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大学生关注的国家中,韩国一直名列前茅。中国大学生眼中的韩国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中国大学生对韩国的喜爱,反映了其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留恋,对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自己的国土上不断流失、在其他国家开花结果的现实的无奈和伤感。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文化战争的语境中,中国的视觉文化形象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国内都处于一个滑落的过程。文化形象是国家整体形象中的最具长远影响力的部分,却是当前中国形象的短板。对于中国视觉形象提升而言,在"再中国化"中重新发现遗落已久的东方大国形象,并充分利用影视手段塑造、呈现新的东方形象,进一步进行文化输出,是当代中国文化软着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人民眼中的邓小平、世界眼中的邓小平,多彩多姿。但邓小平眼中的邓小平,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换言之,邓小平自己是怎样看待和评说自己的呢?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要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必须具备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建构不能只重视硬实力,更要重视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在塑造国家形象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对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之路,以期争取世界上更多的人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5.
文化和国家形象都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的程度是衡量其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民族国家的精神体现,直接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和释放影响力。因此,文化软实力是塑造国家形象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阐释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怎样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中国自身的特质与价值观,认为发展文化软实力,建构健全、丰满的以民族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形象,业已成为事关我国和平发展与文化复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形象作为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和改革开放的成本.中国要崛起,需要重塑自己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不仅在文化中得到反映,也通过文化体现出来.中国需要运用文化手段建构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文化输出在国家形象塑造中承担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与中国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国家形象的建构引入空间概念,并从空间维度进行审视和阐释,不失为理解国家形象的一条途径.对国家文化形象的空间审视应当着眼于内空间建构和差异空间的控制,在可持续性的文化发现和播撒中实现新世纪中国文化形象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毋庸讳言,我国目前向世界展示的文化形象,和我国腾飞的经济形象,不成正比. 中国几千年积淀下的文化遗产不可谓不丰厚.可惜,我们至今未能对它们进行长远规划,创作出真正富有影响力和信服力的产品,树立起与崛起的中国真正相匹配的文化形象. 作为大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品,我国电视剧的产量不可谓不丰,一年不知有多少部!但其中不知多少部是地地道道的文化垃圾.即便那些收视率很高、商业上成功的电视剧,不少也是津津乐道于宫廷或职场那些心机旺盛的明争暗斗,家庭之间杯水风波的鸡吵鹅斗,以至于明目张胆对金钱豪宅娇妻美妾的物欲崇拜,仿佛如今全体中国人就是沉浸于如此酱缸一般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担当的文化使命是立足在文化传承,给予民族自信滋养;着眼于文化创新,为民族复兴注入活力;落点到文明互鉴,为展示民族形象提供载体。从理论来源、内涵诠释、实践指向三方面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龙凤形象的包容性、创新性、完美性、统领性渗透到地域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精神文化、时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人精神的"DNA",是充满鲜活内在生命力的不断发展与累积,是想象力的纵横驰骋,是幻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是创造力鬼斧神工般的巧妙加工,是龙凤文化一次次相互融合与统一的思维和艺术的结晶,是古代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俄罗斯使臣米列斯库出使中国,虽未到过福建却在他的旅行报告<中国漫记>中描述了一个经过加工变形的处于西方文明和中国主流文明双重视野审视下的福建福建既是反映西方欲望的贸易天堂;又是带有主流偏见的"海盗省份".通过对米列斯库笔下的福建形象的解读,了解作者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心理与北京所接触到的农业文明范式之间的碰撞和选择.并从两种不同文明视野的夹缝中发现闽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美籍俄罗斯人纳博科夫与中国的钱钟书是二十世纪文化领域里分属西方与东方的两位大师级人物,他们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以及作家学者经历。本文从他们对于文学的理解、对于细节的珍视等方面对他们文学观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探索东西文化中属于共同的东西与各自独特的烙印,拓宽不同文化的对话通道。  相似文献   

13.
自2000年以来,普京对俄罗斯情报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普京既重视加强情报力量的领导和整合,重铸国家情报体系;又重视调整情报工作重点,理顺情报工作优先顺序。既重塑情报机构形象,提高情报人员地位;又重视拓展情报合作领域,加强国际情报合作。普京情报改革独具特色,目标明确、灵活务实又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并具有较强的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以纠正关于新文学不过是对西方文学的摹仿而中国传统文学才是中国人独创的偏见,正如西方以这种偏见对待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而最终发现这一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无比辉煌一样.诺奖对当代的钟情必然会带来对现代的重估.当然,莫言的幸运及其文学天才是其获奖的内因.他将高密东北乡当成中国乃至人类苦难的缩影,创作技巧的繁多及文学语言的繁丽,使其区别于一般的乡土文学.莫言并不是正统儒道传统的文化承担者,而是在寻根中张扬了东夷文化的原始感性与高密民间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自俄罗斯文学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起,比较文学即被应用于其研究当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更是以其跨文化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为我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带来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相较于比较文学在其他国别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我国学者在中俄文学关系、俄罗斯文学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等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研究思路与话语陈旧、方法运用生硬刻板、中国学者的主体性意识与民族立场弱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成果欠缺等一系列问题。此外,我国学者编撰的俄罗斯文学史著作也折射出其在世界文学眼光与比较文学意识方面存在的欠缺。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俄罗斯侨民与中俄文化的交汇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铁路的兴建和大批俄罗斯侨民的涌入,直接催生了哈尔滨城市的崛起.一方面,早期曾在人口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俄罗斯侨民,对哈尔滨城市文化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我国东北首屈一指的大都会之一,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旅哈俄罗斯侨民.中俄文化的交汇融合,不仅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哈尔滨城市文化,而且通过长期的文化熏陶尤其是持续不断的通婚联姻,使得俄罗斯侨民及其后裔中的一部分人突破种族、国家和民族的界线与差异,最终走向了"中国化"的进程,成为人类历史上种族、民族和文化交汇融合的突出范例.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受其战略文化的指引,它同中国的安全关系受其民族文化和外交哲学的影响。俄罗斯在其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选择上,常常受到大西洋主义、欧亚主义和斯拉夫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潮成为指导俄罗斯对外战略选择的重要哲学理念。冷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摇摆和波动之后,相对折中的欧亚主义在俄罗斯政府的对外战略指导思想中占据优势地位,俄政府开始把中国作为一个对俄罗斯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对待,强调同中国的安全合作,这对俄中双方带来了共同的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成书过程的复杂性,元曲公案戏隐藏着两个视角,即民间视角和精英视角。两个视角的叠合、交融,影响了读者对清官形象的认识,将两个视角剥离开来,发现民间艺人眼中的清官是为民除害者,文化精英笔下的清官乃安民除暴者,前者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后者运用的是写实主义手法。以传统文化的阴阳学说分析元曲公案,是试图将分析建立在文化理论基础之上,因而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体现了从文明视角对中国道路的坚持与解读,展示了中国特色的鲜明特征,也是对当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国际传播提出了战略任务。云南省临沧市要全面落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多措并举推动地方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20.
城市形象与人的形象一样,既有外在形象,又有内在气质。外在形象是由建筑、道路、广场、山水、绿地等形体语言构成,内在气质则包括精神风貌、经济活力、文明程度、治安状况等因素。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的文化品位,应该是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的完美结合。金阳新区在城市建设中熔铸文化意蕴,把文化用建筑语言表现出来,使之体现城市环境的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