性;离开人的社会历史性,将人性抽象化和凝固化了;混淆了个人主义与个人利益的界限,并且割裂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期待可能性理论人性视角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是以规制人的行为作为其内容的。任何一种刑法理论,只有建立在对人性的科学假设的基础之上,其存在与适用才具有本质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公共行政人性假设的传统视角是“道德人”和“经济人”,它们共同的局限是“单面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人是而且应该是“道德经济人”,其人性基础是利己利他双重人性,其行为表现为既利公又利己的互利型行为。  相似文献   

16.
西方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由来已久,争论不体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缘于不同的经济人假设.由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到为己利他的三种不同假设和对企业公民的不同理解,各自回答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企业为什么承担社会责任.在利己人性假设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出于利己目的,为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利他动机论认为在较低层次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企业有可能出于利他动机追求自我实现,即对社会公益的追求.从为己利他的假设出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应是被迫的,而是出自自愿的和主动的互利行为.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人类自由研究的重要著作,间接提出了人的本质在于自由的观点,得出了国家、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结论;"中国梦"思想继承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人性理念内涵,进一步提出了发展为了人、发展要依靠人,发展要以人民的幸福为出发点和落点的主张;"中国梦"思想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人性理念在唯物史观、科学方法论、理论实践应用意义等方面一脉相承,并在国情特征、具体诉求、价值共识性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人性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公共行政的发展绕不开"人"的话题。关于人的认识与假设一直都在影响和伴随着该学科与实务领域的演进。在公共行政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将人视为机器辅助物的"物化人"、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人"。同时,还存在着基于利益要求的不同人性假设:一种天然的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公共性"品格,一种追求自我私利最大化的"自利性"品质,及一种基于公共利益与自我利益满足为行为动机的"复杂性"本质。对人的不同看法与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导致出现了不同的行政学理论及实务中的不同行政方式。  相似文献   

19.
试析“人性假设”理论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性的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性的假设 ,为管理工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本文就中国传统思想中人性假设理论的基本形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考察了其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德鲁克对人性的洞察及其对社会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鲁克对人性的洞察体现了其社会哲学思想的结构功能主义特征,他关注的是人性如何完善和人的本质存在的功能实现。一方面,人是不完美但追求卓越的,因此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实现人性发展和完善最有效的途径,组织管理则要切实为人性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施展的平台。另一方面,人又是矛盾的,个人的社会存在处于悖论之中,因此社会必须赋予人以社会地位和功能。德鲁克的人性理论昭示我们,在一个功能健全的社会里,必须妥善解决社会失业问题,各类组织的管理必须重视对员工的激励和培养,社会必须扩大与注重民间组织的(产品)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